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: 2024

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

針灸治坐骨神經痛,後未再發案例



案例


約七十歲女性,一週前坐按摩椅後,突發右下背疼痛,痛感延伸到右腿的外側與前側,睡覺時疼痛嚴重,看診當下便覺得疼痛難耐。患者另有口乾、口破、牙齦腫的情況。

診其舌:舌體淡紅,苔薄白,周圍有齒痕。診脈:皆為弦,右關沉弦,左關浮弦。

為其開藥,以知柏地黃丸為主方,並用大黃蟅蟲丸、延胡索、地龍。並針灸:腎俞、氣海俞、大腸俞、關元俞、秩邊、環跳、委中、太溪。

三日後患者回診,告知疼痛頻率減少,我依原穴位繼續針灸治療。約三週後,患者回診治療其他問題,告知右下背及腿部疼痛已完全消失。至今已一個多月,患者右側腰部及下肢疼痛未再發。(患者回饋如圖所示,感謝患者樂意分享經驗)


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常用穴位


坐骨神經痛是一種常見症狀,嚴格來說不算一個病名,成因可以粗略分為骨頭壓迫或肌肉壓迫造成。

腎俞、氣海俞、大腸俞、關元俞、秩邊、環跳、委中是我治坐骨神經痛的常用穴組。這幾個穴位除了環跳之外,都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上,每個穴都有強健腰、腿、膝的作用,歷代醫家常以腰部眾俞穴,搭配委中穴(為膀胱經合穴)治療坐骨神經痛,常有顯效。

就穴性而論,腎俞有補腎陰的特性,氣海俞能補氣血,大腸俞則能理氣化滯,關元俞可疏風散寒,這四個腰部俞穴,可共奏安內攘外的功能。至於秩邊及委中作用皆為疏經活絡,是治坐骨神經痛的經驗效穴。

環跳穴雖在膽經上,與以上諸穴不同,但其正值膀胱經與膽經的交會之處,被頻繁用於治腰腿疼痛、無力甚至癱瘓問題,唯一的缺點在於取穴不便,各醫家常以其他穴位代替。


勿輕信保證,中醫治療是選擇之一


坐骨神經痛的引發原因頗多,我也遇過終究需要透過西醫開刀改善,並且在開刀後有明顯進步的患者。

然而在中醫針灸與用藥的領域,亦累積了大量治療坐骨神經痛的經驗。我個人在進修過程中,不時會覺得坐骨神經痛的中醫治療方式未免太五花八門,然而重點依然在於有效解決患者痛苦。值得慶幸的是,確實有許多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的案例,上述案例則是未再復發,效果持久。

個人建議不要輕信任何中醫「包醫」的保證,而花下大筆金錢,而是把針灸與中藥等中醫治療,當作手術前的一種選擇。在治療過程中,也要和中醫師討論治療計畫、留意進展,並審慎評估當下的治療選擇是否妥當,有時確實能收到意外良好的效果。

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

嚴重疼痛之足底筋膜炎,針灸治療後大幅改善案例



案例


約五十歲女性,之前就有足底筋膜炎病史,近一個月兩側足底筋膜炎快速惡化,以左側最嚴重,時不時有針扎感及撕裂痛,遂來就診。

患者除兩側足底外,左小腿內側、左膝內側也常有痠痛感;同時腰部兩側常感到酸痛,坐著就會腰痠,騎機車遇路不平而震動時,腰痛更加明顯。患者平時怕熱,易口渴,吃半碗薑母鴨就要狂喝水,且常有下腹部脹氣困擾。

觀其舌:舌質淡紅,苔博白,稍有齒痕。兩側脈寸部弦,關尺脈沉弦。左脈較浮。

為其施針,主要選穴位:腎俞、氣海俞、大腸俞、關元俞、秩邊、環跳、委中、承山、太溪、正筋、湧泉,皆用補法。開藥以知柏地黃丸為主,隨證加減。

治療初期,患者足底尚會疼痛,但每次皆有進步。治療一個月左右,總共六次針灸,患者兩側足底刺痛及撕裂痛都消失,最多只有輕微的脹痛感,幾乎不發作;腰酸痛也明顯改善,已不會疼痛,只有酸感。續追蹤其症狀並治療。


什麼是足底筋膜炎?


足底筋膜炎是常見的足部疾患。典型特徵是睡醒下床、久坐後踩地時,腳跟底部有明顯疼痛,活動後暫時減輕,但再活動久一點,疼痛會再次發作。這種痛在用手按腳「跟骨」底部內側,以及腳「背伸」(dorsiflexion)時也會出現。

足底筋膜是在腳底的一片扇形結締組織,從跟骨連到五個腳趾,有撐起足弓、支撐身體重量、行走時吸收來自地面反作用力......等功能。造成足底筋膜炎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兩種:

  1. 過度及不當使用:包括了久走、久站、長時間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走、穿不適合的鞋子、過度使用一側的腳去施力。另外,體重過重、背負重物,也都會加重足底筋膜負擔,增加足底筋膜炎發作的機會。
  2. 足部結構問題:以退化最常見。足部有許多肌腱、肌肉與足底筋膜共同支撐身體、吸收震動,當這些組織隨年齡退化,足底筋膜的負擔就會增加;另外,扁平足患者內縱足弓塌陷,會造成本來由足弓分配至前後足骨的體重,轉移到足底筋膜上,以致足底筋膜負擔加重,引發症狀。
那足底筋膜炎是怎麼產生的?

近年學者逐漸發現,足底筋膜結構漸進的崩解才是主因,與發炎反應不直接相關。足底筋膜的崩塌,由許多反覆的微小撕裂傷造成。因此,也有學者認為足底筋膜炎應稱為「足底筋膜退化」(plantar fasciosis)比較正確。

一般西醫的治療方式,包括物理治療、輔具、止痛藥物服用或注射、體外震波促進微血管進入傷處促進組織癒合、手術切開部分筋膜以減低其承受壓力等。中醫方面則以針灸及中藥治療為主,通常能達到不錯的療效。


足底筋膜炎的針灸治療


在中醫十二正經系統內,唯一位於足底的穴位是湧泉穴。湧泉穴屬腎經,因此搭配同屬腎經的照海、太谿、復溜等穴,一般能取得初步療效。

在解剖概念裡,足底筋膜發揮功能時,與其他部位的「肌筋膜」互相影響,其中又以小腿後側的腓腸三角肌,一路向上到大腿的膕旁肌、臀部的薦粗隆韌帶、背部的豎脊肌,甚至頭頸部的顱頂筋膜最為相關。

這是為何足底筋膜炎的患者,很常伴隨腰背痠痛甚至頸部僵硬的問題。在此路徑上進行針灸治療——如針刺崑崙、飛揚、承山、懸鍾等穴位(所屬經絡與上述路徑相關),不只能增加足底筋膜炎的療效,也能一併改善肩頸腰痠痛的問題。


足底筋膜炎的中醫方藥治療


中藥方面,可以用「痹症」來思考足底筋膜炎的治療。痹症是由正氣不足的內在因素,加上感受風、寒、濕、熱的外在因素而成。

在方藥使用上,除了痛處遊走不定者以防風湯加減;痛有定處伴沈重者以薏苡仁湯加減;疼痛劇烈得熱減輕者以烏頭湯加減治療外,亦可按患者情況,加上獨活寄生湯補氣血、六味地黃丸補陰、或右歸丸補陽,以改善正氣不足的內在問題。

另外,若加上活血化瘀藥,或有強大通絡效果的蟲類動物藥,如地龍、全蠍、蜈蚣、僵蠶等,往往能取得更好的療效。然而上列方藥務必由中醫師診斷後方能服用,以免產生嚴重副作用。

由以上概略可見,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方式相當多樣,由專業醫師診斷後,便能採取最適當的治療,甚至多種療法並行,以取得最佳療效。

2024年12月3日 星期二

突然發冷及全身無力,服中藥速效改善案例



案例

患者為約三十歲男性,當天騎機車騎到一半,突然覺得很冷並昏昏欲睡,本要到醫院探望朋友,但疲倦感持續加重,到一個地步,需先在醫院公共座椅上睡一下,之後情況稍微好轉,便來看診。

患者到診時除喉嚨乾外,沒有其他上呼吸道症狀。但全身無力感嚴重,腳特別冰冷,有胸悶、吸不到氣的感覺。

診其脈:兩側皆浮且重取無力。診其舌:舌質淡紅,苔白偏厚,稍有齒痕。

開給:真武湯 4.5g,補中益氣湯 4.5g,玄參 0.5g,桔梗 0.5g。一日三次服一週。

因患者是我友人,服藥隔天即傳來訊息(如圖)表示:看診後十二小時內,服用三包粉藥,全身嚴重的無力感即消失,恢復如初,並因中藥如此迅捷的效果感到驚奇。


中醫「感冒」有分型,用對藥療效迅速


如上述案例般突發無力倦怠、非睡不可的情況,只要有經歷過的朋友,都知道這情況相當嚇人。這時只要排除一些嚴重問題,在中醫領域,往往就與所謂的「外感」有關。

「外感」可以理解為一種感冒或受寒,現代人聽到感冒,立刻聯想到的是上呼吸道症狀,但在中醫領域,感冒泛指所謂「外邪」入侵人體,人體抵抗能力不足,隨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。

上述患者出現全身發冷,強烈疲倦想睡,甚至得立刻找地方躺下,基本符合外感分型中,外寒影響到「少陰」一類的情況。

用真武湯的原因,是其身冷故以附子溫軀體陽氣,苔厚齒痕顯示濕邪重故用苓、朮,脈浮疑其陰盛有陽反被拒於外之勢,一方面又仍有外邪,故以白芍引陽入陰並以生薑祛邪。補中益氣湯則因有吸不到氣的胸悶症狀,追加助益中上焦之氣故用之。

