李主強中醫師: 2023

2023年12月6日 星期三

怪病纏身?心理層面很重要—淺談自律神經失調


作者:李主強




「醫生,我這個是自律神經失調嗎?」

「之前有做過西醫的檢查嗎?」

「有耶,一開始去了心臟科,心電圖什麼都照了,結果說沒問題,後來去神經科做檢查,結果也一樣,還說是不是免疫問題......但結果都正常。」

每次聽到患者提到這類經歷,都能從他們臉上看到滿滿挫折:西醫檢查都說沒問題,但為什麼就是不舒服?

於是,「自律神經失調」往往就登上了舞台,事實上,這也是中醫最常面對和處理的一大類問題,但「自律神經失調」到底是什麼呢?


壓力引發身體不適,可不是亂講的


原來,當人內心感受到壓力,「壓力」就會透過大腦的杏仁核與海馬迴,轉變成「焦慮感」,接著就啟動人體面對焦慮的兩大系統:

1.腎上腺皮質醇系統
2.自律神經系統(就是這篇文章要討論的)

好讓人用適當的狀態來處理壓力、回應焦慮。

但若壓力過大或持續時間過久,最後超過人體負荷的極限,那麼,本來讓人集中精神的緊張狀態,與放鬆來好好休息的狀態,就會開始混亂,因為管理它們的中心—「自律神經」出狀況了,這就是「自律神經失調」。

就現象來講,這樣的人常會陷入「該放鬆卻沒辦法放鬆、該清醒卻沒辦法清醒」的窘境,甚至引起全身上下的各種不適。


留意中醫肝系統,心病仍需心藥醫


由於自律神經失調的根源是心理壓力,一般中醫治療的切入點,常與所謂的「肝」系統有關,主要是因為肝氣不通的「鬱證」,在病理與表現上,和壓力造成的不適有許多共通點。

然而,中醫的五臟(心肝脾肺腎)關係密切,例如「久病及腎」,壓力持續時間久造成自律神經失調,治療上也常要顧及「腎系統」;而中醫「心系統」也與情緒有關。總歸來說,醫師仍須照當下患者的情況,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。

同時,當中藥的效果展現,心理、情緒上的調適與改善,依然是必要的。

畢竟「心病仍須心藥醫」,中藥無法直接讓人變得樂觀,也沒有中藥能使人服用後從此便處變不驚、圓融通達。

從一個角度來說,中藥確實能改善這些身體症狀,但也是為了讓人更有力量,來面對心理層面的困境,以避免「身體不適加重焦慮、焦慮加重身體不適」的惡性循環。

(某些身體疾病如腎上腺功能低下、VitB12缺乏、低血氧、巴金森氏症等也會引起焦慮症狀,足見身體、心理兩者都很重要)

至於如何作心理調適,大概就分「先調整身體」(由身到心)和「先調整心理狀態」(由心到身)兩種。

改變認知習慣、心理諮商....都是由心到身的例子。未來,我也期待能提供一些我個人會應用的人際溝通、簡單的心理分析技巧給大家,嘗試處理更根本的問題。

總而言之,自律神經失調給我們的啟發,大概就是身體不適容易發現,但心理壓力卻常被忽略。

而身體心理兩者密切相關,平衡面對兩者、尋求健康之道,努力是一定有回報的。

水腫、尿量少,千萬不可亂吃藥






「我常常水腫,好困擾!」一位年輕的患者在門診對我說。

「什麼時候開始的?」

「好像是去年底吃了藥(西藥)後開始的。而且在那之後,尿突然變得很少...」

「尿量突然變少」這件事引起我的注意,進一步詢問之下,才知道他因為水腫突然出現、體重增加,就自己到藥局買利尿劑吃,卻從未做過西醫的腎臟檢查。現在得靠利尿劑才能維持尿量,還開始出現頭暈、噁心、口味改變等情況。

我聽了有點嚇到,提醒他情況可能蠻嚴重的,務必盡快到大醫院的腎臟科檢查。

另外特別的是,他同時也有便秘問題,也因此求診中醫,但吃了通便的中藥後便秘稍微改善,效果卻無法持續。

我提醒他做西醫檢查確定腎臟的狀況,還是第一優先。便秘我們可以先用溫和的中藥處理,有西醫數據確認後,才能比較安心的確立下一步的治療。


腎病不會痛,但可留意重要警訊!


