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 WFU

2024年2月9日 星期五

腎病水腫、皮膚又癢怎麼辦?






「醫生,我已經有在吃西藥,也吃中藥,但水腫還是不會消,怎麼辦?」

這位快九十歲的婆婆,長期有腎功能低下問題,雖然用西藥與中藥同時控制,仍受下肢水腫問題困擾,還伴隨嚴重皮膚搔癢。

診斷後,我決定採用針灸的治療,當她兩天後回診時,便告知水腫明顯消退,再次為她施針後,皮膚搔癢的情況也改善了許多。


中醫的腎不完全等於西醫的腎臟


針對上面的案例,我治療腎功能低落引起的水腫,使用的是董氏奇穴中,普遍用來治療「腎虧」問題的「下三皇、腎關」穴組。

關於下三皇的定位,可參考我的文章「中醫助孕:子宮內膜太薄,中醫怎麼看?」,裡面有詳細解說。

這裡要說明的是,選用治「腎虧」的穴位,原因並非患者的腎功能低下,而是患者同時有手腳冰冷、怕冷、水腫、尿少、兩側尺脈重按無力......等徵象,這些特徵呼應中醫腎系統出問題時的表現,因此採用下三皇才會出現療效。

中醫的「腎」系統和西醫的 Kidney(腎),雖然都與排尿、身體水分代謝有關,定位也在腰部,但中醫的腎也扮演供應全身能量的角色,若功能低下,就會引起怕冷、手腳冰冷、頭暈、疲倦等問題。

中醫在觀察到這些徵象時,才會採用「補腎」的方法治療。中醫說「腎虧」,不代表患者就有腎功能低下、肌酸酐(Cr)或血中尿素氮(BUN)升高的情況。

而西醫測到腎絲球過濾速率(eGFR)降低又伴隨水腫難消,也不代表用補腎的方法或針灸下三皇,就一定能夠收效。

務必記得,中醫的腎和西醫的腎,其實並不完全一樣。


大腿三穴位改善腎病皮膚癢


然而,中醫在治療疾病時,也能按照經驗,歸納出對某些西醫疾病有效的穴位或中藥,只是在使用時,仍以中醫理論為最終依歸,例如「有『腎虧』情況(中醫)的『腎功能低下』(西醫)適合使用XX」。

像上述案例中我使用的大腿穴組「通腎、通胃、通背」,就是經驗上對「脾腎氣虛且有熱象」的「腎炎、腎衰竭」具特效的穴組。

通腎位在髕骨內上緣凹陷處,通胃定位同血海穴,通背則在血海上兩寸,針刺時是臥位直下,以求透脾經甚至肝經。

腎病患者常因毒素累積和體內電解質不平衡,出現皮膚癢症狀,用這組穴位治療常能收取良效。

而患者若符合「脾腎氣虛伴熱象」,這組穴對改善西醫診斷的腎病水腫也常有良效。

總之,若能清楚分辨中醫和西醫診斷概念的差異,就可將兩者靈活搭配運用,在臨床上解決不少問題。一般民眾就算對專業診斷不熟悉,也能根據上述觀念尋求專業醫師幫助,避開被誤導而產生的人財兩失。

2024年2月7日 星期三

醫學常識



自律神經失調



睡眠障礙



腎臟疾病



一樣是胃食道逆流,卻用不同中藥方治療?

 




「已經有在吃西藥,但還是覺得胃常常脹氣,喉嚨也覺得卡卡的。」

這位二十多歲的男性患者,幾個月前做了胃鏡,被診斷出胃食道逆流,服用了一陣子氫離子抑制劑(西醫胃藥),現在已經減少到兩天吃一次,但仍受胃部症狀困擾,因此來求診中醫。

「你西藥可以繼續吃,跟中藥隔開一個小時就可以了,我會用中醫的方法,盡量幫你改善症狀。」

後來,患者持續吃了三個月中藥藥粉(主方為半夏瀉心湯),不但在過程中順利停服西藥,最後連中藥也停了,不舒服的症狀消失,便快樂的從中醫門診「畢業」。

在他「畢業」約一年後(這一年間都沒有不適),胃脹感覺又開始發作,但這次沒再吃西藥,直接來中醫就診,我以「一貫煎」為主方連續治療三個月後,症狀改善到可以停中藥,至今大約已有一年半沒再發作。


