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李主強
隨著2023四月底宣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解編,COVID-19從第5類法定傳染病降為第4類,新冠對台灣人民的影響,似乎也終於告一段落。
這段時間本人也「有幸」確診,感染期間雖然身體非常不舒服,也曾經體會喉嚨痛到難入睡的痛苦,但確診經驗,也確實讓自己對中醫的體悟有些進展。
其中就包含對中醫「傷寒」與「溫病」區別的體會。所謂「傷寒」,以簡單粗糙的分類來說,就類似「寒性」感冒,而「溫病」類似「熱性」感冒。而新冠基本上屬於「溫病」領域(在經驗上至少絕大部分)的傳染病。
「傷寒」理論對中醫的影響
「傷寒」的觀念對中醫歷史影響非常大,因為漢代有個很厲害的醫家張仲景,系統性的整理過去醫生的診療經驗,還歸納出疾病診斷、治療、開藥的統一脈絡,讓中醫從「A藥治鼻涕、B藥治便秘…」的「經驗」主導模式,發展成「符合X原則開A藥、符合Y原則開B藥」的「原則」主導模式。
原則主導模式因為經過整理歸納,效果基本上比較穩定、比較容易掌握;經驗主導模式因為個人經驗差異大,又欠缺歸納,應用起來效果就比較混亂,很容易對張三有效卻對李四無效,簡單說就是民間秘方的層級,比較難穩定發揮療效。
另外,張仲景寫出這本統合性專書「傷寒論」的背景,就是為了處理傷寒這種流行病。新冠疫情剛開始時我去看傷寒論的序,真是滿滿的既視感,很期待把「傷寒理論」直接應用在治療新冠肺炎上。
時代背景的重要性
然而張仲景是漢代人,據考古,漢代氣候其實比現在冷很多,這套理論要用在現代,其實需要花精力去深入了解再轉換出來才有用。
這次我自己確診時,因為太不舒服怕影響判斷,就讓其他醫師開中藥治療,當時對方使用了傷寒論的模式,結果藥吃了一兩包,本來開藥的判斷標準(一些身體症狀)就消失了,變成其他情況,不再適合當時開藥的診斷脈絡,如果繼續吃原來的藥,會越吃越不舒服。結果還是吃了清冠才「有感」的好轉。
原來,「熱性」溫病與漢代流行的傷寒的最大差別之一,就是溫病的變化快很多,也算符合中醫理論對「熱」的性質的認識。
這也是為何明清時期,有些厲害的醫家發展出「溫病」理論來處理熱性感冒、熱性流行病,顯然過去的「傷寒」理論還是有限制。
當然,在廣大的中醫派別裡,也有醫師支持傷寒理論可以處理所有問題,對這點我個人並不反對,如果有效,我也有興趣了解他們如何把傷寒理論應用在新冠疫情中。
而就我個人來說,會認為確診後吃清冠一號喉嚨痛、發燒才明顯緩解,是因為清冠的組成符合「溫病」理論,才能這麼快發揮效用。
我想,如果迷信清冠一號,就會落入民間秘方X病用A藥的那種窠臼,結果還是會發現同一個藥或方子,就是無法適用於每一個人;然而,若多了解溫病理論,以致掌握了它的脈絡與原則,未來遇到類似的疾病或流行病,就可以有效的應對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