在這裡特別提醒大家,「尿突然變少」可能反映了「急性腎衰竭」(Acute Kidney Injury)的經發生,應作西醫腎功能檢驗,千萬別自行買利尿劑或吃偏方解決。

至於尿量減少是什麼意思?精確一點的算法,可留意是否「超過六小時」每小時的尿量少於 0.5 mL/kg/hr,也就是每小時 < 0.5 X 體重 cc,例如 60 kg 的人每小時 < 30 cc)的情況。

急性腎衰竭簡單說就是腎臟的「水通路」出問題,把腎臟想像成一台機器,可以把過濾出血液中的廢水,那麼,機器本身出了問題、或灌進來的血不夠(可能有些阻塞)、把水從機器導出的管子塞住,就會產生機器功能下降,也就是「衰竭」。

在健康檢查單子上看到的腎絲球過濾速率(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,簡稱 GFR),就是在講一定時間內,這台機器排出廢水的量,太低就是機器功能不正常,是反映腎功能的關鍵指標。

比較特別的是,如果進來的血不夠,就會類似讓機器空轉,一樣會傷機器,這時如果用利尿劑去「催」它轉得更快,那腎臟這台機器就可能「燒掉」,這是為何吃利尿劑可能會惡化腎衰竭。若機器本身有問題,「催它」也一樣會讓它壞得更快。

這就是為何不要自己買利尿劑解決問題,先請機器專家判斷問題根源,還是比較安心。


腎病五階段,自己留意健檢報告


就前面的案例來說,若尿量減少持續半年都未改善,就已經是慢性腎衰竭(Chronic Kidney Disease)的情況。慢性腎衰竭的定義,是持續三個月以上腎絲球過濾速率(GFR)< 60 (mL/min/1.73m2)。

一般來說,正常人的 GFR 大約是 100-120 ml/min/1.73m2,而慢性腎衰竭則是在那之下,自輕到重分為第 1 到 5 期,可參考以下圖表。




一旦到達第 5 期,就必須倚靠長期透析治療(洗腎)才能延續生命。在初期若沒有妥善的治療並搭配適當的飲食控制,那腎功能就可能一路向下,最後面對只能洗腎的命運。


腎臟出問題,中藥不能亂吃


值得大家留意的是,中藥雖然號稱副作用較少,但若沒有合格中醫師的指示,亂吃也是會吃出問題的。

例如,2015年在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phrology 有一篇台灣的統計報告顯示,中藥裡的「祛濕劑」和「瀉劑」,有造成腎病惡化的風險(更容易發展成第五期/ESRD/末期腎臟疾病/尿毒症,必須洗腎)。

而「瀉劑」就是上面案例裡提到,有便秘困擾時常會用到的中藥。

當然,這篇報告指的是「風險」,不是「必然」。合格的中醫師會幫我們判斷是否需要用到「瀉劑」,或能夠用多久。

以我個人舉例,若患者同時有腎病及便秘的問題,而我診斷後又認為需要用到瀉劑,那麼我至少會在用藥過程中,密切追蹤患者的西醫腎臟檢查報告,以隨時調整藥物。

其實我認為,適當的中醫用藥,不只不會傷腎,還有機會提升腎功能。我自己的治療經驗中,也有 eGFR 本來不及格,後來成功提升的案例。

上面那篇台灣的統計研究,就顯示「活血劑、祛風濕劑、理氣劑、和解劑、清暑熱劑」,在防止腎病惡化到第五期這方面,有顯著的保護效果。

然而老話一句,用中藥務必由合格中醫師判斷,若自行使用,可能不知不覺就犯下「把腎臟催到壞」的大忌。

*這裡列出因腎功能下降、廢水排不出,引起的各種症狀(即「尿毒症狀」):
疲勞、無力感、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抽筋、昏迷、皮膚搔癢、食慾不振、噁心、嘔吐、解黑便、呼吸困難、端坐呼吸、肌肉無力。


