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: 不明原因四肢抖動,服藥一週即明顯改善案例

2024年7月17日 星期三

不明原因四肢抖動,服藥一週即明顯改善案例



睡眠障礙兼四肢莫名抖動案例


患者為約 50 歲男性,因失眠問題就診。

其眠差情形為晚上十二點睡,但往往 3:00 就醒來,平時穩定服用西藥贊安諾 2 顆,若遇睡眠情況惡化,會再加服用導美睡半顆。

較特殊的是,患者在就診前約兩個月開始,有四肢不明原因抖動的情況,作西醫檢查皆無異常。

同時患者常覺口乾,眼睛易乾澀,每天都需點人工淚液,近兩年皮膚出現白斑,怕熱,易出汗。

診其舌脈:舌質紅,苔薄白少。左右脈皆細而稍數。

我判斷為陰虛風動證。開給:知柏地黃丸 4.5g,鉤藤 3.5g,玄參 1g,天門冬 1g,桑葉 1g,菊花 1g,生地黃 1g。每日三次,服一週。

一週後患者回診,表示睡眠變得較為深沉,但無法將西藥減量,否則淺眠復發;四肢抖動則明顯改善,眼乾澀情況持平。

續以原方加酸棗仁湯 1.5g、牡蠣 1g 治之。開兩週,日服三次。

兩週後,患者回診告知睡眠明顯改善,兩週內只有兩次半夜莫名醒來,西藥安眠藥由每日 2 顆減為每日 1 顆,眼乾澀情況也改善,點眼藥的次數比之前少。


不明顫抖,不宜忽略不管


身體、四肢不自主的抖動,是不應忽視的一種症狀,可能與腦神經問題、甲狀腺機能問題、血糖狀況、自律神經、體內電解質.....等有關,需要清楚鑑別。

在中醫門診若遇到這樣的患者,我例行都會先確認是否作過西醫檢查,若認為有需要,便會建議中西醫合併治療,以免病況拖延造成其他危險。

然而像上述患者,就是西醫檢查正常,卻仍受顫抖困擾的例子,在西醫領域常被歸納為自律神經失調,或心理因素引發的異常。


中醫對顫抖的特殊觀點:陰虛風動


針對身體顫抖,中醫有一種特殊看法,就是上面提過的「陰虛風動」。

從這個方向切入處理,問題往往就會有明顯改善,也可以作為「自律神經失調」的另一種治療出路。

原來,在中醫古籍《內經》中提到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這一原則。眩是暈眩;「掉」則是肢體搖擺、動搖的意思,當然顫抖便包括在內。

後來,中醫理論多稱這種病理性的身體搖動為「肝風內動」。而好好的肝為什麼有「風」在「動」?原因最常見的是「肝陰虛」及「肝陽上亢」,有時是兩者併發。

中藥有一類直接改善「風動」(包括顫抖)的藥,稱為「息風止痙」藥;還有一類改善「風動」背後原因「肝陽上亢」問題的藥,則是「平肝潛陽」藥。

在上述例子中,我一開始用的鉤藤,便是息風止痙藥,可以緩解顫抖。而知柏地黃丸則是滋肝陰、處理背後原因的方子。以這兩大方向切入,便能從根本與症狀上同時改善顫抖。

患者回診時增加的牡蠣(殼),則是平肝潛陽藥,目的是鞏固療效,更完整的排除「風動」背後的原因。而牡蠣也略帶安神效果,對患者失眠問題有益。

果然在三週的治療後,患者的顫抖與睡眠問題,都明顯改善。


陰虛風動只是顫抖的一種可能病因


據患者自己所言,他身旁也有許多同事有類似症狀,但務必要留意,「陰虛風動」不是身體不明原因顫抖的唯一中醫病理原因,也不是「滋陰息風」就能解決所有顫抖問題。

按照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的概念,還是要找到所謂的「證型」——也就是「證」的類別,才能根本解決問題。

所以若有需要,仍請接受合格中醫師的診斷和治療,才能有效解決擾人的顫抖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