總的來說,只要能對應到外感類型,並依不同人的情況稍加調整,中藥改善症狀的速度其實也是很快的。

本人為此患者看診時正值十月初,已過中秋;現今台灣的季節也已入冬。因天氣快速轉冷,這種「少陰」「外感」的情況,很常在體質本就偏虛偏寒的朋友們身上出現。

若有類似症狀,切記不要慌張,中醫的用藥或針灸,往往能發揮良好效果。最後仍叮囑,用藥針灸為醫療行為,有需要時找合格中醫師看診才是上策。


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

逐漸嚴重之落枕疼痛,針灸當下即緩解九成案例



案例


患者為約 20 歲男性,大概三天前開始左側頸部疼痛,到就診當天為止,疼痛逐漸加重,左轉頸部便疼痛難忍,低頭時頸部也會疼痛,遂來求醫。

診其舌:舌尖紅,苔白偏厚滿佈。診其脈:右脈浮弦而榮,左寸關浮弦、尺弦,右脈較浮。

判斷其為肝陰虛火旺及肝氣鬱結相關之筋骨疼痛,以針灸治療。

先針右側足三重穴,患者表示疼痛稍微改善,再針右側膝關、三陰交、太衝、血海、腎關、陽陵泉、太溪穴,並針左側同右側諸穴。

施針並操作約五分鐘後,患者即表示本來亦有痛感的左肩已不再疼痛,左頸部下方疼痛減至原本的 50%。

最後,針患者右手的重仙、重子穴,左肩痛隨即減少到約本來的十分之一。囑其持續轉動頸部及左肩,以動氣療法增進療效。


治頸部疼痛的重要穴位


頸部疼痛最常見的就是落枕,通常與急性的頸部肌肉拉傷有關,在西醫又稱為「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」。

但無論名稱是什麼,這種疼痛影響的往往不只有頸部肌肉,也會牽扯到肩膀及背部肌群,以致疼痛感加重、範圍擴大,最終嚴重影響生活品質。

針對此種情形,針灸是相當有效的治療方式。

我一開始使用的足三重穴,為少陽膽經與厥陰肝經陰陽相接的樞紐,對三陽脈氣下降至軀幹的樞紐——肩部有良好的調控作用,此穴組本身也有較強的破氣行血功效,對於肩頸的氣滯血瘀疼痛相當有效。

而手掌大魚際上的重子、重仙穴,則是治頸部、肩臂、上背、膏肓疼痛的重要經驗有效穴。重子穴善治肩背偏表的肺系區疼痛,重仙穴則善治較裡層的背部、肩胛骨內側的肌肉痙攣疼痛。

兩穴同用,在我的治療經驗中,幾乎可說是針到病除,肩頸痛往往在傾刻間大幅緩解。唯一的缺點是此二穴針感極強,患者必須暫時忍痛,才能收穫其良效。

在我近日的治療經驗裡,也發現難以緩解或會逐漸加重的肩頸疼痛,常與睡眠障礙、心理壓力造成的全身肌肉緊繃密切相關。

這是由於情緒、睡眠問題,會對中醫「肝系統」產生負面影響,而「肝主筋」,意思是肝系統的功能障礙,會影響全身的筋——也就是肌肉、肌腱、筋膜系統,因此在治療時,我也常加入肝、膽經穴位進行調節,如上述案例的膝關、太衝、陽陵泉,就是在針對根本問題進行治療。

頸部疼痛若能自行緩解當然最好。但若拖延日久未癒,也可能影響睡眠品質、造成精神更加緊繃,疼痛也會因此更加嚴重。

為避免發展成惡性循環,須多留意自己的症狀是否緩解,若無則應及早就醫。

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

嚴重智齒發炎,以針灸瀉法速效改善案例



案例


約 20 歲女性,因四日前開始左側智齒嚴重發炎疼痛,而來求診。

患者前幾天已於牙醫求診,但牙醫師表示發炎情況過度嚴重,不適合立即拔除智齒,先開給止痛藥、抗生素消炎,但往後幾日效果仍相當有限。

現患者左側臉頰有明顯腫脹感,外觀亦較腫,輕輕觸摸即疼痛,患者表示,這幾天睡覺都需在患側冰敷,才能緩解疼痛。

診其舌:舌偏紅,苔白稍厚,有齒痕。左右脈寸滑,關尺沉滑。

選雙側足三里、上巨虛、陰陵泉、三陰交、太衝、陷谷、懸鐘、曲池、靈骨、大白,皆用瀉法;同時針左側地倉、顴髎、頰車、完骨作為導引針。

針灸十五分鐘後,患者即表示臉頰腫痛感有明顯改善。

因患者母親是我友人,隔天患者透過其母傳來消息,表示左下半臉已不再有腫脹感,觸摸左臉頰也已不痛,雖咀嚼食物時仍有痛感,但整體疼痛已低於原本的三分之一。另外也注意到左臉明顯變小,甚至比右側臉更小。(如圖上訊息,感謝患者願意分享)


智齒發炎,為何選擇針刺胃經穴位?


在中醫觀念裡,牙齒與腎系統最相關,因為「齒為骨之餘」且「腎主骨」,牙齒出問題,往往會從腎系統著手治療。

然而,智齒產生的口腔發炎,又與純粹的牙問題稍有差別。畢竟發炎的,是牙齒周遭的口腔組織,因此在治療時,便依「脾開竅於口」,「脾氣通於口」的概念,從中醫的脾系統切入。

那麼,既然與脾系統相關,針灸為何不選足太陰脾經的穴位,而是選擇胃經穴位進行治療呢?

原來,脾經支配的範圍最上只到舌下,不像胃經不只含括牙齒,也包含幾乎整個臉頰,也就是上述患者左臉紅腫嚴重的區域。

脾與胃相表裡,選擇胃經的穴位作治療最為合理。又患者苦於嚴重的發炎反應,脈也無明顯虛象,因此決定主用瀉法進行針刺。當下即展現優秀的療效。


選擇有效穴位及針刺順序的重要性


這次選用的穴位除了上巨虛、陰陵泉、曲池,以及面部的導引穴位是純粹的正經穴位,其他選穴都與董氏奇穴有所重疊(雖然某些有爭議,但暫不討論),例如足三里與四花上、三陰交與人皇、太衝與火主、陷谷與門金、懸鐘與一重,穴位基本相符,差別只在董氏為貼骨進針。

在我個人經驗中,光是貼骨進針的效果就有差(更好),若能照董氏方法調整針刺方向或進行配穴,常可期待有更強、更好的效果。我認為這也是上述案例效果明顯的重要原因。

最後針刺的導引穴位,是在手腳上的主要穴位佈局完畢後,為了將經氣引導到患部,而選擇的局部穴位。

先在四肢重要穴位進行治療,再針局部穴位導引,療效往往比一開始直接針局部穴位,也就是「痛哪裡針哪裡」的效果好上許多。

針灸針對痛症、炎症,效果往往超乎預期的好,不失為使用其他方式失利時的另一種重要選擇。

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

長期濕疹服一個月中藥即未再發案例



案例


約三十歲女性,六年前開始發作皮膚癢疹,西醫皮膚科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及濕疹,症狀常反覆發作,特別在夏季濕熱時、平時洗澡後、以及早上起床時最常發癢,偶而也有半夜皮膚癢情形。發作位置多在手腳關節折彎處,因以上問題來我門診就診。

患者容易口乾,解便不順,上腹部常有脹感。

診其舌:舌質紅,苔薄白。診其脈:左右脈弦,右寸關較浮。

判斷為脈有下降趨勢且陽明火旺,開給:防風通聖散 4.5g,白虎湯 2.5g,黃連解毒湯 1.3g,纈草 1g,半夏 0.5g,厚朴 0.5g。日服二包,服一週。

一週後患者回診,表示膚癢狀況明顯改善,環境較熱時仍有紅疹,但紅疹已不再搔癢,半夜皮膚癢情形也已停止。因患者排便已恢復正常,故去防風通聖散,增白虎湯與黃連解毒湯量,續治療一週。

再次回診時,患者表示濕疹只剩舊疤,已無新長出的濕疹。

再續兩週治療患者其他問題,後來皮膚癢疹都未再發作,請患者服藥一週後有其他問題再行回診,否則即可順利結束治療。


對證治療,療效可期


在我的治療經驗中,陽明實熱是一大類皮膚疾病患者的共通原因,在濕疹、汗皰疹、異位性皮膚炎、痤瘡(痘痘)、乾癬.....等疾病中都可見。

雖是不同疾病,但只要背後原因相同,使用白虎湯加上黃連解毒湯,往往就能收效。

白虎湯是清氣分熱名方,氣分熱的常見表現,就是身體高熱、高燒,但就算沒有發高燒,氣分熱也可能充塞在全身肌肉中,並以特定症狀表現,例如皮膚的癢疹。因此以白虎湯清散漫於全身之熱,常能有效改善以搔癢發紅為表現的皮膚疾病。

黃連解毒湯是處理「熱毒」的代表方。熱毒約略可分為兩大類,一類是熱壅聚成毒,會對心理造成影響,引起煩躁、失眠等情況;一類是熱邪搏結氣血,形成身體局部的紅腫熱痛、流膿流血,皮膚發炎、出疹的疾病也可歸於此類。

黃連解毒湯含有黃芩、黃連、黃柏,分別清上、中、下焦熱毒,再加上梔子清三焦熱、引熱從小便出,可說更專對肌膚表面的熱邪表現,能有效改善肌膚發炎現象。

然而,白虎湯與黃連解毒湯,都是以苦寒為特性。

古書溫病條辨曾提出,若患者脈浮弦細,或脈沉,或不渴,或汗不出,都應禁用白虎湯。現代科中藥粉有效成分濃度不如湯劑高,因此遇到符合的情況不見得一定得禁用,但仍應慎用。

黃連解毒湯成分全為苦寒藥,容易傷正氣、影響免疫力,在使用時需考量患者全身各系統可以承受的程度,再作使用。

總之,用中藥仍須「對證」,精確的按照疾病背後的原因用藥,才能在最少副作用的情況下取效。


門診資訊



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

腦鳴兩個月,服藥一週即顯著改善案例



案例


約五十歲女性,約兩個月前罹患嚴重中耳炎後開始耳鳴,耳鳴在西醫治療之下改善後,仍受腦鳴困擾,故來看診。

患者的腦鳴可謂是整天持續,環境聲音吵雜時並不明顯,但在安靜處便能察覺;腦鳴右側較左側嚴重,常有與外界聲音共振、進而加重症狀的情況。

患者之前服中藥或西藥,常會在兩耳完骨穴處有異物上衝感,轉動頸部時也常有異樣感由頸傳至耳內;除此以外,患者夜間常發小腿腫脹,夜尿頻繁,且本身較為怕冷。

診其舌:舌紅偏暗,苔白稍厚。脈診:右寸關浮弦,尺細;左寸浮弦,關尺沉細;右脈較浮。

我認為有肝腎陰虛併肝風內動、痰阻清竅情形,開給:六味地黃丸 4g,抑肝散 3.5g,血府逐瘀湯 2g,五味子 0.5g,石菖蒲 0.5g,陳皮 0.4g,半夏 0.5g。