Reference


1. M-Y Lin et al.: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ESRD in patients with CKD,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phrology, 2015 5 August, pp.1-9

2023年12月4日 星期一

不只減重,血糖竟然也變好了—減重控糖金三角




作者:李主強醫師


「醫生!我的血糖也降下來了!」

患者高興的跟我說著他最新的血糖檢驗報告成果。

這是一個典型的減重患者,大約花了半年的時間,透過飲食控制、健保科學中藥粉、自費減重中藥藥錠,共減重了十七公斤,不只外貌變得更年輕、精實,更出乎意料的,是糖化血色素也從本來不及格 6.7,降到 5.6。


為何要測糖化血色素?


糖化血色素(HbA1c)測的,是血球「糖化」的情況。血液中的糖(葡萄糖)會一定程度的與紅血球結合,若血糖超標,血球糖化的程度就會變高,這個項目的好處,是測量出的數值,就是這三個月血糖的「平均值」,因為紅血球的壽命就是三個月。

也就是說,這位患者的數值正常,也代表了這三個月血糖基本都在正常範圍,是相當值得開心的事。


飲食控制,降糖又防發胖,一舉兩得


至於如何進行飲食控制?關鍵在於減少「加工食品」的攝取,所以我個人最常提到的,是要減少「精緻麵粉」類食物的攝取。

人吃進食物,需要經過複雜的消化過程,才會變成最後能吸收的東西,糖就是其中一個大類,例如葡萄糖、果糖...等等。

如果我們吃的是未加工食物,那這些食物就得慢慢的跑這個消化過程,糖也就是慢慢釋出,所以不會有血糖快速上升的問題;但加工食物就等於跳過消化過程,彷彿直接把大量的糖灌到血液裡,血糖就會飆升。

血糖若飆升,身體會立刻想把血糖降下來,怎麼做?就是把血糖變成脂肪,所以人就胖起來了。而身體若一天要好幾次的、努力的把血糖拉下來,拉久了「累了」,造成血糖下不來,那就會變成血糖問題,最後發展成必須吃藥控制血糖的糖尿病。

所以,上面的這位患者進行的飲食控制,就是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取,甚至減少醣類食物(最後會變成糖)攝取,身體也就不會一直把血糖變脂肪,也不會「累」到降不下血糖。

這就是飲食控制,能同時減重也能改善血糖控制狀況的道理。


中藥治療糖尿病?可從腎系統切入


那中藥扮演什麼角色呢?這位患者使用的中藥有兩種,自費減重藥與科學中藥粉。關於自費減重藥,其實我都用來「輔助」飲食控制,主要目的是讓減少食量,或改變飲食型態時「不會太不舒服」。

這些中藥有抑制食慾的效果,對血糖有間接的幫助,畢竟不亂吃,血糖自然會控制得比較好,然而一旦患者養成了新的飲食習慣,我就會建議停服減重中藥,這些藥是不需要一直吃下去的。

至於科學中藥粉的使用,則是按照中醫理論,評斷患者身體的當下情況來用藥。當身體被調整到平衡狀態,各器官內臟的功能會更正常,症狀也因此減少,或者疾病就得到改善。

像這位患者,其實每段時間的情況都不相同,在第二次測血糖的前一個月,是專注在中醫的腎系統進行調整,也一併改善怕冷、腸胃不適的問題。

有一派中醫在治療血糖問題時,相當看重「腎系統」的治療,其中一個原因,是認為「五臟之傷,窮必及腎,久病亦歸腎」,這意思是長期、慢性疾病,往往都與腎系統有關。

若將糖尿病分為前、中、後期,也往往能看到從腎系統的輕微症狀,發展到中期「腎陰不足」,再到後期腎「陰陽俱傷」的狀態。

在這一派別的概念裡,治療血糖問題時陰陽並補、並治,是很核心的理念,也確實和這個患者的用藥方向相呼應。

然而內分泌、慢性疾病的中醫治療方法多樣,甚至也有各門各派,若有這方面的需求,還是請找合格中醫師就診治療。

醫師簡介




現任


樂活中醫診所院長


學歷


長庚大學中醫系畢業(雙主修西醫學)
中華福音神學院基督教研究碩士畢業


經歷


林口長庚中醫部住院醫師
國寶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
錦禾中醫診所主治醫師
泰國、緬甸、尼泊爾國際義診醫師
德安姿芙洛雅中醫芳療講師


