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
約六十歲女性,一個月前開始右手背發麻,持續未改善,因此來看診。除右手背外,她的右肩偏外側也會發麻。同時有口舌乾燥情況,無其他不適。
舌診:舌質偏紅、有瘀斑,苔薄白。脈診:右脈較顯,右側寸關脈浮弦,尺弦。
開給科學中藥,以加味逍遙散為主方;配合針灸治療。取穴:水相、水仙,下三皇、腎關,上三黃,靈骨、大白。
一週後回診,患者右手及肩部麻感發作頻率減低,一天約 2-3 次,口乾仍有,口氣重。科中改以知柏地黃丸為主方,針灸以相同穴位續治療。之後針灸一週一次,每次回診右上肢發麻頻率都持續降低。
治療三週後,患者右踝內側開始發作有電到感,以相似穴位每週針灸治療一次。兩個月後,右手麻感完全消失,右踝電感頻率亦減,續追蹤並治療。
上肢發麻的中醫看法
上肢的發麻不適若涵蓋肩膀、上臂、前臂等範圍,較常見由頸部神經壓迫所引起。壓迫的原因則與椎間盤突出、頸椎退化及狹窄有關;至於肩膀發麻,也可能由肩周圍肌肉發炎所引起。
然而在中醫觀點裡,除了局部病灶的治療外,由中醫肝、腎系統的整體觀點來處理,也是蠻好用的一種方式,不但能強化局部治療,甚至在沒有局部治療(痛哪裡針哪裡)的情況下,也能得到很好的效果。
我在上述案例選用的董氏水相、水仙穴,就是從整體觀入手而取得療效的例子。
水相、水仙穴對神經問題的治療
水相穴位於足跟腱內側、平行內踝尖處,個人認為與太溪穴稍有不同,是治療頸椎引起之手麻現象的常用特效穴位,有時甚至有立竿見影之效。就穴性來說,水相為腎經穴,擅長滋陰藏精,中醫腎系統與神經相關(詳情參考此篇文章),故對神經損傷的麻感有效。
水仙穴在水相穴下兩寸,一樣位於跟腱前緣,可配合水相穴作倒馬針法,以加強對腎虛諸疾的療效。
至於太溪穴,位置在足跟腱與內踝尖連線中點,與水相穴很接近(也有醫師認為不需分別),可滋腎陰,又因是原穴及輸土穴,可治脾腎虛寒,有一定的溫陽效果;
其上兩寸的復溜穴,一樣能滋腎陰,本身又是腎經經金母穴,也有益腎陽的功能。有趣的是,復溜即為董氏光明穴,其治療眼部諸疾的功效,與它能生水潤木的作用相關。
太溪與復溜二穴,也能以倒馬針法來應用,配合水相、水仙的倒馬,應能取得更強的療效。
一般來說,麻感常與神經問題相關,而神經症狀往往不易治療,中醫針灸對此提供另一恢復及改善的機會,確實值得大家留意及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