一週後患者回診表示,服上方第二天時,就感到腦鳴開始改善,現在左側腦鳴剩 1/3,右側腦鳴剩 2/3。同時夜尿情形改善,本來一晚夜尿四次,現在剩兩次。

因提到近期常感耳內癢,並飯後及說話多時喉嚨乾,故以原方加入龍膽瀉肝湯 0.4g、玄參 1g 續治療。


腦鳴背後原因複雜,須兼顧多面向方能收效


在我的經驗中,腦鳴與耳鳴都是不易治療的神經疾患,往往需同時從多方面切入,且有耐心的接受治療,才能收效。

六味地黃丸是補肝腎陰虛的基礎方,但事實上,此方兼補脾、肝、腎,在中醫領域裡,能對較深且重的「陰傷」進行有效治療。無論是耳鳴、腦鳴或其他神經相關疾患,我常會考慮地黃丸類的處方,通常能發揮一定的效果。

六味地黃丸配上五味子,便是「(七味)都氣丸」。五味子因為味道很酸,常被歸類在收澀藥,但其實收澀、止瀉是其次要功能,主要功能在於補氣,五味子能補五臟之氣,且兼有祛痰與安神功效。

上述患者兩側尺脈皆細,左尺更沉,頗有陰虛時呈現之枯脈的形象,而患病兩個月時間稍長,往往伴見各臟腑氣虛,因此以都氣丸作用藥基礎。

患者的腦鳴會受環境聲音影響而加重,且完骨穴處又有異常感覺上衝(完骨為膽經穴,與肝經相表裡),配合右脈較浮、兩側寸脈都浮而弦,使我認為與肝風內動有關,需要用到鉤藤類方。

因患者熱象並不明顯,反而怕冷,故不考慮用鉤藤散(肝風內動與鉤藤散的應用,參考:難治失眠服鉤藤散,改善至停服中西藥案例),選用抑肝散治療。

抑肝散是處理肝風內動的代表性用方,因內含健脾除濕的白朮、茯苓,補血活血的當歸、川芎,具補益之力,加上疏肝的柴胡與平肝的鉤藤,可於補益中平息過動的肝風。

患者因舌苔白偏厚,也須考慮有痰蒙心竅,也就是病理產物「痰」影響到神經系統(尤其是頭面)的可能,因此加入陳皮、半夏,配合茯苓,為標準化痰方二陳湯,搭配治耳病專藥石菖蒲,共奏化痰寧神效果。

至於用血府逐瘀湯,是因患者舌暗並有弦脈,判斷有肝鬱血瘀,而血府逐瘀湯對無精神倦怠表現、較難治的神經疾患,有一定治療效果。

以上諸藥搭配使用,補肝腎益氣、平肝息風、疏肝祛瘀、化痰寧神,因此服藥一天,便能有感改善。

然而按照經驗,腦鳴時間越久,通常就越難治。此患者腦鳴發作約兩個月,收到明顯效果機率較高。若有腦鳴或耳鳴問題,建議及早就診,方能期待更為顯著的療效。

2024年10月2日 星期三

嚴重腰臀痛,針灸當下即完全恢復案例

腰臀明顯疼痛案例


約 50 歲男性,主訴右側腰部下方至臀部上方疼痛,而來就診。

患者此處疼痛已久,痛處接近尾椎,通常久坐後才發作,本週卻變為整天持續疼痛,自行貼痠痛貼布,效果也不明顯。

診其舌:舌紅,苔白厚而乾。脈象:左右皆滑,右脈較高。

我以針灸為主治療。

選穴:左側上臂的中白、下白穴,火腑海穴,天、地、人宗穴,後椎、首英穴,火串、火陵穴。

約花費五至十分鐘,以針灸調整肌肉張力,在逐步增加針刺穴位後,患者腰臀處的疼痛,由原本滿分十分,減至一分甚至零分完全不痛。

所有針刺穴位,皆未涵蓋腰部或患側上下肢,都在對側上肢進行針刺治療,期間並配合動氣療法(請患者緩慢彎腰或轉腰)。


對側選穴施治配合動氣療法,取得良效


由於患者的疼痛是久坐方發,暗示為虛證,且痛處在腰部下段,腰為腎之府,因此選用具有補腎功能的中白穴治療。

依臟腑別通原則,中白在手少陽經上,具補腎效果,下白穴則與中白配合為倒馬針,具有通三焦氣機功能,對腎虛伴氣滯疼痛有效。施針後患者即感到疼痛有感改善。

火腑海穴在董氏的看法中,認為歸屬三焦經,功效與大腸經的手三里基本相符,為補氣要穴,對含虛證的腰腿酸、坐骨神經痛有一定效用。

天宗、地宗、人宗三穴合稱為三宗穴,針刺方向正好貫通肺經與大腸經,相對於後椎、首英穴,貫通位置正好位於對側,考慮「以陰治陽」的空間相對概念,用它們配合治脊椎、腰臀痛的肱骨後側穴位,能達到更完整的治療。

在上述案例的針刺順序上,也應用全息對應觀點,以肱骨上段對應臀部、尾椎,因此先針天宗、地宗(倒馬),當時患者就感到更明顯改善,之後才扎人宗穴加強效果。

後椎、首英穴也位於三焦經上,依腎與三焦通的原理,常用治腎臟疾病與脊椎相關疾患,有醫師按其經驗,認為此二穴是治腰扭傷的特效穴。

最後加針火串、火陵穴,是因其位於手少陽三焦經上,以通三焦氣機治氣滯血瘀痛,來鞏固療效。

在針刺約十五分鐘內,配合動氣療法,患者腰部疼痛幾乎完全消失,可見以上穴位搭配在治腰臀痛時值得參考,故整理以分享。

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

新冠後難治之咳嗽,服烏梅丸大幅改善案例



案例


約 60 歲女性,感染新冠後,每早晨發作咳嗽、喉嚨卡痰感,已持續半年以上。咳嗽可咳出黃痰,每次發作皆持續一小時以上,甚是困擾,故來就診。

患者體型偏瘦,有腰椎滑脫史,常發特定姿勢腰痛,下肢易冰冷,偶有呼吸不順及喘感,口唇乾燥嚴重,並有長期睡眠障礙問題。

診其脈:左右皆弦(右側較浮);舌診:舌淡紅,苔白偏厚。

一開始因考慮患者上熱下寒,伴中焦堵塞不通,以半夏瀉心湯為主方、射干麻黃湯為副方治療。

患者服藥一週,感覺喉卡感及喘感減少,故持續以半夏瀉心湯為主方治療三週。然而患者不服藥時症狀就會復發,早上咳嗽也未明顯改善,且喉嚨卡感仍斷續發作,狀況差時症狀可持續整天。

因患者尺脈偏細徵象逐漸浮現,考慮有腎不納氣問題,開始在處方中加入烏梅丸,後更以烏梅丸為主方治療。從此患者咳嗽情況便持續且穩定進步。

服主方烏梅丸的科學中藥約兩個月後,患者早上咳嗽從本來的每天發作,改善到一週只發作一次,持續時間亦不長,頻率大幅下降。


虛證咳嗽,可與肺以外的臟腑密切關聯


咳嗽無論在中西醫領域,都是較難處理的問題,尤其是超過三個月的慢性咳嗽,常讓醫師們感到相當頭疼。

在我個人經驗中,中醫對於久咳不癒,算是擁有較多種「彈藥」可以使用。只要「對證」,往往能帶來非常「神奇」的效果。

上述患者因有痰黃、右脈高於左脈、口乾唇乾,又有下肢冰冷,當時即判斷為上熱下寒,以寒熱藥併用、可辛開苦降的半夏瀉心湯治療。然而雖取得了一定效果,卻力道不足,於是再依相同方向,改以作用範圍更大的烏梅丸,果真就穩定收效。

(半夏瀉心湯及烏梅丸比較,見:長期胃部問題連帶頭痛顯著改善案例

但上熱下寒與咳嗽有什麼關係?

原來,在中醫觀點裡,咳嗽不只有大家比較熟悉的——因外邪(有時可能是細菌或病毒)入侵而造成發炎的「實證」咳嗽,也有在久咳不癒的患者身上常見的「虛證」咳嗽。

這種咳嗽乃是因為肺系統出問題太久,進而拖累其他臟腑,使其他臟腑狀況變差,反過來影響肺系統,讓咳嗽更難痊癒。

像上述案例「下寒」的情況,常見為腎陽、腎氣虛,造成中醫所說的「腎不納氣」,也會反過來加重咳嗽,引起喘、呼吸不順。

烏梅丸中附子、細辛、川椒,都有「溫腎」功能,可直接改善「下寒」,使中醫腎系統順利發揮功能,將向上逆行的氣往下收斂,也就能逐漸減緩咳嗽。

除了與腎系統有關的虛證咳嗽(或稱內傷咳嗽。與外感咳嗽相對),肝系統的「肝火犯肺」、脾系統的「脾失健運」,也是常見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。

虛證咳嗽也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治療,但改善是可以持續有感的。

2024年9月26日 星期四

慢性蕁麻疹以當歸飲子治療,症狀大幅改善案例





案例


約 30 歲女性,半年前突發急性蕁麻疹,之後轉為慢性蕁麻疹,只要晚睡或壓力大就會發作。

兩個月前,情況惡化到幾乎每日發作,在關節處、頸部及背部常出現疹塊,每次癢持續約 2-3 小時;近期一週發作 4-5 次,當下時皮膚紅且浮腫,冰敷症狀減緩,洗澡後則加重,早上常癢醒。