證照


中西醫雙執照
中醫醫療機構負責醫師訓練
   傷科學臨床醫學指導教師資格
   中藥學指導教師資格
中醫師居家醫療照護資格


專業協會



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合格會員(F.A.C.E 美顏針)


FaceBook




Instagram




2023年12月3日 星期日

中藥治療顯效案例



新冠肺炎







感冒 & 耳鼻喉相關疾病




心血管疾病

2023年5月22日 星期一

吃太飽小心睡不好!?



作者:李主強


中醫的消化與睡眠


最近有個機會受邀去錄podcast,聊到睡眠主題,發現大家對於「消化系統狀況影響睡眠狀況」這個概念,似乎並不熟悉,所以在這裡分享一下。

中醫古老的經典「素問」(大約在戰國到秦漢時期寫成)裡,曾經記載了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」這句話,原文指「胃氣上逆」造成睡眠困擾,大概是胃食道逆流引起睡眠障礙的最早記錄。

而後代中醫醫家引用這句話,解釋脾胃出問題的內傷病影響睡眠品質的情況,反映了消化系統與睡眠之間的密切關聯。

明代醫家張景岳認為,睡眠與「陰」(常與營氣、血相關)和「神」有關,失眠的根本原因在於「邪氣」干擾以及「營氣、陰血」的不足。而陰血便與中醫的心、肝、脾(張氏特別提及「脾血」)這三個領域有關,其中又以脾這一領域,不但有可能缺乏「陰血」,還可能被宿食(堆積未消化的飲食)、痰、火這幾類「邪氣」所干擾。

這是為何「脾」(消化系統)的狀況,是中醫治療失眠必須考慮的原因之一,也是為何許多中醫相關的網路文章,都會提到「胃」的狀況會影響睡眠。


西醫的消化與睡眠研究


有趣的是,近年的西方研究,也出現關於腸道情況影響睡眠品質的主題,認為腸道菌的代謝產物,會影響到人體的睡眠調節,特定腸道菌種的比例變化,與睡眠失調有關。(1)

另外,由於血清素(Serotonin)也會影響睡眠週期,而 90% 的血清素,是在腸道的嗜鉻細胞中製造,10%則在神經元中合成。因此,有人將血清素與中醫「消化系統影響睡眠」的理論作聯想。

然而,血清素其實無法通過「血腦障壁」,也就是腸道合成的血清素,與神經中合成、會影響睡眠週期的血清素其實無法互通。

雖然都是血清素,但分別屬於兩個系統,腸道的血清素主要在調節腸蠕動,應該無法影響到睡眠。


消化與睡眠的日常保健


至於知道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」後,平時可以注意什麼來增進睡眠品質?簡單來說,就是睡前不要吃太飽,或睡前以不吃東西為原則。

在西醫的觀念裡,腸胃消化食物,等於是一種要身體「繼續工作」的訊號,所以若睡前胃裡還有食物,就是在告訴身體「還不到休息的時候」,也就會影響睡眠。

對中醫來說,晚餐時間距離就寢時間太近,則容易在脾胃裡形成「食積」。食積又可能生「痰」化「熱」,這些因素都不利於睡眠。另外,平時對於脾胃(消化系統)的保養也很重要,常吃辛辣刺激、生冷黏滑的食物,都可能造成脾胃偏熱或偏寒,最終一樣會對睡眠產生負面影響。

