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: 怪病纏身?心理層面很重要—淺談自律神經失調

2023年12月6日 星期三

怪病纏身?心理層面很重要—淺談自律神經失調


作者:李主強




「醫生,我這個是自律神經失調嗎?」

「之前有做過西醫的檢查嗎?」

「有耶,一開始去了心臟科,心電圖什麼都照了,結果說沒問題,後來去神經科做檢查,結果也一樣,還說是不是免疫問題......但結果都正常。」

每次聽到患者提到這類經歷,都能從他們臉上看到滿滿挫折:西醫檢查都說沒問題,但為什麼就是不舒服?

於是,「自律神經失調」往往就登上了舞台,事實上,這也是中醫最常面對和處理的一大類問題,但「自律神經失調」到底是什麼呢?


壓力引發身體不適,可不是亂講的


原來,當人內心感受到壓力,「壓力」就會透過大腦的杏仁核與海馬迴,轉變成「焦慮感」,接著就啟動人體面對焦慮的兩大系統:

1.腎上腺皮質醇系統
2.自律神經系統(就是這篇文章要討論的)

好讓人用適當的狀態來處理壓力、回應焦慮。

但若壓力過大或持續時間過久,最後超過人體負荷的極限,那麼,本來讓人集中精神的緊張狀態,與放鬆來好好休息的狀態,就會開始混亂,因為管理它們的中心—「自律神經」出狀況了,這就是「自律神經失調」。

就現象來講,這樣的人常會陷入「該放鬆卻沒辦法放鬆、該清醒卻沒辦法清醒」的窘境,甚至引起全身上下的各種不適。


留意中醫肝系統,心病仍需心藥醫


由於自律神經失調的根源是心理壓力,一般中醫治療的切入點,常與所謂的「肝」系統有關,主要是因為肝氣不通的「鬱證」,在病理與表現上,和壓力造成的不適有許多共通點。

然而,中醫的五臟(心肝脾肺腎)關係密切,例如「久病及腎」,壓力持續時間久造成自律神經失調,治療上也常要顧及「腎系統」;而中醫「心系統」也與情緒有關。總歸來說,醫師仍須照當下患者的情況,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。

同時,當中藥的效果展現,心理、情緒上的調適與改善,依然是必要的。

畢竟「心病仍須心藥醫」,中藥無法直接讓人變得樂觀,也沒有中藥能使人服用後從此便處變不驚、圓融通達。

從一個角度來說,中藥確實能改善這些身體症狀,但也是為了讓人更有力量,來面對心理層面的困境,以避免「身體不適加重焦慮、焦慮加重身體不適」的惡性循環。

(某些身體疾病如腎上腺功能低下、VitB12缺乏、低血氧、巴金森氏症等也會引起焦慮症狀,足見身體、心理兩者都很重要)

至於如何作心理調適,大概就分「先調整身體」(由身到心)和「先調整心理狀態」(由心到身)兩種。

改變認知習慣、心理諮商....都是由心到身的例子。未來,我也期待能提供一些我個人會應用的人際溝通、簡單的心理分析技巧給大家,嘗試處理更根本的問題。

總而言之,自律神經失調給我們的啟發,大概就是身體不適容易發現,但心理壓力卻常被忽略。

而身體心理兩者密切相關,平衡面對兩者、尋求健康之道,努力是一定有回報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