患者也常發作頭痛。

診其舌脈:舌淡紅,苔薄白,稍有齒痕。右脈沉弦,左脈寸浮弦,關尺細。

開給:當歸飲子 4.5g,金銀花 2g,蒺藜 0.3g,蟬蛻 0.2g,玄參 1.5g。服藥一週。

隔週患者回診,表示早上六、七點時皮膚紅、癢仍有,但癢程度減輕,近幾日已不會癢醒,且就算有紅疹也不會浮腫。續以當歸飲子為主方開藥,三週後患者回診表示,近一週已完全不癢。

再服藥兩週,期間就算有壓力引起皮膚症狀,也只會發紅,不會發癢,且不久後就自行恢復正常。續開一週藥,囑其若無症狀,可暫不回診。

治療期間都有使用當歸飲子,用量由 2.5g-4.5g 不等。


皮膚癢不一定都起於單純的火氣大


在我的臨床經驗中,濕疹、蕁麻疹、乾癬等皮膚疾患,大多都是由中醫的「實熱」引起,只要投以適當的清熱藥,症狀就會明顯改善。

然而也有類似上述案例的情況,其原因是血虛——陰血難以濡養肌膚的「虛證」,甚至伴隨些微「氣虛」。這類患者的脈象常偏細、偏沉,且能觀察到左脈比右脈浮。

這類患者若只以清熱藥治療,往往效果不佳;必須採用如當歸飲子有補血、補氣作用的方劑,才能收效,並期待效果持久。

當歸飲子是由著名的四物湯與一些祛風益氣藥共同組成。除了補血補氣的四物湯、何首烏、黃耆、甘草,由於也要處理引起搔癢的風、熱,因此把四物的熟地換成有「涼血」功能的生地,並加上能散風邪的荊芥、防風、蒺藜與生薑。

全方雖用補法,但只要方向正確、搭配適當,患者的皮膚搔癢、發紅、浮腫情況就能持續改善,當病情穩定,就能進入減藥甚至停藥的階段。

這類型的皮膚炎,若攝取一般的青草茶、綠豆等寒涼食材,可改善的機率極低,若自行服補血補氣藥如四物湯、黃耆,症狀往往會更加嚴重,因爲服用量常會超過臨界點。

要真正得到改善,還是必須由中醫師以適當比例來搭配清熱、滋補藥物,才能得到預期效果。

2024年9月24日 星期二

睡眠障礙以科中藥粉治療,有效改善案例



案例


約 30 歲女性,因睡眠障礙——入睡需時 30 分鐘以上而來就診。患者同時有夜間會莫名醒來,醒後又須超過 30 分鐘才能入睡的困擾;且晚餐後會發作下腹部脹感,往往持續到睡前。

診其舌脈:舌偏紅,苔白偏厚,剝苔明顯。左右脈弦細。

判斷為肝腎陰虛,心陰虛火旺,開給:六味地黃丸 3.5g、酸棗仁湯 3g、四君子湯 3g、當歸芍藥散 2g、火麻仁 1.5g。服藥一週。

隔週回診,患者入睡時間縮短至 <30 分鐘,不再夜醒,下腹脹消失,但仍有淺眠感。我將酸棗仁湯增量至 5.5g,以真武湯 1g 取代六味地黃丸,加石菖蒲 2.5g,續服一週。後患者自覺睡眠改善明顯,開始能深睡,作夢頻率亦減。

如此服藥一個月後,患者即因睡眠恢復正常而停服中藥。

約一個月後,其難以入睡、整夜睡不著、腦袋停不下的感覺復發,我仍以酸棗仁湯為主方治療三週,患者再度因睡眠恢復正常而停藥。

半年後,患者又復發倦怠卻無法入睡、夜醒,我再以酸棗仁湯為主方治一個月,症狀再度消失,並因此停藥。兩個月後患者回診看其他問題,詢問之下得知這期間她的睡眠都正常。


睡眠障礙與酸棗仁湯的中醫應用



酸棗仁湯是中醫古籍「金匱要略」中,治療「虛勞虛煩不得眠」的代表性方劑。如今在睡眠障礙的中藥治療中,算是數一數二的常用方。

如上述案例,現代人往往工作忙碌、生活壓力大,又常熬夜,如此持續一段時間後,身體狀態便發展成中醫所說的「心陰虧虛併肝陰不足」,由此引起睡眠障礙。

睡眠障礙包括三個部分:

  1. 入睡困難:躺床後超過 30 分鐘才能入睡(躺在床上滑手機或做其他事不算)。
  2. 睡眠中斷:睡到一半自行醒來,需 5 分鐘以上才能再入睡。
  3. 提早醒來:睡著後,比預定時間提早醒來,且無法再睡回去。

無論是上述哪種情況,只要是符合肝陰不足、心陰(血)虧虛的中醫「證型」,服酸棗仁湯後,症狀一般都能得到改善。且在服藥後身體狀態恢復平衡,就算停藥,良好的睡眠也能繼續維持。

那為什麼上述患者的睡眠問題又再復發呢?

主要還是因為生活型態影響。雖然在停藥後睡眠仍良好,但在一陣子大量用腦、壓力沈重及熬夜後,心肝陰虛的情況很容易再次復發,就需再服中藥一段時間,使平衡恢復,症狀才會再緩解。

其實,只要逐漸調整生活型態,復發的機率就會減低,從上述案例可以發現,患者睡眠正常的期間逐步拉長,基本上就是這個原因;就算情況復發,以一段時間的中藥治療,改善後也仍能再度停藥。

然而也需留意,睡眠障礙情況眾多,並非全是心肝陰虛造成,若想以中醫方式治療,仍要由合格中醫師診治後,才能達到所期望的療效。

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

難治失眠服鉤藤散,改善至停服中西藥案例



難治失眠案例


約 70 歲女性,半年前突發失眠,症狀為:雖感倦怠但入睡困難,入睡後總在短時間內驚醒,驚醒時有心臟大力跳動感,且伴隨身體顫抖;就算入睡,也常感覺並未深睡;夜間驚醒後,往往需花很長時間方能再入睡。

曾給中醫治療兩個月未見改善,遂於西醫就診,近日斷續服安眠藥以助入睡,因想減少或停用西藥,而到我的中醫門診就診。

因睡眠問題,患者白天常感疲倦,中午想睡卻無法入睡(會在將入睡時驚醒),且常有心悸、胸悶感(中午尤其嚴重),偶有上腹糾結感。

診其舌脈:舌淡紅偏暗,苔白厚滿佈;雙側脈弦實數。

初期以加味逍遙散為主方治療,一週後心悸較改善、較有想睡感,卻仍無法深睡、易驚醒,睡眠時間稍延長,但仍約 2 小時就會自行醒來。

因患者脈象轉變為浮弦實數,判斷其肝陽上亢更顯著,轉以鉤藤散為主方。患者服用後,開始感到可以入睡,睡眠時間更延長(偶合併服用安眠藥),且中午可以入睡。

服上方約一個月後,患者夜間躺下睡覺已不會驚醒、不會心悸,睡眠雖斷續但醒後可復入睡。服藥累積至三個月時,一週中已有幾天可一覺到天亮,約 1-2 天因難入睡需服 1/8 顆的安眠藥。

這段期間,患者須刻意避免以下行為方能達到上述的睡眠狀態:

  1. 避免白天較長時間(多於半小時)的睡眠。若有則晚上會睡不著。
  2. 須避免睡前一小時喝較多的水。否則會因夜尿打斷睡眠。若口渴可以水潤喉。
  3. 睡前須避免消耗腦力的工作,如寫作。若有則會難以入睡。

開始服此方約六個月後,患者基本都可在不服西藥的情況下,於 10 分鐘左右便順利入睡。一週中偶而會有一天需服 1/8 顆安眠藥幫助入睡。中午午睡半小時皆可入睡。

再服此方約半年後,我開始安排患者停中藥,反覆服藥、停藥幾次後,至今約一年,患者已不需服中藥與西藥,皆可擁有正常睡眠。

療程後半段,總計約一年,我所用的中藥皆以鉤藤散為主方,量在一日 4.5-6.5g 之間,同時按患者當下的情況,搭配其他中藥治療。


鉤藤散在睡眠障礙的應用


鉤藤散是能同時達到「祛風、清熱、化痰」三個目標的名方。

針對上述病例,因患者來就診多次,都有舌苔白厚的情況,又有入睡不久即驚醒、身體抖動,並有弦數脈,我認為是內在無形之痰上擾清竅、影響睡眠,同時又伴肝陽化風,痰隨風動,也就是所謂「風痰」作為核心病機,才考慮用鉤藤散為主方治療。

鉤藤散中的主要用藥鉤藤,本身就有清熱、平肝、息風的作用(鉤藤的平肝息風作用,可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:不明原因四肢抖動服藥一週即明顯改善案例);其中的菊花、石膏、麥冬,則能強化清熱效果,菊花並能輔助鉤藤平肝。

平時較易緊張、焦慮的人,除了容易「氣鬱」「化火」之外,「氣鬱」也能引起中醫所說的脾胃功能失調,進而產生無用的水(濕),堆積久了生「痰」,痰這種病理產物,可以阻礙心智功能,以致妨礙睡眠。

鉤藤散中的半夏、陳皮、茯苓,即是處理「痰」的最常見用藥,也就是行氣化痰標準方——二陳湯的架構。

就睡眠障礙而言,鉤藤散中的人參、茯神、茯苓,也都具備安神效果。可見此方是處理肝陽上亢兼風痰型失眠,相當值得考慮的用方。

2024年8月14日 星期三

胸口悶熱,針灸當下即改善大半案例



案例


患者為約三十歲女性,因膝上方股四頭肌處緊僵不適就診。

問診時,患者亦提到胸口會有莫名的熱感,充斥在上胸至上腹間,且問診當下就有此不適感,非因月經將至或飲食不當等其他因素引起。

診其脈,右脈寸關稍浮而弦,左脈弦。判斷其胸口至上腹之悶感與瘀熱有關,為其針灸。

針對其膝上方肌肉不適,以對側上肢心門穴、肩中穴為主,配合動氣療法,針刺後不適感即明顯改善。

較有趣的是,當我請患者躺下,針對胸中熱感針刺行間穴、太衝穴,剛下完針,患者便表示熱感減至一半,感到非常神奇。

後再配合陷谷穴透湧泉、大白穴以及曲池等穴瀉熱通氣,留針十五分鐘後,患者胸中熱感便完全消失。


行間、太衝穴的臨床應用


行間穴位於大趾及次趾分開的連接處,是肝經「滎火」穴,因肝經在五行中屬木,陰經滎穴屬火,依照「實則瀉其子」原則,以及「滎主身熱」概念,行間可說是瀉肝熱、血熱的首選穴位。