中醫治療胃食道逆流名方:半夏瀉心湯


上述提到的「半夏瀉心湯」,可說是中醫治胃食道逆流最常用的方劑,常常連患者都知道它的大名。

半夏瀉心湯是古籍傷寒論中「瀉心湯系列」其中之一,在治療腹部悶脹(古書中「痞證」的表現)的方劑裡,結構相對完整,含括清熱、溫中、健脾三大功效:黃芩、黃連清熱;半夏、乾薑溫中開散;人參、大棗、甘草健脾益氣。

如此,對於消化功能降低的虛弱、虛寒,以及常見伴隨的發炎反應(常以燥熱、火氣來表現),都能予以治療。

不過,腹部悶脹的背後「熱」有多少、是否有「濕」、「虛」到什麼程度?...等,都會影響方劑、中藥的選用。半夏瀉心湯其實較適合用在「寒熱錯雜」兼有脾虛的患者,且虛也不能太嚴重。

上述案例,我判斷有脾胃氣虛伴一定熱寒徵象,用半夏瀉心湯配合西藥治療,症狀就明顯改善,後來也順利停服西藥與中藥。


一貫煎:從另一端點治療胃食道逆流


後來這位患者再發作時使用的「一貫煎」,則是治胃逆的另一類用藥。

若半夏瀉心湯能直接排除降低胃功能的各種因素,一貫煎就是間接排除障礙的利器。一貫煎能透過「滋補肝腎陰」,減緩因肝腎陰虛造成的「肝氣犯胃」。

這種情況一樣會引起「吞酸吐苦」的胃逆症狀,但背後卻是「肝」系統出問題才影響到胃。

因此,一貫煎中的藥物基本都針對「中醫肝系統」進行作用,例如生地、枸杞「滋水涵木(木:肝的代稱)」,當歸「養血柔肝」,沙參「清金制木」,麥冬「培土榮木」,川楝子疏肝。把「肝」處理好,胃的功能便可順利恢復。

上述的案例一開始適合半夏瀉心湯,一年後復發時卻有舌紅苔少、脈細數的表現,顯然身體的情況已與一年前大不相同,可能和生活作息、飲食、情緒等複雜因素相關,因此必須更改治療策略,才能順利收效。


同病異治與中醫藥同用


以上就是同一位患者、同樣症狀,使用完全不同的兩種方劑治療,卻同樣收到良好效果的典型例子。

中醫常稱這種狀況為「同病異治」,因為在中醫觀點裡,同樣症狀也可能由完全不同的因素引起,分辨出背後原因後,當然就會用完全不同的藥物處理。

在胃食道逆流的治療上,我也常建議一些症狀較嚴重的患者,可以西藥、中藥同服,只要中間隔開一小時,避免交互作用即可。中西同用,在這類患者常能發揮更明顯的效果,症狀能更快改善,也就能更快將西藥、中藥減量甚至停藥,回歸正常生活。

2024年2月1日 星期四

中醫驅魔?淺談入睡時幻聽與中醫治療






「我.....我最近入睡前,會聽到有人在耳邊說話的聲音......這是什麼問題嗎?」

一位快七十歲的伯伯,在診間用不安且遲疑的語氣,小聲問出上面的問題。

「嗯?所以不是你身邊的人在跟你講話?」

「不是....講什麼我也聽不太清楚..........這個可以治嗎?」

「嗯......。我覺得可以。」我心裡浮出幾個可能性,在做了脈診並評估他的其他問題後,決定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為主方,一週的科學中藥藥粉作治療。

有趣的是,伯伯下週回診時,就表示睡前沒再聽到聲音了,睡眠也有改善,不像之前都有入睡時頭腦卻很清醒,不易進入夢鄉的情況。而追蹤幾週後,睡前聲音的情況也未再出現。


睡前明明身邊沒人卻聽到有人說話,不會是中邪吧?


