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: 水腫、尿量少,千萬不可亂吃藥

2023年12月6日 星期三

水腫、尿量少,千萬不可亂吃藥






「我常常水腫,好困擾!」一位年輕的患者在門診對我說。

「什麼時候開始的?」

「好像是去年底吃了藥(西藥)後開始的。而且在那之後,尿突然變得很少...」

「尿量突然變少」這件事引起我的注意,進一步詢問之下,才知道他因為水腫突然出現、體重增加,就自己到藥局買利尿劑吃,卻從未做過西醫的腎臟檢查。現在得靠利尿劑才能維持尿量,還開始出現頭暈、噁心、口味改變等情況。

我聽了有點嚇到,提醒他情況可能蠻嚴重的,務必盡快到大醫院的腎臟科檢查。

另外特別的是,他同時也有便秘問題,也因此求診中醫,但吃了通便的中藥後便秘稍微改善,效果卻無法持續。

我提醒他做西醫檢查確定腎臟的狀況,還是第一優先。便秘我們可以先用溫和的中藥處理,有西醫數據確認後,才能比較安心的確立下一步的治療。


腎病不會痛,但可留意重要警訊!


在這裡特別提醒大家,「尿突然變少」可能反映了「急性腎衰竭」(Acute Kidney Injury)的經發生,應作西醫腎功能檢驗,千萬別自行買利尿劑或吃偏方解決。

至於尿量減少是什麼意思?精確一點的算法,可留意是否「超過六小時」每小時的尿量少於 0.5 mL/kg/hr,也就是每小時 < 0.5 X 體重 cc,例如 60 kg 的人每小時 < 30 cc)的情況。

急性腎衰竭簡單說就是腎臟的「水通路」出問題,把腎臟想像成一台機器,可以把過濾出血液中的廢水,那麼,機器本身出了問題、或灌進來的血不夠(可能有些阻塞)、把水從機器導出的管子塞住,就會產生機器功能下降,也就是「衰竭」。

在健康檢查單子上看到的腎絲球過濾速率(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,簡稱 GFR),就是在講一定時間內,這台機器排出廢水的量,太低就是機器功能不正常,是反映腎功能的關鍵指標。

比較特別的是,如果進來的血不夠,就會類似讓機器空轉,一樣會傷機器,這時如果用利尿劑去「催」它轉得更快,那腎臟這台機器就可能「燒掉」,這是為何吃利尿劑可能會惡化腎衰竭。若機器本身有問題,「催它」也一樣會讓它壞得更快。

這就是為何不要自己買利尿劑解決問題,先請機器專家判斷問題根源,還是比較安心。


腎病五階段,自己留意健檢報告


就前面的案例來說,若尿量減少持續半年都未改善,就已經是慢性腎衰竭(Chronic Kidney Disease)的情況。慢性腎衰竭的定義,是持續三個月以上腎絲球過濾速率(GFR)< 60 (mL/min/1.73m2)。

一般來說,正常人的 GFR 大約是 100-120 ml/min/1.73m2,而慢性腎衰竭則是在那之下,自輕到重分為第 1 到 5 期,可參考以下圖表。




一旦到達第 5 期,就必須倚靠長期透析治療(洗腎)才能延續生命。在初期若沒有妥善的治療並搭配適當的飲食控制,那腎功能就可能一路向下,最後面對只能洗腎的命運。


腎臟出問題,中藥不能亂吃


值得大家留意的是,中藥雖然號稱副作用較少,但若沒有合格中醫師的指示,亂吃也是會吃出問題的。

例如,2015年在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phrology 有一篇台灣的統計報告顯示,中藥裡的「祛濕劑」和「瀉劑」,有造成腎病惡化的風險(更容易發展成第五期/ESRD/末期腎臟疾病/尿毒症,必須洗腎)。

而「瀉劑」就是上面案例裡提到,有便秘困擾時常會用到的中藥。

當然,這篇報告指的是「風險」,不是「必然」。合格的中醫師會幫我們判斷是否需要用到「瀉劑」,或能夠用多久。

以我個人舉例,若患者同時有腎病及便秘的問題,而我診斷後又認為需要用到瀉劑,那麼我至少會在用藥過程中,密切追蹤患者的西醫腎臟檢查報告,以隨時調整藥物。

其實我認為,適當的中醫用藥,不只不會傷腎,還有機會提升腎功能。我自己的治療經驗中,也有 eGFR 本來不及格,後來成功提升的案例。

上面那篇台灣的統計研究,就顯示「活血劑、祛風濕劑、理氣劑、和解劑、清暑熱劑」,在防止腎病惡化到第五期這方面,有顯著的保護效果。

然而老話一句,用中藥務必由合格中醫師判斷,若自行使用,可能不知不覺就犯下「把腎臟催到壞」的大忌。

*這裡列出因腎功能下降、廢水排不出,引起的各種症狀(即「尿毒症狀」):
疲勞、無力感、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抽筋、昏迷、皮膚搔癢、食慾不振、噁心、嘔吐、解黑便、呼吸困難、端坐呼吸、肌肉無力。


Reference


1. M-Y Lin et al.: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ESRD in patients with CKD,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phrology, 2015 5 August, pp.1-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