考量患者胸中悶熱已經一個月左右,熱應已進入深層;以及熱感向下延伸至上腹,雖非典型的兩肋之下,但用功能強大的行間穴瀉熱仍屬可行。

太衝穴則與行間穴作倒馬針法,來加強行間穴的效用。且太衝穴也常用於瀉肝熱,且是「原穴」,有較強的疏肝理氣效果,可促全身氣血循環,使卡悶於胸腹的病理之熱得以疏通,可以更根本的改善體內的瘀熱。


針灸治內科疾患也很厲害


過去我較常用針灸治療痛症,但其實不限於身體、肌肉、骨骼或軟組織的疼痛,針灸對於許多內臟疾病、睡眠障礙、耳鳴、新陳代謝問題、鼻過敏、甚至內分泌疾患也常有良好效果。

像以上的案例,就是分佈於體內的熱感,在針刺當下立即產生緩解的例子,這種改善的速度甚至更甚於服用中藥,確實令人印象深刻。

2024年8月12日 星期一

右臀嚴重疼痛,針半小時後顯著改善案例






右臀部嚴重疼痛案例


約七十歲女性,因右臀部外下方疼痛就診,疼痛嚴重,影響睡眠,且不動疼痛即發,按壓痛處則疼痛加重。

脈診:右脈寸關浮弦偏細,左脈沉弦偏細。

判斷是膽經疼痛且以瘀為主,先針三叉三穴、肩中穴,配合走路作動氣療法,患者當下即感覺疼痛範圍縮小,但疼痛仍集中於一點且明顯。

於是再針火串、火陵、火山三穴,以及靈骨穴加強通一身之氣、補氣以治氣血不足,患者便感到疼痛繼續改善。

後以這幾處穴位拔針並再針入,留針半小時,並囑偶爾走動。拔針後,右臀疼痛感減至原本的八分之一,並在拔針約半小時後疼痛感消失。


火串、火陵、火山三穴位的應用


火串、火陵、火山三穴位於手少陽三焦經上,依少陽經相連的概念,是治療少陽(膽)經坐骨神經痛的有效穴位。

而這三個穴位針刺較深,即可透到手厥陰心包經,因此也常用作心、胸、腹脹痛的治療穴位。

在許多醫師的經驗中,年齡較長者的筋骨疼痛、無力等問題,往往與心氣不足有關,因此這幾個貫通心包經的穴位,也成為長輩腰臀腿膝痛時,值得優先考慮的穴位。

同樣都是下肢疼痛,辨別痛處在哪一條經絡的範圍上,在治療上更容易收到效果;若再結合辨證施針,則能讓效果更加明顯且持久。

2024年7月20日 星期六

長期手腕撐地痛,針灸當下改善九成以上案例



手腕撐地疼痛案例


約四十歲男性,因左手腕出力、撐地時疼痛嚴重,持續兩個月未改善,而來就診。

疼痛位於左手腕中央,感覺在深處,平時不痛,但彎曲時有緊感,出力則疼痛並伴隨無力感。

患者的左手肘肱骨外上髁處也有緊僵感,用手按壓亦發作疼痛。

觀其舌脈:舌淡紅,苔白偏厚;脈象右沉弦細,左弦較浮。

以針灸治療,坐姿,針對側(右側)一重、二重、腎關、太衝穴,並吩咐患者以左手出力撐治療床觀察疼痛是否改善,回饋疼痛已改善二、三成。

接著針患者右側大腿的駟馬下穴、通關穴,隨即回饋左手腕疼痛改善至七、八成。

囑患者在留針十五分鐘過程中,不時以左手撐治療床、彎曲手腕。計時完畢時,患者告知左腕疼痛已改善了九成以上。


手腕撐地痛可能是 TFCC


手腕撐地疼痛,最常見的原因是 TFCC(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)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損傷。簡單說是手腕處多條韌帶及骨頭共同組成的部位,因過度或不當的使用、挫傷等問題,產生的一種發炎症狀。

患者常見受傷側手腕疼痛、無力,活動時腕關節往往會發出聲響。

在西醫方面,若此損傷在四週以內,通常是以止痛藥、休息、護具和超音波等物理治療為主;若超過四週進入亞急性期,則可使用高濃度葡萄糖水、PRP 等技術治療;超過六個月(進入慢性期),則會考慮進行關節鏡手術。


三重穴對上半身疼痛的應用


在中醫領域,針對痛症,針灸治療往往能帶來顯著改善。

這次的選穴有兩個重點。一個是採用具活血化瘀效用的三重穴。

三重穴的活血特性涵蓋兩方面,一是針對腫塊,例如腫瘤以及甲狀腺腫大等常有良效;再來則是針對神經痛,尤其是上半身例如三叉神經痛、中風半身不遂(病灶在腦部),以及這次的例子——上肢各處疼痛具有良效。

可能因董氏針灸系統常需配合動氣療法進行治療,因此三重穴對上肢疼痛效果較為明顯(理論上對下肢疼痛也有效),治療範圍包辦肩關節、上臂、下臂、手腕。我臨床上也確實如此見證其療效,應用上並不局限於久病的患者。


上肢疼痛可考慮使用大腿穴位


另一個重點是在以下治上、以腿治手的原則下,針對氣血較虛弱——如上述案例脈弦細、舌苔偏厚的患者,可以考慮使用對應上肢經絡的大腿諸穴位。

此對應原則,是:

  • 大腿偏外側的駟馬穴,對應手太陰肺經;
  • 大腿正面中線的通關、通山、通天穴,對應手厥陰心包經;
  • 大腿偏內側的內通關、內通山、內通天穴對應手少陰心經。

這些穴位本身都有補性,又對應到皆通過手腕的手三陰經,對氣血虛而上肢疼痛的患者,可預期能發揮良好療效。在上述例子,也確實在配合足三重穴的情況下,快速的改善了手腕的疼痛。

董氏奇穴的對應和辨證應用,很值得同道們參考,非專業醫療人員的大眾朋友們若受上肢痛症困擾,可參考上述的案例與說明,以針灸治療作為一項治療疼痛的選擇。

2024年7月17日 星期三

不明原因四肢抖動,服藥一週即明顯改善案例



睡眠障礙兼四肢莫名抖動案例


患者為約 50 歲男性,因失眠問題就診。

其眠差情形為晚上十二點睡,但往往 3:00 就醒來,平時穩定服用西藥贊安諾 2 顆,若遇睡眠情況惡化,會再加服用導美睡半顆。

較特殊的是,患者在就診前約兩個月開始,有四肢不明原因抖動的情況,作西醫檢查皆無異常。

同時患者常覺口乾,眼睛易乾澀,每天都需點人工淚液,近兩年皮膚出現白斑,怕熱,易出汗。

診其舌脈:舌質紅,苔薄白少。左右脈皆細而稍數。

我判斷為陰虛風動證。開給:知柏地黃丸 4.5g,鉤藤 3.5g,玄參 1g,天門冬 1g,桑葉 1g,菊花 1g,生地黃 1g。每日三次,服一週。

一週後患者回診,表示睡眠變得較為深沉,但無法將西藥減量,否則淺眠復發;四肢抖動則明顯改善,眼乾澀情況持平。

續以原方加酸棗仁湯 1.5g、牡蠣 1g 治之。開兩週,日服三次。

兩週後,患者回診告知睡眠明顯改善,兩週內只有兩次半夜莫名醒來,西藥安眠藥由每日 2 顆減為每日 1 顆,眼乾澀情況也改善,點眼藥的次數比之前少。


不明顫抖,不宜忽略不管


身體、四肢不自主的抖動,是不應忽視的一種症狀,可能與腦神經問題、甲狀腺機能問題、血糖狀況、自律神經、體內電解質.....等有關,需要清楚鑑別。

在中醫門診若遇到這樣的患者,我例行都會先確認是否作過西醫檢查,若認為有需要,便會建議中西醫合併治療,以免病況拖延造成其他危險。

然而像上述患者,就是西醫檢查正常,卻仍受顫抖困擾的例子,在西醫領域常被歸納為自律神經失調,或心理因素引發的異常。


中醫對顫抖的特殊觀點:陰虛風動


針對身體顫抖,中醫有一種特殊看法,就是上面提過的「陰虛風動」。

從這個方向切入處理,問題往往就會有明顯改善,也可以作為「自律神經失調」的另一種治療出路。

原來,在中醫古籍《內經》中提到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這一原則。眩是暈眩;「掉」則是肢體搖擺、動搖的意思,當然顫抖便包括在內。

後來,中醫理論多稱這種病理性的身體搖動為「肝風內動」。而好好的肝為什麼有「風」在「動」?原因最常見的是「肝陰虛」及「肝陽上亢」,有時是兩者併發。

中藥有一類直接改善「風動」(包括顫抖)的藥,稱為「息風止痙」藥;還有一類改善「風動」背後原因「肝陽上亢」問題的藥,則是「平肝潛陽」藥。

在上述例子中,我一開始用的鉤藤,便是息風止痙藥,可以緩解顫抖。而知柏地黃丸則是滋肝陰、處理背後原因的方子。以這兩大方向切入,便能從根本與症狀上同時改善顫抖。

患者回診時增加的牡蠣(殼),則是平肝潛陽藥,目的是鞏固療效,更完整的排除「風動」背後的原因。而牡蠣也略帶安神效果,對患者失眠問題有益。

果然在三週的治療後,患者的顫抖與睡眠問題,都明顯改善。


陰虛風動只是顫抖的一種可能病因


據患者自己所言,他身旁也有許多同事有類似症狀,但務必要留意,「陰虛風動」不是身體不明原因顫抖的唯一中醫病理原因,也不是「滋陰息風」就能解決所有顫抖問題。

按照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的概念,還是要找到所謂的「證型」——也就是「證」的類別,才能根本解決問題。

