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李主強醫師
實際案例
一個未滿一歲的嫩嬰,一直有入睡困難問題,常因無法入睡而在睡前哭鬧不停。
後來我自己有機會親眼見證那個入睡困難當下,除了哭鬧外,還不斷發出「嗚~」的聲音(對旁觀者來說有點可愛)。
一開始我還沒意識到要用中醫方法處理,是被家長問了之後,才想那就用手腳常用的助眠穴位。沒想到示範時輕按穴位,嫩嬰當下立馬睡著,「嗚~」的聲音即刻停止,反應之快,連我自己也嚇到!
睡一陣後他又醒來,我們故技重施效果卻大不如前,個人推測是他清醒到一個地步,抗拒有人摸他,也就沒效了(反而會不開心哭起來)。
但若能在嫩嬰不防衛的情況下,作快、柔、準(也是為了不引起抗拒)的穴位按摩,就有很高機率達到第一次按穴位的奇效,對入睡起關鍵作用!
以下介紹中醫理論和推薦穴位,辛苦的爸媽們可以先在自己身上練習、熟悉,在嫩嬰沒有防衛時快、柔、準的幫忙他們入睡,甚至也可以靈活運用在自己身上!
中醫睡眠理論
明代醫家薛鎧所寫的中醫兒科專著《保嬰撮要》提到,初生嬰兒的睡眠問題,主要源自「脾寒」、「心熱」兩類。
意思是胎兒出生後,因為「脾系統」—消化系統發育還不完全,以及體內「熱調控系統」太稚嫩,容易出現干擾睡眠中樞的「心火」,就會在該睡覺時,因為肚子不舒服、異常燥熱或亢奮而睡不安穩、煩躁啼哭。
若能透過穴位強化嬰兒消化系統、消除「心熱」火氣,就能助嬰兒順利入眠。
另外,中醫認為人體能順利切換清醒、睡眠,與所謂的「衛氣」順利從清醒時行走的陽蹻(ㄑㄧㄠˊ)脈,轉換到睡眠時行走的陰蹻脈,有重大關聯。當這種循環遇到阻礙,就會讓人體該睡不睡、該醒不醒。
所以,用穴位促進陰陽蹻脈的循環,就能改善睡眠,無論大人小孩都適用。
降火用手腕,消化三陰交
常用來降心火的穴位,就位於手腕腹側(比較不會被太陽曬到、皮膚比較白的那一面)的橫紋(手腕彎曲時的橫向皺摺)上,靠近小指頭的方向。
如果我們從手腕腹側橫紋的中間點,沿著橫紋往小指方向摸,最後會摸到一條凸出來的肌腱(筋),那就是「尺側腕屈肌腱」。這時讓拇指蓋在橫紋上、肌腱朝拇指方向的那個邊緣,就會蓋住「通裡、陰郄、神門」三個穴道。
這三個穴道都有安神、降心火的作用,很適合揉按來治療「心熱」造成的難入睡。嫩嬰由於手小,大人一拇指按上去就能覆蓋三穴位,當時我摸一下姪女就入睡的,就是這三個穴。
而強健消化系統助眠的(治脾寒),可以選「三陰交」穴。
位置在小腿內側(一樣是太陽曬不到、比較白的那一面)小腿骨(脛骨)的後緣,往膝蓋方向摸,感覺到骨頭突出的地方作為一點,再以內側腳踝最高點作一點,兩點連線的一半再一半,也就是腳踝往上的 1/4 距離,骨頭與肉軟硬交界的地方就是穴位處。
三陰交除了是婦科重要的穴位,也有補脾、強健消化系統的效果,只是按起來比較「有感」,可能吵醒入睡前的嬰兒,所以在他清醒的時候按會更適合。
執行上可以用拇指輕按,每次按三十秒停一下,按五次,每天按 2-3 輪(五次一輪)。
促循環照海、申脈也可用
而促進陰陽蹻脈循環幫助入睡,可以選用陰蹻脈與十二正經交會的照海穴,與陽蹻脈與十二正經交會的申脈穴。
這兩個穴要找就更簡單了。照海在內側腳踝高點下方凹陷處,申脈在外側腳踝高點下方凹陷處,壓了會有點酸的地方就是,父母們可以自己先按按看。
這兩個穴在推動陰陽蹻脈的氣血循環上,都扮演重要角色,是針灸常用來治失眠的穴位。
事實上,嫩嬰入睡前發出的「嗚~」聲,就可能是人體推動循環向前,遇到阻礙時,自然會發出的呻吟聲。這時若能透過按壓穴位助他一臂之力,自然就瞬間入睡。
最後提醒穴位按摩的小技巧,就是按摩時,拇指不要在皮膚上滑動,以免浪費力氣,反而要像手指黏著皮膚般揉按,才最有效率。
歡迎轉發這篇文章給有需要的父母們,也祝嫩嬰們能快速通過入睡困難期,讓一家子都能好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