我看診時,大多建議晚餐至少在就寢前四個小時吃,主因是蛋白質、脂肪(油)的消化一般需要 4-5 個小時,若真要在睡前吃東西,則建議以蔬菜水果和澱粉類為主,蔬菜水果消化約 1-2 小時,澱粉類一般是 3 小時。但在晚餐後到睡前的四小時之間,我還是支持不吃東西是最好的。

消化系統是處理睡眠問題的重要切入點,若發現自己有睡眠上的困擾,可以往這個方向進行調整,若有嚴重困擾,也請務必就醫治療了。


Reference:

1. Bruna Neroni,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disorders and gut dysbiosis: what affects what? Sleep Medicine, 2021 Nov. V.87, pp.1-7

2023年5月15日 星期一

新冠確診有感:寒熱領域大不同



作者:李主強


隨著2023四月底宣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解編,COVID-19從第5類法定傳染病降為第4類,新冠對台灣人民的影響,似乎也終於告一段落。

這段時間本人也「有幸」確診,感染期間雖然身體非常不舒服,也曾經體會喉嚨痛到難入睡的痛苦,但確診經驗,也確實讓自己對中醫的體悟有些進展。

其中就包含對中醫「傷寒」與「溫病」區別的體會。所謂「傷寒」,以簡單粗糙的分類來說,就類似「寒性」感冒,而「溫病」類似「熱性」感冒。而新冠基本上屬於「溫病」領域(在經驗上至少絕大部分)的傳染病。


「傷寒」理論對中醫的影響


「傷寒」的觀念對中醫歷史影響非常大,因為漢代有個很厲害的醫家張仲景,系統性的整理過去醫生的診療經驗,還歸納出疾病診斷、治療、開藥的統一脈絡,讓中醫從「A藥治鼻涕、B藥治便秘…」的「經驗」主導模式,發展成「符合X原則開A藥、符合Y原則開B藥」的「原則」主導模式。

原則主導模式因為經過整理歸納,效果基本上比較穩定、比較容易掌握;經驗主導模式因為個人經驗差異大,又欠缺歸納,應用起來效果就比較混亂,很容易對張三有效卻對李四無效,簡單說就是民間秘方的層級,比較難穩定發揮療效。

另外,張仲景寫出這本統合性專書「傷寒論」的背景,就是為了處理傷寒這種流行病。新冠疫情剛開始時我去看傷寒論的序,真是滿滿的既視感,很期待把「傷寒理論」直接應用在治療新冠肺炎上。


時代背景的重要性


然而張仲景是漢代人,據考古,漢代氣候其實比現在冷很多,這套理論要用在現代,其實需要花精力去深入了解再轉換出來才有用。

這次我自己確診時,因為太不舒服怕影響判斷,就讓其他醫師開中藥治療,當時對方使用了傷寒論的模式,結果藥吃了一兩包,本來開藥的判斷標準(一些身體症狀)就消失了,變成其他情況,不再適合當時開藥的診斷脈絡,如果繼續吃原來的藥,會越吃越不舒服。結果還是吃了清冠才「有感」的好轉。

原來,「熱性」溫病與漢代流行的傷寒的最大差別之一,就是溫病的變化快很多,也算符合中醫理論對「熱」的性質的認識。

這也是為何明清時期,有些厲害的醫家發展出「溫病」理論來處理熱性感冒、熱性流行病,顯然過去的「傷寒」理論還是有限制。

當然,在廣大的中醫派別裡,也有醫師支持傷寒理論可以處理所有問題,對這點我個人並不反對,如果有效,我也有興趣了解他們如何把傷寒理論應用在新冠疫情中。

而就我個人來說,會認為確診後吃清冠一號喉嚨痛、發燒才明顯緩解,是因為清冠的組成符合「溫病」理論,才能這麼快發揮效用。

我想,如果迷信清冠一號,就會落入民間秘方X病用A藥的那種窠臼,結果還是會發現同一個藥或方子,就是無法適用於每一個人;然而,若多了解溫病理論,以致掌握了它的脈絡與原則,未來遇到類似的疾病或流行病,就可以有效的應對和治療。