所以若有需要,仍請接受合格中醫師的診斷和治療,才能有效解決擾人的顫抖症狀。

2024年7月11日 星期四

長期腦鳴針灸當下即大幅改善案例



施針當下腦鳴即顯著改善案例


患者為約 60 歲女性,因長時間、斷續發作的腦鳴問題來就診。

其腦鳴時發時止,睡眠充足時會較為緩解,勞累時則加重,無特別哪一邊聲音較大,而是整頭內都有聲音。

患者睡眠品質可,腸胃不適皆無,平時較怕熱、易口乾。

診其脈為左右皆沉且滑,左脈較浮。舌診為舌質淡紅,苔薄白,舌邊緣齒痕明顯。

判斷其主要問題為腎陰虛證。開藥後因患者看診當下便有腦鳴,且能接受針灸治療,故為其施針。

穴位選兩側上瘤、腎關、地皇及人皇。在針刺上瘤穴時,患者便因爲腦鳴隨即減弱而感到驚訝;針完小腿三穴,腦鳴又再減弱,患者為此嘖嘖稱奇。

後再針兩側一重及翳風穴,患者即告知右側腦鳴完全消失,僅左側腦鳴剩約三分(治療前腦鳴為十分),最後針百會,留針 15 分鐘,起針時腦鳴維持左側 2-3 分,右側腦鳴消失,患者頻頻感嘆:「之前忍太久了」。

囑一週後回診,持續追縱治療。


腦部疾病好用的上瘤穴


針對這位患者腦鳴的治療,因其脈沉有力,認為氣血本身尚屬充足,但收斂於下,故採用「頭痛治腳」的策略,用足底的上瘤穴疏通一身氣血,且治位於頭部的腦鳴。

上瘤穴位於足底後跟前緣正中,常用於開竅醒神,是治療腦神經疾病的常用穴,為本次治療的基礎選穴。

上瘤穴配三重穴,則可突出活血化瘀的效果,因患者腦鳴長期反覆發作,故選用三重穴的一重穴,來強化「久病多瘀」之瘀血方面的治療。

上瘤穴配百會穴,則為治療腦神經衰弱的常用配穴,符合患者疲倦時腦鳴加劇的情況。


按「腎開竅於耳」原則延伸施治


患者雖為腦鳴,非一般耳鳴,但兩者差異在於患者主觀認為的鳴響聲位置,病徵仍以「聲音」為表現,故按「腎開竅於耳」理論,選用有強補腎效果的腎關穴配地皇、人皇穴。施針後,腦鳴情況果真再有進步。

腎關穴除了著名的補腎效果,也常用治癲癇、頭昏、半身不遂、複視....等腦神經相關疾病。可說是「以腳治頭」的另一常用穴位,尤其在與中醫腎系統相關的骨髓、腦隨、聽力疾病上,可優先選用。


耳聾耳鳴專用穴——翳風


翳風穴為治療耳鳴、耳聾的重要穴位,因位於手少陽三焦經上,具有通調三焦氣機的特性,呼應上述使用上瘤穴通調全身氣血的概念,另外又是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,足少陽膽經其中一段便位於耳朵周圍,故選用之。

大概也因為具有「通氣血」特性,翳風本身也有開竅效果,對於強化、恢復聽神經的功能頗有貢獻。

另外,在「醫宗金鑑」及「玉龍歌」中,也提到了翳風穴擅長治療頸部腫塊,應有局部活血化瘀的效果,可衍伸理解為治久病時優先取用的穴位。

不過在經驗中,若只取用十二正經穴位,效果往往沒有董氏奇穴那麼顯著,因此目前多以之為董氏的配穴進行治療。


堪稱棘手的耳鳴及腦鳴


在治療結束時,患者也和我提到,之前給西醫診治時,醫師給予的回饋是腦鳴只能與之共存,沒有進一步改善的辦法。其實耳鳴、腦鳴的病因多元而複雜,雖不見得是「不治」之症,但也可算是「難治」之症。

依我個人觀點,對這種症狀往往必須動用所有可及工具——包括中藥與針灸並行治療,也要持續觀察後續發展情況,隨時照患者當下的狀態調整治療方向。

期待中醫能以其特殊的治療觀點,為這一「難治」的疾病領域提供希望。

2024年7月4日 星期四

嚴重胃脹施針未畢即驚呼改善案例





案例


一位約五十歲女性,因皮膚癢疹反覆發作、困擾已久而來就診。

除皮膚問題外,患者亦有睡眠障礙及頭暈、口乾、口氣重、排便不順等問題。

而尤其困擾她的,是持續的上腹部悶脹感,往往持續整天,嚴重時會脹到疼痛,且腹痛頻率並不低,又伴隨食慾差,需勉強自己進食。

其舌診舌質淡紅,苔薄白;左右脈診皆沉,且重按無力有空洞感。

針對上述問題,本來我已經開好藥方,準備看下一位患者了,但可能是當下胃脹太不舒服,這位患者詢問到是否能針灸治療,我也訝異自己竟沒想到針灸這回事,便建議給予十針內的簡易針灸。

我取的穴位是雙足門金、內庭、火主、四花上、其黃,患者坐姿,然後我從門金開始針。

但沒想到的是,剛針完兩側的門金、內庭穴,患者就說「哇,改善很多耶,謝謝~」

我雖然表面鎮定的說「嗯,看來你對針灸蠻敏感的。」但心裡著實也驚訝了一下,想:「ㄟ.....我都還沒針完耶,連配合步驟都還沒請你做.....這效果也太快了吧!」


急慢性腸胃問題常用穴——董氏門金穴


門金穴基本等於足陽明胃經的陷谷穴,在我的經驗中,可說是胃部問題的第一選穴。

陷谷是胃經「輸穴」,輸穴本身就具有健脾和胃的效果,又能治痛症,在胃經上取輸穴,等於使用胃經中專治胃病的穴位,所以功能卓著。

搭配內庭則是取董氏的「倒馬」手法來加強效果。

而在門金穴上若進針較深,還能透到湧泉的位置,但不至於有從足底刺入的劇痛感,對疏通一身氣機有幫助,能治全身氣血不通相關問題。

門金又尤其適合暑邪所致的各種腸胃炎,也算是當季可優先考慮的選穴。

總合以上特色,這大概是為何剛針完門金、內庭,患者就直接表明症狀大幅改善的原因了。


用針灸穴位疏肝健脾


當然,後來我一樣把本來預選的穴位針完。

其實門金、內庭配上火主穴,以及四花上穴配上其黃穴,都是一種中醫脾、肝系統並治的方法。

門金、內庭是胃經上的穴位,前面已經提過。火主穴基本等於足厥陰肝經上的太衝穴,可治肝脾兩經同病,呼應太衝本身也是「輸」穴,屬土、對應脾。而因為同時也是原穴,又有通三焦的功能,在疏肝方面相當值得選用。

四花上穴可說涵蓋足三里穴,有升降調補腸胃氣的功效;其黃穴為上三黃穴位置最下方的一穴,取穴方便,對情緒緊張、肝氣鬱結有特效。

針對這種伴隨多樣病況的患者,取能通調全身氣機的穴位是一大重點。然而針灸、取穴也需要以中醫理論辨證後再使用,才能安全又有效。

當然,在我經驗中有一部分人對針灸治療的反應,是特別迅速敏銳的,並非所有人都會感覺效果如此迅捷;我個人也持續努力中,期待提升自己針刺的效果,能夠快速又持久。

僅以此病例記錄施針的奇異效果,並把背後概念與大家分享。

2024年7月1日 星期一

長期胃部問題連帶頭痛顯著改善案例





案例


約六十歲女性,因長期胃部悶脹兼喉嚨卡感來就診。患者上腹在飯後常感悶塞不適,且伴隨明顯喉頭異物感。曾因此求診中醫,但往往服藥初期有效,後期則症狀復來。

患者同時易焦慮、睡眠不佳,有壓力便需服安眠藥方能入睡;

近兩年開始,每到夏天,環境瞬間從冷到熱、從熱到冷,則誘發偏頭痛,每週少則服一次止痛藥,多則兩次;同時近日也有解便不成形的問題。

為其診脈,兩側脈寸關弦,尺細。舌淡紅,苔白厚滿佈。

我為其開方,以半夏瀉心湯為主方,烏梅丸為附方,另伴有少量如丹皮、五靈脂等活血止痛藥。

一週後患者回診表示,喉嚨異物感明顯改善,頭痛頻率亦減,睡眠品質也改善。

至今治療已一個月,主要用藥皆為半夏瀉心湯與烏梅丸,患者一個月內頭痛發作次數減至 3 次,喉嚨卡感及腹悶脹也明顯改善。


寒熱藥並用的奇效


半夏瀉心湯與烏梅丸,都是中醫寒熱藥併用的代表方劑。

半夏瀉心湯因同時有辛溫能開宣的半夏、乾薑,及苦降的黃芩、黃連,當我判斷患者有中焦氣機滯塞問題,往往就會用上。這種滯塞常以上腹悶脹為表現。

烏梅丸一樣內含辛散溫熱的細辛、蜀椒、乾薑、桂枝、附子,以及苦降的黃連、黃柏,但作用範圍又較半夏瀉心湯更廣。

尤其內含附子能溫腎陽,適用於久病;且黃柏作用於下焦、大腸,寒熱藥協作,在近代常被應用於慢性腸炎、慢性胃潰瘍等長期的腸胃道疾病。


睡眠問題可以導因於心腎不交


睡眠障礙的原因百百種,若粗略分類,其中一類為所謂的「心腎不交」,常見於年長的患者。

心腎不交的代表方是「交泰丸」,用黃連與肉桂,雖然其中黃連量是肉桂的十倍,但一樣是寒熱藥併用的範例。

而上述案例用烏梅丸,一樣內含黃連、桂枝、附子,配合患者的腸胃問題及脈象,能同時顧及心腎不交的睡眠障礙症,使用後,果真改善了失眠問題。


冷熱不調的治法


偏頭痛患者常對環境敏感,這種由冷到熱、由熱到冷都不行的情況,一般會考慮是氣血循環不佳,常用中醫方劑的「柴胡」劑(因為會用到柴胡),以暢通氣血循環(中醫術語的疏肝),來達到寒熱「和解」的目的。所以也這類方也稱「和解」劑。