老實說,我自己身為一個基督徒,遇到這種情況,還真不能隨便排除某些「超自然」因素,例如需要趕鬼或驅邪的情形。但這部分大概要另外寫文章來探討了。一般在中醫診間,如果沒有特定徵兆,還是優先以生理情況異常為考量。

原來,這種睡前身邊明明沒人,卻聽到有人說話的情形,可能是所謂的「入睡與睡醒時幻聽」(Hypnagogic and hypnopompic hallucinations)。

這是一種生理性的幻聽或錯覺,通常在身體處於某些壓力下時發生,例如生病發燒、慢性疲勞、睡眠障礙、緊張焦慮,都會增加這種幻聽發生的機率。上述的患者,便是伴隨睡眠障礙的例子。

另外,若一個人腦波不穩定(有時是出現類似癲癇的腦波),也可能以「入睡時突然聽到爆炸聲」為表現。生理、心理的變化與壓力,一樣會提高這種異常出現的機率。


中醫治療入睡前幻聽的方法


這個患者因爲綜合來看,整體偏向中醫「少陽證」,又偏「虛證」範圍,所以我選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(去大黃)為主方作治療。

柴胡加龍骨牡蠣湯(以下簡稱柴龍牡),是中醫典籍傷寒論中的名方,現代常被用來治療精神疾病或腦神經疾病,因為古文對「少陽」領域的描述,與現代這方面的病症較多對應。

柴龍牡是由少陽證代表方「小柴胡湯」變化而來。小柴胡湯的組成我分為三組:柴胡、黃芩處理半表半裡,半夏、生薑處理三焦系統與水代謝相關的部分,人參、大棗、甘草益氣扶正。

但小柴胡湯專注對抗外邪侵犯,柴胡用量特別大,轉變到柴龍牡時,裡面各藥的劑量就調整成較為接近。

本來柴龍牡裡有加大黃,量還不少,是為了處理患者體內的「熱」,就不適用上述整體偏虛的案例。所以我用的是去掉大黃的柴龍牡,結合患者「濕」和「虛」的問題再配上其他方和藥輔助後,效果還算令人滿意。

相對於西醫治療,柴龍牡裡人參、大棗擁有的補益功能,也算是中醫的強項,對虛證患者效果不錯。

除了這種少見的腦神經症狀,我也常將柴龍牡用在癲癇患者、妥瑞症患者身上,不過關鍵還是要有所謂的「辨證」過程,才知道是否適合。

所以若有類似症狀,不見得只能往超自然的領域作聯想,求診身心科、神經內科或中醫師,也是不錯的選擇,讓他們有機會以其專業來幫助您解決問題。

2024年1月31日 星期三

巧克力囊腫,千萬不能亂進補






「我想用中醫的方式提升卵巢功能,醫生您覺得可行嗎?」

看著這位約三十初頭歲的女性,患有嚴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、巧克力囊腫,以及資料上已經低於 0.5 的 AMh 數值,我自忖這是一場不好打的仗。


什麼是巧克力囊腫?


巧克力囊腫又稱子宮內膜異位瘤,是子宮內膜異位跑到卵巢的一種病症。

子宮內膜異位顧名思義,就是每月會剝落形成月經的子宮內膜細胞「跑錯了地方」,在不該出現的地方生長。若波及到卵巢,無法排出的經血,就會聚積在該處,形成像巧克力般的腫塊,所以稱為巧克力囊腫。

巧克力囊腫往往會對卵巢功能產生負面影響,引起排卵障礙,或造成卵子品質下降。但也並非每個患者的卵巢功能都一定會出問題,要缺認是否有影響,其中一種方式是測量 AMh 值。(了解 AMh,看中醫助孕:AMh 低下的中醫治療

而上述的案例,年齡三十歲左右,作為卵巢功能指標的 AMh 數值,應該介於 2-5 μg/L 之間,實際上卻已經掉到了 < 0.5 μg/L,可見卵巢確實有受到巧克力囊腫破壞的情況。


補身體,恐惡化巧克力囊腫


就中醫來說,要提升卵巢功能,最常用的就是補藥,尤其是針對中醫「腎系統」的補腎陽藥。

然而須特別留意的是,卵巢功能低下若是由巧克力囊腫造成,進補常會越補越糟。因為補陽藥往往會使子宮內膜異位症更加腫脹,發炎情況加重,會惡化巧克力囊腫,也就加速卵巢的破壞。

那該怎麼辦呢?