2023年2月15日 星期三

按對穴位,嫩嬰秒入睡




實際案例


一個未滿一歲的嫩嬰,一直有入睡困難問題,常因無法入睡而在睡前哭鬧不停。

後來我自己有機會親眼見證那個入睡困難當下,除了哭鬧外,還不斷發出「嗚~」的聲音(對旁觀者來說有點可愛)。

一開始我還沒意識到要用中醫方法處理,是被家長問了之後,才想那就用手腳常用的助眠穴位。沒想到示範時輕按穴位,嫩嬰當下立馬睡著,「嗚~」的聲音即刻停止,反應之快,連我自己也嚇到!

睡一陣後他又醒來,我們故技重施效果卻大不如前,個人推測是他清醒到一個地步,抗拒有人摸他,也就沒效了(反而會不開心哭起來)。

但若能在嫩嬰不防衛的情況下,作快、柔、準(也是為了不引起抗拒)的穴位按摩,就有很高機率達到第一次按穴位的奇效,對入睡起關鍵作用!

以下介紹中醫理論和推薦穴位,辛苦的爸媽們可以先在自己身上練習、熟悉,在嫩嬰沒有防衛時快、柔、準的幫忙他們入睡,甚至也可以靈活運用在自己身上!


中醫睡眠理論


明代醫家薛鎧所寫的中醫兒科專著《保嬰撮要》提到,初生嬰兒的睡眠問題,主要源自「脾寒」、「心熱」兩類。

意思是胎兒出生後,因為「脾系統」—消化系統發育還不完全,以及體內「熱調控系統」太稚嫩,容易出現干擾睡眠中樞的「心火」,就會在該睡覺時,因為肚子不舒服、異常燥熱或亢奮而睡不安穩、煩躁啼哭。

若能透過穴位強化嬰兒消化系統、消除「心熱」火氣,就能助嬰兒順利入眠。

另外,中醫認為人體能順利切換清醒、睡眠,與所謂的「衛氣」順利從清醒時行走的陽蹻(ㄑㄧㄠˊ)脈,轉換到睡眠時行走的陰蹻脈,有重大關聯。當這種循環遇到阻礙,就會讓人體該睡不睡、該醒不醒。

所以,用穴位促進陰陽蹻脈的循環,就能改善睡眠,無論大人小孩都適用。


降火用手腕,消化三陰交





常用來降心火的穴位,就位於手腕腹側(比較不會被太陽曬到、皮膚比較白的那一面)的橫紋(手腕彎曲時的橫向皺摺)上,靠近小指頭的方向。

如果我們從手腕腹側橫紋的中間點,沿著橫紋往小指方向摸,最後會摸到一條凸出來的肌腱(筋),那就是「尺側腕屈肌腱」。這時讓拇指蓋在橫紋上、肌腱朝拇指方向的那個邊緣,就會蓋住「通裡、陰郄、神門」三個穴道。

這三個穴道都有安神、降心火的作用,很適合揉按來治療「心熱」造成的難入睡。嫩嬰由於手小,大人一拇指按上去就能覆蓋三穴位,當時我摸一下姪女就入睡的,就是這三個穴。

而強健消化系統助眠的(治脾寒),可以選「三陰交」穴。




位置在小腿內側(一樣是太陽曬不到、比較白的那一面)小腿骨(脛骨)的後緣,往膝蓋方向摸,感覺到骨頭突出的地方作為一點,再以內側腳踝最高點作一點,兩點連線的一半再一半,也就是腳踝往上的 1/4 距離,骨頭與肉軟硬交界的地方就是穴位處。

