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: 嚴重頭痛的哺乳媽媽,服中藥後顯著改善案例 WFU

2025年9月27日 星期六

嚴重頭痛的哺乳媽媽,服中藥後顯著改善案例




案例


約四十歲女性,從高中開始就有偏頭痛問題,往往每週發作 1-2 次,月經前及月經期間頭痛更加頻繁。

患者於半年前生產後,頭痛頻率更增加,有時頭痛發作起來,就持續 2-3 天,常在傍晚發作,半夜睡到一半也可能痛醒。患者同時有淺眠問題;並有胃部嘈雜、胃酸逆流的情況,一週就有一、兩次。如今也正在哺乳中。

觀其舌:舌淡紅,苔薄白,齒痕明顯。脈診:右脈弦,左脈寸關弦,尺沉弦弱。右脈較顯。

判斷為肝鬱脾虛,併有肝氣上逆、脾氣不升及腎陰虛。開給科學中藥:抑肝散 2.2 g、左歸丸 2 g、黨參 2 g、白朮 1.1 g、黃耆 0.5 g、黃連 0.2 g、半夏 0.2 g、升麻 0.3 g。早晚各一包,服用七天。

一週後回診,患者表示睡得較為深沉,平日精神較佳,但後來感冒伴隨頭痛,服西藥後感冒症狀已經改善,我以類似方繼續治療。

約一個月後,患者表示頭痛頻率減少到一個月發作 1-2 次,且程度明顯減緩。我在藥物中逐漸增加黨參、黃耆的用量。兩個月後,患者頭痛頻率與程度繼續降低,偶而有頭快痛起來的感覺,繼續用科學中藥治療。


氣虛、氣陷會引起頭痛


頭痛種類很多。在我的臨床經驗中,最常見的是所謂氣虛頭痛,尤其是「氣陷」頭痛最為常見。

在中醫觀點裡,人體頭部需要的能量供應,往往從五臟中的「脾」而來,所以有「脾升胃降」之說。脾的功能良好,便能使清陽之氣往上供應頭部發揮各種功能。

因此,特別在下午、傍晚容易出現頭痛,或者勞累時容易出現頭痛的患者,往往就是在經過早上或白天上課、工作的消耗之後,氣變得不足,也就無法順利上升,反而下陷,頭痛也就發作起來。

這種頭痛還有另一個特色,就是往往西藥止痛藥會越吃越重,甚至多吃止痛藥也不見改善,因為止痛藥並沒有補氣的作用,無法解決根本問題。

這時若用中醫升舉脾陽的藥物或方劑,往往就能效改善頭痛。我個人最常用的是補中益氣湯,而補中益氣湯內升舉陽氣的「靈魂藥物」,是人參、黃耆、升麻、柴胡,其中又以人參、黃耆最為重要。(詳情解釋可參考我的文章:車禍後長期頭暈,服中藥後明顯改善案例

在上述案例,因抑肝散中已有柴胡,故只需加上黨參、黃耆、升麻,就能組成升舉陽氣的核心藥組。


哪些中藥會退奶?哺乳中的中藥調整


至於為何不用人參?或直接使用補中益氣湯?

原來患者當時仍在哺乳中,因此先避開普遍認知會退奶的人參,而以黨參代替。

黨參雖不如人參補氣力道強勁,但功效與人參相似,既不會助火,又能補血(人參無補血功效),很適合上述有肝氣逆,又有下降趨勢——虛火導致睡眠問題的患者。

順帶一提,人參是否會退乳其實有爭議。若要退乳,薄荷、麥芽、山楂的效果應該更直接,只要長時間或大量使用,就能有效退乳,也是大多哺乳中的媽媽們需避開的中藥。

另外,活血藥如茜草、牛膝也有退乳功效(山楂也有活血功能),因《醫宗金鑑》曾有「乳者,血之餘」一說,活血藥的耗血、行散功能。可間接消退乳汁源頭,也就能減少分泌。但這也不是絕對,若在中醫師指導之下,哺乳媽媽們按個人狀況適當使用活血藥,其實並無大礙。

最後,上述案例因同時有肝氣逆及脾氣不升問題,故無法大量使用補氣提氣藥,又同時在哺乳,足見每個人情況不同,不能以固定藥方硬套。頭痛原因也相當眾多,若有需要,務必在合格醫師指導下使用中藥,才最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