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李主強醫師
案例
約三十歲女性,一個月前突發右側低頻耳鳴,安靜時才聽得到,早上起床後的半小時會特別大聲,同時伴隨耳朵悶住的感覺,像搭飛機鼻子悶住時一樣,晚上睡前也很明顯。
患者同時有鼻過敏連續打噴嚏、腹部脹氣、容易腹瀉、經來腹痛的情況,我以科學中藥:知柏地黃丸、辛夷清肺湯、桂枝茯苓丸等方合併治療。
接下來約兩個月,患者持續接受科學中藥治療,她的鼻過敏、痛經等症狀都有改善,唯獨耳鳴症狀不變,於是我決定使用水煎藥,當時患者舌紅偏暗,苔薄白;脈皆寸關浮細,尺細且數。
開給:桂枝、茯苓、赤芍、桃仁、牡丹皮、香附、丹參、延胡索、澤瀉、牡蠣、荊芥、玫瑰各 3 錢、半夏 2 錢、厚朴 4 錢、熟地黃 4 錢、龍骨 1.5 錢。服一週。
一週後回診,患者表示耳鳴顯著改善,之後以類似配方的水藥再治療一週,便恢復只服科學中藥,從此耳鳴皆持續改善,停止看診時已基本恢復正常,就算在早上或較累時發作,程度也相當輕微。
水煎中藥濃度高、效果快
上述患者在治療期間,因認為有下焦血瘀,伴肝鬱及腎陰虛,持續開給科學中藥粉的桂枝茯苓丸及地黃丸類藥,與後來使用的水藥,組成並無太大不同。(補腎疏肝治療耳鳴、腦鳴的概念可參考「腦鳴純以科學中藥施治顯著改善案例」。)
然而,為何同樣的配方,服了兩個月左右的科中粉藥似乎效果不彰,在改成水煎藥治療後,效果就立刻顯現?我認為,前兩個月的粉藥治療並非完全無效,仍持續在改善身體狀態,然而水煎中藥濃度更高,因此能縮短治療時間,更快收效。
原來,一般科學中藥的濃縮比例為 1:5 或 1:6,意思是 5-6 公克的生藥材,可製作成 1 公克的濃縮顆粒劑,濃度已比生藥材高;
但相較之下,傳統水煎藥為一次性提煎,揮發成分保留較多,藥物成分也較完整,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率一般較高,特別是芳香類、揮發油類、糖苷類成分。
根據多項研究與藥典標準,平均而言,一劑水煎藥的總有效成分濃度,相當於 3-5 倍的科學中藥劑量,一些特殊藥材甚至可高達 6 倍。
科學中藥也有優勢
那麼,這樣誰還想吃藥粉呢?其實科中藥粉也是有很多好處的:
- 攜帶容易:藥粉便於攜帶、服用,適合現代人到處移動的生活方式。
- 取得快速:水藥由診所煎煮裝袋,一般需等候 1-2 天才能拿到,科中可當天拿到。
- 氣味接受度高:氣味比水藥淡很多,更多人願意接受。
- 安全性高:由大藥廠生產,檢測嚴格,相對更安全。
- 一般可享健保:臺灣健保以科學中藥作標準開方,除了能享用健保制度,也便於記錄。
何時該用水藥?何時可用科中藥粉?這相當仰賴中醫師的判斷與選擇,而患者朋友們若有疑問,也務必主動與醫師討論,除了可減少疑慮,往往也能促成最適切的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