既然子宮內膜異位是「跑錯地方」的經血,那麼對應到中醫理論,就會與「離經之血」有關。而這種離經之血又卡在身體的某個部位(卵巢),便與中醫「瘀血」或「瘀」的觀點相符。

因此,若想提升巧克力囊腫影響下的卵巢功能,無論是否使用「補」法,「化瘀血」都是必不可少、也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。

而「瘀」也容易「化熱」,因此最常見的是以清熱化瘀為主,補法慎用或為輔的搭配,來進行治療。


子宮內膜異位症,冬季進補需謹慎


就最保險來說,不只是巧克力囊腫,若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史,就建議要避開常見的進補食材,例如薑母鴨、燒酒雞、羊肉爐等。

這些食材裡,往往都會加入許多補陽、補氣的中藥,雖然這些藥普遍藥力不強(相對於中醫師開的中藥),而且在寒冬吃起來很舒服,但若長期且高頻率的食用,就可能默默加重子宮內膜異位的腫脹、發炎情況。

若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,本身又很怕冷、在冬天尤其嚴重,便建議找巷口的合格中醫師看診,在經醫師判斷後,按醫師的建議調整進補的內容和頻率,也比較有機會從根本改善怕冷的問題。

2024年1月30日 星期二

中醫助孕:子宮內膜太薄,中醫怎麼看?






案例


我曾幫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患者治療不孕症,對方看診前,已有幾次人工受孕失敗的經驗,西醫認為她的子宮內膜太薄,故來中醫求診治療。

看診期間,我判斷患者的主要問題是腎陽虛,但也發現她的體質很容易往燥熱發展,服補腎陽的中藥常會出現副作用;而針灸治療則沒有不適,因此便選擇以針為主、中藥為輔。

在連續以針灸治療兩次、約十天後,患者的子宮內膜便增厚為原來的兩倍,基礎體溫也變得較為穩定。在治療過程中,患者曾植入失敗一次,但在持續不輟的調養半年後,她終於順利懷孕,生了一個健康的寶寶。




西醫對子宮內膜太薄的治療


子宮就是胎兒的第一個家,子宮內膜太薄,就像家裡不夠舒適,脆弱的胎兒,容易在這個家裡「撐不下去」。

西醫處理子宮內膜太薄的方法,主要是用藥物延長正常的內膜生長週期,但可能在過程中造成卵巢(調控「週期」的樞紐之一)被過度刺激,引起一些副作用。

其他處理方法,則是透過一些西藥輔助治療,嘗試增厚內膜。只是這些西藥如低劑量的 Aspirin,對一些敏感的患者仍可能引起不適,且效果也有限。


中醫如何處理子宮內膜太薄


子宮內膜太薄,在我的診治經驗中,大多都與中醫所謂的「腎陽虛」有關,若把「腎陽」提升起來,內膜就會增厚。不過情況百百種,當然也有其他較少見的情況。

這裡值得留意的是,中藥其實也有副作用的,只是因為成份複雜,程度往往比較緩和,也較慢出現。

像上述這位患者,在以中藥治療期間,就容易出現長痘痘、身體燥熱、口乾舌燥等等化熱、火氣大的情況,一停中藥症狀則會改善。

有趣的是,我雖然也用同樣的策略來作針灸治療,但對這位患者,卻不會有副作用產生。我想每個患者,都有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,當然若給不同醫師看診,治療方式也會有差異。


