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
約 40 歲女性,約兩週前突然出現左耳悶脹、耳周圍緊繃的感覺,伴隨說不出的聽力異常感。一週後,她在西醫做聽力檢查,發現高頻音喪失,因家人也有一些耳方面的問題,因此在同時服用類固醇的情況下,來中醫門診就診。
患者平時怕熱,冬天下肢易冰冷,排便偶不成形。
舌診:舌淡紅、苔薄白,齒痕明顯。脈診:寸關弦,尺細,右脈較大。開藥以補陽還五湯補氣、活血通絡為主方,濟生腎氣丸補腎之陰陽為副方,並以針灸治療。
選穴:腎關、下三皇、上三黃、太溪、太衝、行間、足三重、六完、水曲、上瘤、翳風、聽宮、百會。
五天後患者回診,表示針灸兩天後回診西醫,聽力檢查結果較之前改善,也感覺左耳緊繃感較減;第四次回診時,患者停服類固醇,左耳緊感消失,但仍有悶感,且左側聽力仍覺怪怪的,與右耳不同,續以針灸及中藥治療。
接下來四週每週回診一次,針藥並治,每次左耳悶鈍感的發作頻率,都持續下降,聽力異常感也穩定持續減輕。
最後一次回診,患者告知兩耳感覺已經差不多,左耳無異常,因此告知有問題再回診即可。
六完、水曲穴在耳部疾病的應用
上述患者所遇到的問題,俗稱「耳中風」,或稱為「突發性耳聾」或「突發性感音性聽損(sudden deafness)」,標準西醫治療以類固醇為主。西醫部分網上有許多資訊,在此便不贅述。
在中醫概念裡,因「腎開竅於耳」,若患者同時有尺脈不足,那麼針灸以腎關穴加下三皇穴,以補腎之不足,就是基礎選穴(腎關、下三皇介紹可參考此篇文章)。
除此以外,因十四經脈中,以足少陽膽經最密集分佈於耳周圍,耳病常考慮用膽經穴,其中又以六完穴、水曲穴較特殊。
六完在俠谿穴後五分,水曲穴鄰近足臨泣穴,兩穴不只分佈於膽經上,且在董氏經驗中,皆與腎相關,有滋腎之效,故命之以與「水」相關的稱呼(六完: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)。
因此,針此兩穴(應用倒馬針法),等於同時對肝、腎系統施治,不難想像對耳聾、耳鳴、眩暈等耳相關疾病,具有顯著療效。
惟須注意,這兩穴刺激性較強,經驗中有肺病、哮喘、痰多的患者禁用,但以上述案例來看,寸關脈皆實而有力,惟尺脈不足,便能放心運用。
至於其他選穴,足三重、上瘤、百會皆為疏通氣血,翳風、聽宮為引經穴位,太溪、太衝為輔助調整肝腎系統穴位。
把握黃金期積極治療
在研究中,突發性耳聾發作的前兩週,是類固醇治療效果最明顯的時期,務必把握此黃金治療期盡快就醫。
若在兩週治療後症狀還未完全恢復(上述案例即是如此),則中藥、針灸的介入也是一個選項,或如上述患者一開始就以中、西醫方式共同治療。
罹患突發性耳聾難免令人恐慌,但不拖延、早期就醫診治,才是最有效提高復原機率的關鍵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