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李主強醫師
案例
我曾幫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患者治療不孕症,對方看診前,已有幾次人工受孕失敗的經驗,西醫認為她的子宮內膜太薄,故來中醫求診治療。
看診期間,我判斷患者的主要問題是腎陽虛,但也發現她的體質很容易往燥熱發展,服補腎陽的中藥常會出現副作用;而針灸治療則沒有不適,因此便選擇以針為主、中藥為輔。
在連續以針灸治療兩次、約十天後,患者的子宮內膜便增厚為原來的兩倍,基礎體溫也變得較為穩定。在治療過程中,患者曾植入失敗一次,但在持續不輟的調養半年後,她終於順利懷孕,生了一個健康的寶寶。
西醫對子宮內膜太薄的治療
子宮就是胎兒的第一個家,子宮內膜太薄,就像家裡不夠舒適,脆弱的胎兒,容易在這個家裡「撐不下去」。
西醫處理子宮內膜太薄的方法,主要是用藥物延長正常的內膜生長週期,但可能在過程中造成卵巢(調控「週期」的樞紐之一)被過度刺激,引起一些副作用。
其他處理方法,則是透過一些西藥輔助治療,嘗試增厚內膜。只是這些西藥如低劑量的 Aspirin,對一些敏感的患者仍可能引起不適,且效果也有限。
中醫如何處理子宮內膜太薄
子宮內膜太薄,在我的診治經驗中,大多都與中醫所謂的「腎陽虛」有關,若把「腎陽」提升起來,內膜就會增厚。不過情況百百種,當然也有其他較少見的情況。
這裡值得留意的是,中藥其實也有副作用的,只是因為成份複雜,程度往往比較緩和,也較慢出現。
像上述這位患者,在以中藥治療期間,就容易出現長痘痘、身體燥熱、口乾舌燥等等化熱、火氣大的情況,一停中藥症狀則會改善。
有趣的是,我雖然也用同樣的策略來作針灸治療,但對這位患者,卻不會有副作用產生。我想每個患者,都有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,當然若給不同醫師看診,治療方式也會有差異。
補腎陽常用穴位
在這個案例,我主要用的是董事奇穴的腎關穴,加上「下三皇」的地皇、人皇穴組。
地皇穴常被誤認為脾經的漏谷穴,但其實比漏谷高出一寸,而人皇就是三陰交穴,配合天皇穴(等同陰陵泉穴),合稱為下三皇,是治一切腎虛證的有效穴位。
而腎關又稱天皇副穴,以大補腎氣、腎陽聞名。將這些穴位配合使用,目的就在用「補腎陽」的方式,來幫助子宮內膜增厚。
再進一步思考,穴位本身就有疏通氣血的效果,或許是這個原因,避免了讓氣血停留在某一處,進而化熱、化火的狀況。這或許就是在增強中醫腎系統功能(補腎陽)時,卻不會產生上火副作用的背後因素。
然而,針灸也非沒有任何副作用。
針灸通氣血的特性,是強處也是弱點,端看是否適合患者當下的情況。若有需要,朋友們務必給合格中醫師看診後施針,才是最安全的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