補腎陽常用穴位


在這個案例,我主要用的是董事奇穴的腎關穴,加上「下三皇」的地皇、人皇穴組。

地皇穴常被誤認為脾經的漏谷穴,但其實比漏谷高出一寸,而人皇就是三陰交穴,配合天皇穴(等同陰陵泉穴),合稱為下三皇,是治一切腎虛證的有效穴位。

而腎關又稱天皇副穴,以大補腎氣、腎陽聞名。將這些穴位配合使用,目的就在用「補腎陽」的方式,來幫助子宮內膜增厚。

再進一步思考,穴位本身就有疏通氣血的效果,或許是這個原因,避免了讓氣血停留在某一處,進而化熱、化火的狀況。這或許就是在增強中醫腎系統功能(補腎陽)時,卻不會產生上火副作用的背後因素。

然而,針灸也非沒有任何副作用。

針灸通氣血的特性,是強處也是弱點,端看是否適合患者當下的情況。若有需要,朋友們務必給合格中醫師看診後施針,才是最安全的選擇。

中醫助孕:AMh 低下的中醫治療






案例


「這次測的 AMh 上升了!」患者高興的說。

A 小姐大約四十歲,與先生計畫懷孕,但 AMh 指數從一年前的 1.43,掉到現在的 0.31(μg/L),於是來中醫門診找我看診。

在了解情況後,我判斷對方主要是腎陽虛證,先以濟生腎氣丸為主方治療一個月,再以右歸丸為主方治一個月,皆伴以五子衍宗丸,兩個月後測量 AMh,數值上升到 1.5,比一年前還未大幅下降時情況更好。


AMh 是什麼?


AMh 是抗穆勒氏賀爾蒙(Anti-Müllerian hormone)的縮寫,是一種醣蛋白激素,由成長中的卵巢內濾泡分泌。

AMh 在血液中濃度越高,就代表卵巢中的卵越多、卵巢狀況越好;而濃度越低,則代表卵子所剩越少,卵巢情況越差,受孕機率當然也就越低。(但仍須留意 AMh 只代表了卵的「數目」,無法反映卵的「品質」)

40 歲以下的正常女性,AMh 大約是 2-5 μg/L,40 歲以上則通常降到 1 以下。當 AMh < 2 μg/L 就代表卵子庫存量已在衰退,準備排出的卵子不超過 4 顆,< 0.8 μg/L 時則約 1-2 顆。

而一個女性若在 40 歲前 AMh 就 < 1 μg/L,便可能有「早發性卵巢功能衰竭」(POF, 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)的情況,不過 POF 主要是以「女性激素 FSH」和「雌激素」的血中濃度作診斷(年齡 < 40 歲,無月經或月經過少 >= 4 個月,間隔至少 1 個月的兩次 FSH 檢查中數值都超過30 mIU/mL)。


一般常見的西醫輔助用劑


發現 AMh 低下時,在西醫領域,DHEA 和 Q10 可說是最常使用的輔助用劑,有機會提升卵巢功能。

DHEA 全名是 dehydroepiandrosterone,是一種人的身體也會自己製造的類固醇,可以在體內被轉換成雄性激素或雌激素,2006 年有研究顯示,連續服用約 4 個月,對於卵巢功能下降的患者有助孕的效果,若使用 2 個月則效果較不明顯,但仍能少量增加濾泡數目和雌激素值。

而 DHEA 也可能產生一些副作用(症狀與多囊性卵巢相似),例如長粉刺、聲音變低沉,臉部長毛.....等,要小心不能超劑量服用。


中醫怎麼看 AMh 低下?