但和解劑有另一大類,就是上面提到的寒熱藥併用方。

最簡單來說,這類方可以讓該冷卻的地方變冷,不夠溫熱的地方變熱,從而改善怕冷又怕熱的問題,達到「和」的效果。

而烏梅丸裡除了寒的清熱藥、熱的溫裡藥外,也有補氣血的人參、當歸,全方較適合久病的患者服用;若是短期發作的冷熱不調問題,一般較適合以柴胡劑來「和解」。

這種寒熱錯雜的問題較複雜,但其實最常見,也最需要中醫師的專業來治療,是一般吃涼性或溫補的飲食無法處理的問題,還請各位讀者們留意。

2024年6月25日 星期二

服中藥三天高血壓即顯著改善案例






服藥三天血壓改善案例


約五十歲男性,因最近半年血壓偏高而來就診,近日血壓常徘徊於 130/90,且偶而伴隨後頸牽延至後頭部疼痛。(半年前患者血壓基本維持在 110/70。)

就診時面色偏紅,喜飲冰冷,常有夜尿。若進食青菜量少,則有解便不成形之情況。

脈診發現左脈偏大,左尺脈細,右側脈弦。舌診則舌質偏紅,苔白偏厚。

綜合來看,因左脈較顯,且有夜尿、大便不成形情況,判斷其輪廓偏於虛證,同時伴隨熱象(應為虛熱),因此開給:

加味逍遙散 3.5 g,六味地黃丸 2.5 g,牡丹皮 1.5 g,赤芍 1 g,地龍 0.3 g,葛根 1 g,益智仁 1 g(一日份量)。每日兩次服用一週。

患者一週後回診告知,服上方三日後,血壓(SBP)便回復至原來的 110/70,且可一覺到天亮,夜尿情況消失。


固下,補中兼疏上


以左脈較顯來判斷其整體偏虛,是用「圓運動」理論作出的延伸,認為身體趨勢想將氣血往上輸送,卻力量不足,因此適合補藥。

但這只是最概略的歸納。

左脈較大,也顯示人體的循環卡在「上焦」(將人體分上中下看的概念),氣血因難以通過,就堆積在上升的途徑之中。

針對這種鬱積,我選用逍遙散為主方。方中柴胡、當歸、芍藥加上薄荷,可疏通氣血,且作用於上焦。而生薑、白朮、茯苓則可健脾祛濕,使全方偏補,呼應虛證的輪廓。

同時患者面紅表示有熱象,故採用外加丹皮、梔子的加味逍遙散,且再增加丹皮、赤芍、地龍,加強清心肝熱之效果,又同時能暢通血行。

至於六味地黃丸,是因患者左尺脈細,判斷為腎陰虛證(往往也間接引起腎陽虛,造成夜尿),故選用來補肝腎陰,也滋肝陰以降火。

在補腎陰前提下,加益智仁則能腎陰腎陽兼顧,且有收澀止夜尿之效。

患者服用後果真夜尿消失,睡眠品質改善則血壓更容易恢復正常。

至於葛根則能退熱且改善頸部僵硬。

全方固下焦、疏上焦、平補中焦,對因虛熱上湧而造成的血壓問題,能產生良效。

2024年6月17日 星期一

服一包藥反覆喉痛隔天即癒案例






喉痛一包藥即癒案例


一位約三十歲女性,因近一個月反覆感冒、喉痛,且近日喉痛又作,故來就診。

患者同時有口乾、飲水不解渴,口破情況,結合雙側脈浮,右側脈浮弦數偏大,判斷正處於急性感冒狀況。

開給銀翹散為主,伴少量普濟消毒飲的藥方,一日兩次,共服五日。

患者一週後回診表示,當天晚上服一包藥,隔天喉痛即消失痊癒,但依然把五天份藥量服盡,現已開始針對增強免疫力、減低其反覆感冒頻率開藥。


喉嚨痛該選什麼藥?


針對喉嚨痛,中醫最有名的方子,應該非「普濟消毒飲」莫屬。

普濟消毒飲內含板藍根、馬勃、玄參、桔梗,都有「利咽」效果,能治喉痛。加上又有強力清熱藥黃芩、黃連,更能有效壓制喉炎腫痛。

然而,在這個例子裡,使用的主方卻是「銀翹散」而非普濟消毒飲,原因在於患者有明顯的「熱象」(中醫由一大類徵象歸納出的身體狀態),且過去喉痛就常反覆發作。

普濟消毒飲的作用位置局限於身體上半,恐怕只能對喉痛「暫時鎮壓」,無法將病理的「熱」徹底清除。

而銀翹散除了也有「發散」作用,能治急性感冒;其中還有一個桔梗、蘆根、竹葉三藥搭配,能將熱從身體「上、中、下範疇」完整驅除的奧妙結構。

原來,桔梗能發散邪熱,蘆根能清困在身體中央的熱,兩者作用於身體的上、中,與普濟消毒飲的作用範疇相似。

但「竹葉」卻能使熱從尿排除,有「清熱利尿」效果,比起普濟,增加從身體下方排熱的作用,清熱作用更完善。

這也是為何熱象明顯的感冒喉痛,可以在短時間內解除,後面並不再發。

這個上、中、下結構,也呈現出中醫全人整體的思考模式,對於久病、反覆發作的病症,可說是重要的治療模式,僅供大家參考。

2024年6月8日 星期六

持續一個月手臂痛當下完全改善案例






手痛治腳,奇妙的三重穴


一位約莫四十歲男性,一個月前因運動拉傷,造成左上臂疼痛。本以為會自行好轉,但過了一個月卻無任何改善,遂來求診。

請他先維持坐姿,針右小腿外側董氏奇穴一重、二重穴,並請活動左上臂,兩三分鐘後疼痛感減至四分(治療前十分)。

董氏三重穴治肩關節、上下臂痛及手腕痛、小兒睡中咬牙效果佳,且為活血化瘀要穴,因患者疼痛一個月都未改善,考慮久病多瘀,因此首選三重穴為其施治,果然獲效。


左病右治,循經絡位置選穴


因當下未完全改善,觀察其疼痛處為手太陰肺經與手厥陰心包經之間,故選針右手地士、天士穴,配合觸摸有緊繃處,稍調整下針位置,並請患者活動左臂。

約莫一分鐘內,其左上臂疼痛即消失,讓患者感到非常驚訝。

地士、天士穴屬於董氏三士穴,常用治心律不整、心臟無力、心跳過速等心臟問題,本次治療是以病灶位置為考量,再配合動氣療法,因三士穴就位於肺經與心包經之間。


心門穴針感強效力大


在左上臂疼痛消失後,患者仍感到左上臂後側稍有緊僵感,判斷其病位與手太陽小腸經循行一致,故請患者右手置於胸口,針心門穴,配合動氣療法,緊僵感便完全消失。

心門穴亦為董氏奇穴,與腸門、肝門穴並列,都位於小腸經上,對應上焦,常用治膝內側痛。本次取心門穴是因病灶位置之對應。

而心門穴亦具有針感強,故效力大的特性,氣血旺盛的中壯年人適合選用。

另外亦考慮患者一個月疼痛持續未癒,與血瘀有關,而心主血脈,此觀點可解釋選用治心病穴位,為何能在此病例起到如此顯著的效果。

2024年2月9日 星期五

腎病水腫、皮膚又癢怎麼辦?






「醫生,我已經有在吃西藥,也吃中藥,但水腫還是不會消,怎麼辦?」

這位快九十歲的婆婆,長期有腎功能低下問題,雖然用西藥與中藥同時控制,仍受下肢水腫問題困擾,還伴隨嚴重皮膚搔癢。

診斷後,我決定採用針灸的治療,當她兩天後回診時,便告知水腫明顯消退,再次為她施針後,皮膚搔癢的情況也改善了許多。


中醫的腎不完全等於西醫的腎臟


針對上面的案例,我治療腎功能低落引起的水腫,使用的是董氏奇穴中,普遍用來治療「腎虧」問題的「下三皇、腎關」穴組。

關於下三皇的定位,可參考我的文章「中醫助孕:子宮內膜太薄,中醫怎麼看?」,裡面有詳細解說。

這裡要說明的是,選用治「腎虧」的穴位,原因並非患者的腎功能低下,而是患者同時有手腳冰冷、怕冷、水腫、尿少、兩側尺脈重按無力......等徵象,這些特徵呼應中醫腎系統出問題時的表現,因此採用下三皇才會出現療效。

中醫的「腎」系統和西醫的 Kidney(腎),雖然都與排尿、身體水分代謝有關,定位也在腰部,但中醫的腎也扮演供應全身能量的角色,若功能低下,就會引起怕冷、手腳冰冷、頭暈、疲倦等問題。

中醫在觀察到這些徵象時,才會採用「補腎」的方法治療。中醫說「腎虧」,不代表患者就有腎功能低下、肌酸酐(Cr)或血中尿素氮(BUN)升高的情況。

而西醫測到腎絲球過濾速率(eGFR)降低又伴隨水腫難消,也不代表用補腎的方法或針灸下三皇,就一定能夠收效。

務必記得,中醫的腎和西醫的腎,其實並不完全一樣。


大腿三穴位改善腎病皮膚癢


然而,中醫在治療疾病時,也能按照經驗,歸納出對某些西醫疾病有效的穴位或中藥,只是在使用時,仍以中醫理論為最終依歸,例如「有『腎虧』情況(中醫)的『腎功能低下』(西醫)適合使用XX」。

像上述案例中我使用的大腿穴組「通腎、通胃、通背」,就是經驗上對「脾腎氣虛且有熱象」的「腎炎、腎衰竭」具特效的穴組。

通腎位在髕骨內上緣凹陷處,通胃定位同血海穴,通背則在血海上兩寸,針刺時是臥位直下,以求透脾經甚至肝經。

腎病患者常因毒素累積和體內電解質不平衡,出現皮膚癢症狀,用這組穴位治療常能收取良效。

而患者若符合「脾腎氣虛伴熱象」,這組穴對改善西醫診斷的腎病水腫也常有良效。

總之,若能清楚分辨中醫和西醫診斷概念的差異,就可將兩者靈活搭配運用,在臨床上解決不少問題。一般民眾就算對專業診斷不熟悉,也能根據上述觀念尋求專業醫師幫助,避開被誤導而產生的人財兩失。


門診資訊



2024年2月7日 星期三

醫學知識



自律神經失調



睡眠障礙



腎臟疾病


一樣是胃食道逆流,卻用不同中藥方治療?

