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
約五十歲女性,約兩個月前罹患嚴重中耳炎後開始耳鳴,耳鳴在西醫治療之下改善後,仍受腦鳴困擾,故來看診。
患者的腦鳴可謂是整天持續,環境聲音吵雜時並不明顯,但在安靜處便能察覺;腦鳴右側較左側嚴重,常有與外界聲音共振、進而加重症狀的情況。
患者之前服中藥或西藥,常會在兩耳完骨穴處有異物上衝感,轉動頸部時也常有異樣感由頸傳至耳內;除此以外,患者夜間常發小腿腫脹,夜尿頻繁,且本身較為怕冷。
診其舌:舌紅偏暗,苔白稍厚。脈診:右寸關浮弦,尺細;左寸浮弦,關尺沉細;右脈較浮。
我認為有肝腎陰虛併肝風內動、痰阻清竅情形,開給:六味地黃丸 4g,抑肝散 3.5g,血府逐瘀湯 2g,五味子 0.5g,石菖蒲 0.5g,陳皮 0.4g,半夏 0.5g。
一週後患者回診表示,服上方第二天時,就感到腦鳴開始改善,現在左側腦鳴剩 1/3,右側腦鳴剩 2/3。同時夜尿情形改善,本來一晚夜尿四次,現在剩兩次。
因提到近期常感耳內癢,並飯後及說話多時喉嚨乾,故以原方加入龍膽瀉肝湯 0.4g、玄參 1g 續治療。
腦鳴背後原因複雜,須兼顧多面向方能收效
在我的經驗中,腦鳴與耳鳴都是不易治療的神經疾患,往往需同時從多方面切入,且有耐心的接受治療,才能收效。
六味地黃丸是補肝腎陰虛的基礎方,但事實上,此方兼補脾、肝、腎,在中醫領域裡,能對較深且重的「陰傷」進行有效治療。無論是耳鳴、腦鳴或其他神經相關疾患,我常會考慮地黃丸類的處方,通常能發揮一定的效果。
六味地黃丸配上五味子,便是「(七味)都氣丸」。五味子因為味道很酸,常被歸類在收澀藥,但其實收澀、止瀉是其次要功能,主要功能在於補氣,五味子能補五臟之氣,且兼有祛痰與安神功效。
上述患者兩側尺脈皆細,左尺更沉,頗有陰虛時呈現之枯脈的形象,而患病兩個月時間稍長,往往伴見各臟腑氣虛,因此以都氣丸作用藥基礎。
患者的腦鳴會受環境聲音影響而加重,且完骨穴處又有異常感覺上衝(完骨為膽經穴,與肝經相表裡),配合右脈較浮、兩側寸脈都浮而弦,使我認為與肝風內動有關,需要用到鉤藤類方。
因患者熱象並不明顯,反而怕冷,故不考慮用鉤藤散(肝風內動與鉤藤散的應用,參考:難治失眠服鉤藤散,改善至停服中西藥案例),選用抑肝散治療。
抑肝散是處理肝風內動的代表性用方,因內含健脾除濕的白朮、茯苓,補血活血的當歸、川芎,具補益之力,加上疏肝的柴胡與平肝的鉤藤,可於補益中平息過動的肝風。
患者因舌苔白偏厚,也須考慮有痰蒙心竅,也就是病理產物「痰」影響到神經系統(尤其是頭面)的可能,因此加入陳皮、半夏,配合茯苓,為標準化痰方二陳湯,搭配治耳病專藥石菖蒲,共奏化痰寧神效果。
至於用血府逐瘀湯,是因患者舌暗並有弦脈,判斷有肝鬱血瘀,而血府逐瘀湯對無精神倦怠表現、較難治的神經疾患,有一定治療效果。
以上諸藥搭配使用,補肝腎益氣、平肝息風、疏肝祛瘀、化痰寧神,因此服藥一天,便能有感改善。
然而按照經驗,腦鳴時間越久,通常就越難治。此患者腦鳴發作約兩個月,收到明顯效果機率較高。若有腦鳴或耳鳴問題,建議及早就診,方能期待更為顯著的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