因為 AMh 低下而到中醫診所求診的患者,因為與懷孕相關,照中醫教科書上的分類,中醫師最常想到的,大概就是「腎」系統的問題。

而教科書在「不孕症」領域,就把情況分為腎虛、肝鬱、痰濕、血瘀四種,只是臨床上不太會有病人照教科書來生病,常常都是四種情況互相摻雜,到底情況如何,就要照中醫當下的判斷。

就上面這位患者來說,綜合來看,我認為她以「腎陽虛」為主要問題,使用了補腎陽和填精益髓的方藥,雖然她同時有在使用 DHEA,但配合服用中藥兩個月後,AMh 就回復到比去年 1.43 μg/L 更高的 1.5 μg/L,超過上述 DHEA 需服用 4 個月才能改善 AMh 的平均標準。

順帶一提,在後半段治療我所使用的「右歸丸」,是中醫具有「填精益髓」效果的代表方劑之一。有一派中醫婦科醫師認為,卵巢包含在「腎精」的領域中,卵巢功能衰弱,可以用「補精」藥來治療。

而只要是對「證」下藥——將補腎陽的藥用在腎陽虛患者身上,月經前症候群、明顯的倦怠、經血量過少的問題,往往也都能一併改善。

2024年1月25日 星期四

咖啡因影響睡眠,哪些地雷要避開?


作者:李主強




對於有失眠或自律神經失調困擾的朋友們來說,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和飲料,往往是一大地雷,會加重失眠與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。




這裡整理出生活中常見含咖啡因的食品(基本上都是飲料),以咖啡因「比例」的方式呈現,來幫助大家留意生活中的咖啡因(建議一般成人,一天最多攝取 300-400mg 的咖啡因)。

以下解釋這個比較表的內涵:

簡單來說,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是最高的。

而常見的紅茶,咖啡因含量大約是咖啡的 1/3,如果是餐廳附贈喝到飽的紅茶,因為茶濃度更低,咖啡因含量更少,引起失眠的機率就更低。

紅茶、烏龍茶、綠茶的咖啡因含量雖然是遞減的,但實際上沒有太大差別。

就茶葉來說,日照時間越長、用的葉子越嫩、越少加工處理、葉片切得得越碎(例如抹茶就是輾得超碎),泡出來的茶,咖啡因含量就越高。

而紅茶與綠茶比較,雖然紅茶咖啡因比綠茶高一些,但紅茶裡有成分可以把咖啡因轉化掉(雖然不是全部),因此綠茶甚至比紅茶更易引起失眠。想喝綠茶又有睡眠困擾的朋友,量的控制會非常重要。

真正減少咖啡因的關鍵,其實在於「烘焙」這個動作。

茶的烘焙時間越久,咖啡因含量越少。因此重烘焙的烏龍茶,與同屬重烘焙茶品的鐵觀音、日本的焙茶(本來是綠茶),咖啡因含量就明顯低於一般的茶。

紅、綠、烏龍茶的發酵時間差異,反而不怎麼影響咖啡因含量。

而普洱茶因為發酵過程繁複,又經過陳化處理(放久改變味道),咖啡因也明顯低於紅茶或綠茶。

最後,熱可可的咖啡因含量看似與紅茶相當,但那是20g天然可可粉的咖啡因含量,一般的可可粉或熱可可,純度沒那麼高,咖啡因濃度至少要打個對折到1/10都有可能。

這裡要提醒的是,巧克力也含有咖啡因,與可樂一樣,有睡眠困擾的朋友們,不宜狂吃狂喝。

一般來說,咖啡因作用最明顯的是攝取後的一個小時,經過 4-6 hrs 後,人體可排除約一半的咖啡因,雖然每個人排除速度不同,但平均 200mg 的咖啡因需要 40小時(大約兩天)才能完全代謝消失。

因此,有失眠困擾的朋友,需多多留意這些飲食,而一般人也不宜攝取過多咖啡因(>300-400mg/天),否則也有可能引起失眠、甚至焦慮等問題。

2024年1月1日 星期一

門診資訊





公告


李醫師在內湖錦禾中醫診所的服務,將在 2/24 (六) 告一段落。

新診所預計今年下半年開幕,籌備期間門診暫停。

新診所開幕詳細時間、李醫師最新動態,將於 FB, IG, Blogger 持續更新公布。


2023年12月6日 星期三

怪病纏身?心理層面很重要—淺談自律神經失調


作者:李主強




「醫生,我這個是自律神經失調嗎?」

「之前有做過西醫的檢查嗎?」

「有耶,一開始去了心臟科,心電圖什麼都照了,結果說沒問題,後來去神經科做檢查,結果也一樣,還說是不是免疫問題......但結果都正常。」

每次聽到患者提到這類經歷,都能從他們臉上看到滿滿挫折:西醫檢查都說沒問題,但為什麼就是不舒服?

