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李主強醫師
案例
約六十歲女性,因長期胃部悶脹兼喉嚨卡感來就診。患者上腹在飯後常感悶塞不適,且伴隨明顯喉頭異物感。曾因此求診中醫,但往往服藥初期有效,後期則症狀復來。
患者同時易焦慮、睡眠不佳,有壓力便需服安眠藥方能入睡;
近兩年開始,每到夏天,環境瞬間從冷到熱、從熱到冷,則誘發偏頭痛,每週少則服一次止痛藥,多則兩次;同時近日也有解便不成形的問題。
為其診脈,兩側脈寸關弦,尺細。舌淡紅,苔白厚滿佈。
我為其開方,以半夏瀉心湯為主方,烏梅丸為附方,另伴有少量如丹皮、五靈脂等活血止痛藥。
一週後患者回診表示,喉嚨異物感明顯改善,頭痛頻率亦減,睡眠品質也改善。
至今治療已一個月,主要用藥皆為半夏瀉心湯與烏梅丸,患者一個月內頭痛發作次數減至 3 次,喉嚨卡感及腹悶脹也明顯改善。
寒熱藥並用的奇效
半夏瀉心湯與烏梅丸,都是中醫寒熱藥併用的代表方劑。
半夏瀉心湯因同時有辛溫能開宣的半夏、乾薑,及苦降的黃芩、黃連,當我判斷患者有中焦氣機滯塞問題,往往就會用上。這種滯塞常以上腹悶脹為表現。
烏梅丸一樣內含辛散溫熱的細辛、蜀椒、乾薑、桂枝、附子,以及苦降的黃連、黃柏,但作用範圍又較半夏瀉心湯更廣。
尤其內含附子能溫腎陽,適用於久病;且黃柏作用於下焦、大腸,寒熱藥協作,在近代常被應用於慢性腸炎、慢性胃潰瘍等長期的腸胃道疾病。
睡眠問題可以導因於心腎不交
睡眠障礙的原因百百種,若粗略分類,其中一類為所謂的「心腎不交」,常見於年長的患者。
心腎不交的代表方是「交泰丸」,用黃連與肉桂,雖然其中黃連量是肉桂的十倍,但一樣是寒熱藥併用的範例。
而上述案例用烏梅丸,一樣內含黃連、桂枝、附子,配合患者的腸胃問題及脈象,能同時顧及心腎不交的睡眠障礙症,使用後,果真改善了失眠問題。
冷熱不調的治法
偏頭痛患者常對環境敏感,這種由冷到熱、由熱到冷都不行的情況,一般會考慮是氣血循環不佳,常用中醫方劑的「柴胡」劑(因為會用到柴胡),以暢通氣血循環(中醫術語的疏肝),來達到寒熱「和解」的目的。所以也這類方也稱「和解」劑。
但和解劑有另一大類,就是上面提到的寒熱藥併用方。
最簡單來說,這類方可以讓該冷卻的地方變冷,不夠溫熱的地方變熱,從而改善怕冷又怕熱的問題,達到「和」的效果。
而烏梅丸裡除了寒的清熱藥、熱的溫裡藥外,也有補氣血的人參、當歸,全方較適合久病的患者服用;若是短期發作的冷熱不調問題,一般較適合以柴胡劑來「和解」。
這種寒熱錯雜的問題較複雜,但其實最常見,也最需要中醫師的專業來治療,是一般吃涼性或溫補的飲食無法處理的問題,還請各位讀者們留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