三陰交除了是婦科重要的穴位,也有補脾、強健消化系統的效果,只是按起來比較「有感」,可能吵醒入睡前的嬰兒,所以在他清醒的時候按會更適合。

執行上可以用拇指輕按,每次按三十秒停一下,按五次,每天按 2-3 輪(五次一輪)。


促循環照海、申脈也可用


而促進陰陽蹻脈循環幫助入睡,可以選用陰蹻脈與十二正經交會的照海穴,與陽蹻脈與十二正經交會的申脈穴。






這兩個穴要找就更簡單了。照海在內側腳踝高點下方凹陷處,申脈在外側腳踝高點下方凹陷處,壓了會有點酸的地方就是,父母們可以自己先按按看。

這兩個穴在推動陰陽蹻脈的氣血循環上,都扮演重要角色,是針灸常用來治失眠的穴位。

事實上,嫩嬰入睡前發出的「嗚~」聲,就可能是人體推動循環向前,遇到阻礙時,自然會發出的呻吟聲。這時若能透過按壓穴位助他一臂之力,自然就瞬間入睡。

最後提醒穴位按摩的小技巧,就是按摩時,拇指不要在皮膚上滑動,以免浪費力氣,反而要像手指黏著皮膚般揉按,才最有效率。

歡迎轉發這篇文章給有需要的父母們,也祝嫩嬰們能快速通過入睡困難期,讓一家子都能好睡!

2023年2月8日 星期三

味覺異常服藥三天即恢復案例





案例


一位約三十歲的女士,近日確診,確診後一週嗅味覺皆正常,但在確診約十天之後,開始出現味覺異常,不管吃什麼東西,都常有苦味,難吃出食物的原本味道。

另外,患者之前即有蕁麻疹病史,確診後蕁麻疹變得更常發作,不怕冷,常有口乾感覺,甚至飲水仍不解渴,喉嚨乾明顯,呼吸用力時胸口疼痛,咳嗽減少但仍有,且傍晚時會有頭痛情況。

舌淡紅,苔白厚,有齒痕。

左脈寸細,關尺沉細;右脈浮弦,尺細,稍數。

開給:補中益氣湯 5.5g,還少丹 2g,麻杏甘石湯 2g,血府逐瘀湯 2g,貝母 0.5g,龍膽 0.5g,栝樓實 0.5g。

患者服兩三天藥之後,味覺就恢復到約 8-9 成,在一週後回診時,味覺異常與呼吸胸痛感都消失,不再覺得有苦味,口乾消失,咳嗽已無,下午頭痛也已改善不再出現。


中醫治療思路




之前在嗅味覺異常懶人包裡曾提到,味覺的問題,中醫會以「脾」系統的狀況為主要評估、治療的方向,這個案例是個不錯的範例。

雖然患者具有多種問題,但因為味覺異常與神經破壞有關,而神經的恢復需時較長,因此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方;而神經功能與中醫「腎」系統有關,因此輔以多方益腎的還少丹。

補中益氣湯是名家李東垣「甘溫除熱」的名方。患者擁有的一些火氣徵象(熱象),如口乾、飲不解渴、皮膚癢疹、不怕冷.....,配合脈細所提示的「氣血兩虛、諸虛勞損」,以及舌苔白厚的濕象,可使我們得到氣虛發熱,應以甘溫除熱的印象。

因此患者的味覺異常,便判斷為脾虛清陽不升的結果。






後來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方後,果然收到服藥三天,味覺就基本恢復正常的良好效果!

而麻杏甘石湯,是用來治療患者未痊癒的咳嗽。

麻杏甘石湯中的麻黃、杏仁都有止咳效果,石膏可以清肺熱,對新冠感染後期的發炎症狀有益。此方中較大量的石膏,配合少量龍膽,則可減輕虛火的症狀本身。

血府逐瘀湯是依「不通則痛」的概念,透過活血行氣,來緩解患者的咳嗽胸痛。此方中除活血藥外也有行氣藥,比單純的活血更適合呼吸「氣不順」相關的胸痛症狀。

綜合上述方劑與藥物共同奏效,便能取得純服用中藥粉一週後,八、九成症狀都得到明顯改善的良效!

有趣的是,患者看診時適逢過年前,本來還想若恢復速度慢,味覺異常可讓人食慾不佳,剛好避免過年大吃大喝、體重增加............但因為吃藥兩三天味覺就恢復,這個計畫就無法執行了😆,稍覺扼腕!但我想,這應該算是頗正面的遺憾吧!

