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: 腎病水腫、皮膚又癢怎麼辦?

2024年2月9日 星期五

腎病水腫、皮膚又癢怎麼辦?






「醫生,我已經有在吃西藥,也吃中藥,但水腫還是不會消,怎麼辦?」

這位快九十歲的婆婆,長期有腎功能低下問題,雖然用西藥與中藥同時控制,仍受下肢水腫問題困擾,還伴隨嚴重皮膚搔癢。

診斷後,我決定採用針灸的治療,當她兩天後回診時,便告知水腫明顯消退,再次為她施針後,皮膚搔癢的情況也改善了許多。


中醫的腎不完全等於西醫的腎臟


針對上面的案例,我治療腎功能低落引起的水腫,使用的是董氏奇穴中,普遍用來治療「腎虧」問題的「下三皇、腎關」穴組。

關於下三皇的定位,可參考我的文章「中醫助孕:子宮內膜太薄,中醫怎麼看?」,裡面有詳細解說。

這裡要說明的是,選用治「腎虧」的穴位,原因並非患者的腎功能低下,而是患者同時有手腳冰冷、怕冷、水腫、尿少、兩側尺脈重按無力......等徵象,這些特徵呼應中醫腎系統出問題時的表現,因此採用下三皇才會出現療效。

中醫的「腎」系統和西醫的 Kidney(腎),雖然都與排尿、身體水分代謝有關,定位也在腰部,但中醫的腎也扮演供應全身能量的角色,若功能低下,就會引起怕冷、手腳冰冷、頭暈、疲倦等問題。

中醫在觀察到這些徵象時,才會採用「補腎」的方法治療。中醫說「腎虧」,不代表患者就有腎功能低下、肌酸酐(Cr)或血中尿素氮(BUN)升高的情況。

而西醫測到腎絲球過濾速率(eGFR)降低又伴隨水腫難消,也不代表用補腎的方法或針灸下三皇,就一定能夠收效。

務必記得,中醫的腎和西醫的腎,其實並不完全一樣。


大腿三穴位改善腎病皮膚癢


然而,中醫在治療疾病時,也能按照經驗,歸納出對某些西醫疾病有效的穴位或中藥,只是在使用時,仍以中醫理論為最終依歸,例如「有『腎虧』情況(中醫)的『腎功能低下』(西醫)適合使用XX」。

像上述案例中我使用的大腿穴組「通腎、通胃、通背」,就是經驗上對「脾腎氣虛且有熱象」的「腎炎、腎衰竭」具特效的穴組。

通腎位在髕骨內上緣凹陷處,通胃定位同血海穴,通背則在血海上兩寸,針刺時是臥位直下,以求透脾經甚至肝經。

腎病患者常因毒素累積和體內電解質不平衡,出現皮膚癢症狀,用這組穴位治療常能收取良效。

而患者若符合「脾腎氣虛伴熱象」,這組穴對改善西醫診斷的腎病水腫也常有良效。

總之,若能清楚分辨中醫和西醫診斷概念的差異,就可將兩者靈活搭配運用,在臨床上解決不少問題。一般民眾就算對專業診斷不熟悉,也能根據上述觀念尋求專業醫師幫助,避開被誤導而產生的人財兩失。


門診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