於是,「自律神經失調」往往就登上了舞台,事實上,這也是中醫最常面對和處理的一大類問題,但「自律神經失調」到底是什麼呢?


壓力引發身體不適,可不是亂講的


原來,當人內心感受到壓力,「壓力」就會透過大腦的杏仁核與海馬迴,轉變成「焦慮感」,接著就啟動人體面對焦慮的兩大系統:

1.腎上腺皮質醇系統
2.自律神經系統(就是這篇文章要討論的)

好讓人用適當的狀態來處理壓力、回應焦慮。

但若壓力過大或持續時間過久,最後超過人體負荷的極限,那麼,本來讓人集中精神的緊張狀態,與放鬆來好好休息的狀態,就會開始混亂,因為管理它們的中心—「自律神經」出狀況了,這就是「自律神經失調」。

就現象來講,這樣的人常會陷入「該放鬆卻沒辦法放鬆、該清醒卻沒辦法清醒」的窘境,甚至引起全身上下的各種不適。


留意中醫肝系統,心病仍需心藥醫


由於自律神經失調的根源是心理壓力,一般中醫治療的切入點,常與所謂的「肝」系統有關,主要是因為肝氣不通的「鬱證」,在病理與表現上,和壓力造成的不適有許多共通點。

然而,中醫的五臟(心肝脾肺腎)關係密切,例如「久病及腎」,壓力持續時間久造成自律神經失調,治療上也常要顧及「腎系統」;而中醫「心系統」也與情緒有關。總歸來說,醫師仍須照當下患者的情況,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。

同時,當中藥的效果展現,心理、情緒上的調適與改善,依然是必要的。

畢竟「心病仍須心藥醫」,中藥無法直接讓人變得樂觀,也沒有中藥能使人服用後從此便處變不驚、圓融通達。

從一個角度來說,中藥確實能改善這些身體症狀,但也是為了讓人更有力量,來面對心理層面的困境,以避免「身體不適加重焦慮、焦慮加重身體不適」的惡性循環。

(某些身體疾病如腎上腺功能低下、VitB12缺乏、低血氧、巴金森氏症等也會引起焦慮症狀,足見身體、心理兩者都很重要)

至於如何作心理調適,大概就分「先調整身體」(由身到心)和「先調整心理狀態」(由心到身)兩種。

改變認知習慣、心理諮商....都是由心到身的例子。未來,我也期待能提供一些我個人會應用的人際溝通、簡單的心理分析技巧給大家,嘗試處理更根本的問題。

總而言之,自律神經失調給我們的啟發,大概就是身體不適容易發現,但心理壓力卻常被忽略。

而身體心理兩者密切相關,平衡面對兩者、尋求健康之道,努力是一定有回報的。

水腫、尿量少,千萬不可亂吃藥






「我常常水腫,好困擾!」一位年輕的患者在門診對我說。

「什麼時候開始的?」

「好像是去年底吃了藥(西藥)後開始的。而且在那之後,尿突然變得很少...」

「尿量突然變少」這件事引起我的注意,進一步詢問之下,才知道他因為水腫突然出現、體重增加,就自己到藥局買利尿劑吃,卻從未做過西醫的腎臟檢查。現在得靠利尿劑才能維持尿量,還開始出現頭暈、噁心、口味改變等情況。

我聽了有點嚇到,提醒他情況可能蠻嚴重的,務必盡快到大醫院的腎臟科檢查。

另外特別的是,他同時也有便秘問題,也因此求診中醫,但吃了通便的中藥後便秘稍微改善,效果卻無法持續。

我提醒他做西醫檢查確定腎臟的狀況,還是第一優先。便秘我們可以先用溫和的中藥處理,有西醫數據確認後,才能比較安心的確立下一步的治療。


腎病不會痛,但可留意重要警訊!