2023年1月5日 星期四

多種問題一次解決,失眠快速改善案例



作者:李主強醫師


一位約 30 歲的女性患者,之前曾因失眠問題就診,改善後順利停藥,已經一年在沒吃中藥的情況下維持睡眠正常。

然而近三個月以來,她的睡眠逐漸變差,已經好一陣子不容易入睡、每天睡眠時間少於 5 小時、容易作惡夢驚醒、白天有顯著的倦怠。

除了睡眠問題,患者還有額頭長許多痘痘(按了會痛的膿痘)、口乾舌燥——每天喝 3000 cc 水依然不覺得解渴、大便乾硬難解,以及手腳冰冷嚴重、頭痛、身體痛的問題。

舌診:舌質淡紅,舌苔白偏厚,稍有齒痕。

脈診:兩側脈寸關脈弦,尺細,脈數。

開給一天藥量: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(去大黃) 5g、荊防敗毒散 2.5g、調胃承氣湯 0.5g、黃芩 1g、魚腥草 1g、半夏 1g、車前子 0.5g、枳實 0.5g、厚朴 0.5g。

患者約一週後回診,告知服藥一兩天,睡眠就恢復正常,口乾、排便困難不再,一服藥身體痛就消失,而當天患者額頭痤瘡都明顯轉暗,也不再有新長的痤瘡!

唯獨服藥到後期有拉肚子的情形,於是停用調胃承氣湯,並把枳實改成效果更緩和的枳殼,請患者繼續服藥。


中醫治療思路




這個患者是典型的「寒包火」也就是「外冷內熱」的情況,這種「有寒又有熱」的情形,臨床上很常見!

兩側脈搏快速,是反映身體火氣大的「數脈」,緊實有力,則反映明顯的「內熱」;而頭面長痘痘、嚴重口渴、失眠,就是「熱往上衝」影響頭面、擾亂心神的狀況。

然而,這麼燥熱為何還會明顯的手腳冰冷、身體疼痛(通常與寒造成的經脈不通、引起疼痛有關)呢?

原因就是「循環」問題。雖然體內很熱,但熱往外走的通路被阻隔,熱過不去,體外還是非常寒冷,甚至會「冷到痛」。

所以在治療上,就是以「通」——具有促進循環效果的柴胡加龍骨牡蠣湯(去大黃)為主方,並用荊防敗毒散去除體表寒邪、止痛,並用調胃承氣湯消除內熱。




另外,黃芩、魚腥草消除人體上部的火,處理額頭痘痘;半夏、車前子配合荊防敗毒散內的茯苓,去除身體濕氣(舌苔偏厚);枳實、厚朴配合調胃承氣湯改善排便不暢。

如此一來,裡熱清除、外寒散掉、循環變好,效果自然快速顯現!

這次用藥中的調胃承氣湯,用量雖然很小(0.5g),效果依然很強,原因是裡面含有「大黃」所致。(也因此柴胡龍牡湯用的是去大黃版本,才比較好控制大黃劑量。)




大黃雖然常被當作瀉藥(軟便藥)使用,但其實具備了五大類清熱藥中的四類藥效果:清熱瀉火、清熱解毒、清熱涼血、清熱燥濕,去除體內火氣的力量非常強大,不但作用範圍涵蓋多個臟腑(包括脾、胃、肝、心、大腸),體內最深層的火氣(涼血作用的意思)也無法逃過它的作用!

這也是為何患者服用後,體內火大的情況如口乾、長痘痘、失眠....就都一起改善,而且效果快速。

不過大黃對腸胃也有刺激作用,能引起腹痛、腹瀉,臨床上必須慎用,尤其長期使用更應謹慎考慮。

或許這呼應了「風險越高,報酬越大」,大黃若是用得好,實在是中醫治療的一項強力武器!

最後還是叮嚀一下,各位朋友若有失眠的困擾,務必讓中醫師確認身體情況後再服藥,不要擅自用藥(尤其是用大黃!),才能得到期待的效果!

PS: 最後附上患者回饋的暖心小卡❤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