在這裡特別提醒大家,「尿突然變少」可能反映了「急性腎衰竭」(Acute Kidney Injury)的經發生,應作西醫腎功能檢驗,千萬別自行買利尿劑或吃偏方解決。

至於尿量減少是什麼意思?精確一點的算法,可留意是否「超過六小時」每小時的尿量少於 0.5 mL/kg/hr,也就是每小時 < 0.5 X 體重 cc,例如 60 kg 的人每小時 < 30 cc)的情況。

急性腎衰竭簡單說就是腎臟的「水通路」出問題,把腎臟想像成一台機器,可以把過濾出血液中的廢水,那麼,機器本身出了問題、或灌進來的血不夠(可能有些阻塞)、把水從機器導出的管子塞住,就會產生機器功能下降,也就是「衰竭」。

在健康檢查單子上看到的腎絲球過濾速率(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,簡稱 GFR),就是在講一定時間內,這台機器排出廢水的量,太低就是機器功能不正常,是反映腎功能的關鍵指標。

比較特別的是,如果進來的血不夠,就會類似讓機器空轉,一樣會傷機器,這時如果用利尿劑去「催」它轉得更快,那腎臟這台機器就可能「燒掉」,這是為何吃利尿劑可能會惡化腎衰竭。若機器本身有問題,「催它」也一樣會讓它壞得更快。

這就是為何不要自己買利尿劑解決問題,先請機器專家判斷問題根源,還是比較安心。


腎病五階段,自己留意健檢報告


就前面的案例來說,若尿量減少持續半年都未改善,就已經是慢性腎衰竭(Chronic Kidney Disease)的情況。慢性腎衰竭的定義,是持續三個月以上腎絲球過濾速率(GFR)< 60 (mL/min/1.73m2)。

一般來說,正常人的 GFR 大約是 100-120 ml/min/1.73m2,而慢性腎衰竭則是在那之下,自輕到重分為第 1 到 5 期,可參考以下圖表。




一旦到達第 5 期,就必須倚靠長期透析治療(洗腎)才能延續生命。在初期若沒有妥善的治療並搭配適當的飲食控制,那腎功能就可能一路向下,最後面對只能洗腎的命運。


腎臟出問題,中藥不能亂吃


值得大家留意的是,中藥雖然號稱副作用較少,但若沒有合格中醫師的指示,亂吃也是會吃出問題的。

例如,2015年在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phrology 有一篇台灣的統計報告顯示,中藥裡的「祛濕劑」和「瀉劑」,有造成腎病惡化的風險(更容易發展成第五期/ESRD/末期腎臟疾病/尿毒症,必須洗腎)。

而「瀉劑」就是上面案例裡提到,有便秘困擾時常會用到的中藥。

當然,這篇報告指的是「風險」,不是「必然」。合格的中醫師會幫我們判斷是否需要用到「瀉劑」,或能夠用多久。

以我個人舉例,若患者同時有腎病及便秘的問題,而我診斷後又認為需要用到瀉劑,那麼我至少會在用藥過程中,密切追蹤患者的西醫腎臟檢查報告,以隨時調整藥物。

其實我認為,適當的中醫用藥,不只不會傷腎,還有機會提升腎功能。我自己的治療經驗中,也有 eGFR 本來不及格,後來成功提升的案例。

上面那篇台灣的統計研究,就顯示「活血劑、祛風濕劑、理氣劑、和解劑、清暑熱劑」,在防止腎病惡化到第五期這方面,有顯著的保護效果。

然而老話一句,用中藥務必由合格中醫師判斷,若自行使用,可能不知不覺就犯下「把腎臟催到壞」的大忌。

*這裡列出因腎功能下降、廢水排不出,引起的各種症狀(即「尿毒症狀」):
疲勞、無力感、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抽筋、昏迷、皮膚搔癢、食慾不振、噁心、嘔吐、解黑便、呼吸困難、端坐呼吸、肌肉無力。


Reference


1. M-Y Lin et al.: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ESRD in patients with CKD,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phrology, 2015 5 August, pp.1-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