 




「已經有在吃西藥,但還是覺得胃常常脹氣,喉嚨也覺得卡卡的。」

這位二十多歲的男性患者,幾個月前做了胃鏡,被診斷出胃食道逆流,服用了一陣子氫離子抑制劑(西醫胃藥),現在已經減少到兩天吃一次,但仍受胃部症狀困擾,因此來求診中醫。

「你西藥可以繼續吃,跟中藥隔開一個小時就可以了,我會用中醫的方法,盡量幫你改善症狀。」

後來,患者持續吃了三個月中藥藥粉(主方為半夏瀉心湯),不但在過程中順利停服西藥,最後連中藥也停了,不舒服的症狀消失,便快樂的從中醫門診「畢業」。

在他「畢業」約一年後(這一年間都沒有不適),胃脹感覺又開始發作,但這次沒再吃西藥,直接來中醫就診,我以「一貫煎」為主方連續治療三個月後,症狀改善到可以停中藥,至今大約已有一年半沒再發作。


中醫治療胃食道逆流名方:半夏瀉心湯


上述提到的「半夏瀉心湯」,可說是中醫治胃食道逆流最常用的方劑,常常連患者都知道它的大名。

半夏瀉心湯是古籍傷寒論中「瀉心湯系列」其中之一,在治療腹部悶脹(古書中「痞證」的表現)的方劑裡,結構相對完整,含括清熱、溫中、健脾三大功效:黃芩、黃連清熱;半夏、乾薑溫中開散;人參、大棗、甘草健脾益氣。

如此,對於消化功能降低的虛弱、虛寒,以及常見伴隨的發炎反應(常以燥熱、火氣來表現),都能予以治療。

不過,腹部悶脹的背後「熱」有多少、是否有「濕」、「虛」到什麼程度?...等,都會影響方劑、中藥的選用。半夏瀉心湯其實較適合用在「寒熱錯雜」兼有脾虛的患者,且虛也不能太嚴重。

上述案例,我判斷有脾胃氣虛伴一定熱寒徵象,用半夏瀉心湯配合西藥治療,症狀就明顯改善,後來也順利停服西藥與中藥。


一貫煎:從另一端點治療胃食道逆流


後來這位患者再發作時使用的「一貫煎」,則是治胃逆的另一類用藥。

若半夏瀉心湯能直接排除降低胃功能的各種因素,一貫煎就是間接排除障礙的利器。一貫煎能透過「滋補肝腎陰」,減緩因肝腎陰虛造成的「肝氣犯胃」。

這種情況一樣會引起「吞酸吐苦」的胃逆症狀,但背後卻是「肝」系統出問題才影響到胃。

因此,一貫煎中的藥物基本都針對「中醫肝系統」進行作用,例如生地、枸杞「滋水涵木(木:肝的代稱)」,當歸「養血柔肝」,沙參「清金制木」,麥冬「培土榮木」,川楝子疏肝。把「肝」處理好,胃的功能便可順利恢復。

上述的案例一開始適合半夏瀉心湯,一年後復發時卻有舌紅苔少、脈細數的表現,顯然身體的情況已與一年前大不相同,可能和生活作息、飲食、情緒等複雜因素相關,因此必須更改治療策略,才能順利收效。


同病異治與中醫藥同用


以上就是同一位患者、同樣症狀,使用完全不同的兩種方劑治療,卻同樣收到良好效果的典型例子。

中醫常稱這種狀況為「同病異治」,因為在中醫觀點裡,同樣症狀也可能由完全不同的因素引起,分辨出背後原因後,當然就會用完全不同的藥物處理。

在胃食道逆流的治療上,我也常建議一些症狀較嚴重的患者,可以西藥、中藥同服,只要中間隔開一小時,避免交互作用即可。中西同用,在這類患者常能發揮更明顯的效果,症狀能更快改善,也就能更快將西藥、中藥減量甚至停藥,回歸正常生活。

2024年2月1日 星期四

中醫驅魔?淺談入睡時幻聽與中醫治療






「我.....我最近入睡前,會聽到有人在耳邊說話的聲音......這是什麼問題嗎?」

一位快七十歲的伯伯,在診間用不安且遲疑的語氣,小聲問出上面的問題。

「嗯?所以不是你身邊的人在跟你講話?」

「不是....講什麼我也聽不太清楚..........這個可以治嗎?」

「嗯......。我覺得可以。」我心裡浮出幾個可能性,在做了脈診並評估他的其他問題後,決定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為主方,一週的科學中藥藥粉作治療。

有趣的是,伯伯下週回診時,就表示睡前沒再聽到聲音了,睡眠也有改善,不像之前都有入睡時頭腦卻很清醒,不易進入夢鄉的情況。而追蹤幾週後,睡前聲音的情況也未再出現。


睡前明明身邊沒人卻聽到有人說話,不會是中邪吧?


老實說,我自己身為一個基督徒,遇到這種情況,還真不能隨便排除某些「超自然」因素,例如需要趕鬼或驅邪的情形。但這部分大概要另外寫文章來探討了。一般在中醫診間,如果沒有特定徵兆,還是優先以生理情況異常為考量。

原來,這種睡前身邊明明沒人,卻聽到有人說話的情形,可能是所謂的「入睡與睡醒時幻聽」(Hypnagogic and hypnopompic hallucinations)。

這是一種生理性的幻聽或錯覺,通常在身體處於某些壓力下時發生,例如生病發燒、慢性疲勞、睡眠障礙、緊張焦慮,都會增加這種幻聽發生的機率。上述的患者,便是伴隨睡眠障礙的例子。

另外,若一個人腦波不穩定(有時是出現類似癲癇的腦波),也可能以「入睡時突然聽到爆炸聲」為表現。生理、心理的變化與壓力,一樣會提高這種異常出現的機率。


中醫治療入睡前幻聽的方法


這個患者因爲綜合來看,整體偏向中醫「少陽證」,又偏「虛證」範圍,所以我選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(去大黃)為主方作治療。

柴胡加龍骨牡蠣湯(以下簡稱柴龍牡),是中醫典籍傷寒論中的名方,現代常被用來治療精神疾病或腦神經疾病,因為古文對「少陽」領域的描述,與現代這方面的病症較多對應。

柴龍牡是由少陽證代表方「小柴胡湯」變化而來。小柴胡湯的組成我分為三組:柴胡、黃芩處理半表半裡,半夏、生薑處理三焦系統與水代謝相關的部分,人參、大棗、甘草益氣扶正。

但小柴胡湯專注對抗外邪侵犯,柴胡用量特別大,轉變到柴龍牡時,裡面各藥的劑量就調整成較為接近。

本來柴龍牡裡有加大黃,量還不少,是為了處理患者體內的「熱」,就不適用上述整體偏虛的案例。所以我用的是去掉大黃的柴龍牡,結合患者「濕」和「虛」的問題再配上其他方和藥輔助後,效果還算令人滿意。

相對於西醫治療,柴龍牡裡人參、大棗擁有的補益功能,也算是中醫的強項,對虛證患者效果不錯。

除了這種少見的腦神經症狀,我也常將柴龍牡用在癲癇患者、妥瑞症患者身上,不過關鍵還是要有所謂的「辨證」過程,才知道是否適合。

所以若有類似症狀,不見得只能往超自然的領域作聯想,求診身心科、神經內科或中醫師,也是不錯的選擇,讓他們有機會以其專業來幫助您解決問題。

2024年1月31日 星期三

巧克力囊腫,千萬不能亂進補






「我想用中醫的方式提升卵巢功能,醫生您覺得可行嗎?」

看著這位約三十初頭歲的女性,患有嚴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、巧克力囊腫,以及資料上已經低於 0.5 的 AMh 數值,我自忖這是一場不好打的仗。


什麼是巧克力囊腫?


巧克力囊腫又稱子宮內膜異位瘤,是子宮內膜異位跑到卵巢的一種病症。

子宮內膜異位顧名思義,就是每月會剝落形成月經的子宮內膜細胞「跑錯了地方」,在不該出現的地方生長。若波及到卵巢,無法排出的經血,就會聚積在該處,形成像巧克力般的腫塊,所以稱為巧克力囊腫。

巧克力囊腫往往會對卵巢功能產生負面影響,引起排卵障礙,或造成卵子品質下降。但也並非每個患者的卵巢功能都一定會出問題,要缺認是否有影響,其中一種方式是測量 AMh 值。(了解 AMh,看中醫助孕:AMh 低下的中醫治療

而上述的案例,年齡三十歲左右,作為卵巢功能指標的 AMh 數值,應該介於 2-5 μg/L 之間,實際上卻已經掉到了 < 0.5 μg/L,可見卵巢確實有受到巧克力囊腫破壞的情況。


補身體,恐惡化巧克力囊腫


就中醫來說,要提升卵巢功能,最常用的就是補藥,尤其是針對中醫「腎系統」的補腎陽藥。

然而須特別留意的是,卵巢功能低下若是由巧克力囊腫造成,進補常會越補越糟。因為補陽藥往往會使子宮內膜異位症更加腫脹,發炎情況加重,會惡化巧克力囊腫,也就加速卵巢的破壞。

那該怎麼辦呢?

既然子宮內膜異位是「跑錯地方」的經血,那麼對應到中醫理論,就會與「離經之血」有關。而這種離經之血又卡在身體的某個部位(卵巢),便與中醫「瘀血」或「瘀」的觀點相符。

因此,若想提升巧克力囊腫影響下的卵巢功能,無論是否使用「補」法,「化瘀血」都是必不可少、也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。

而「瘀」也容易「化熱」,因此最常見的是以清熱化瘀為主,補法慎用或為輔的搭配,來進行治療。


子宮內膜異位症,冬季進補需謹慎


就最保險來說,不只是巧克力囊腫,若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史,就建議要避開常見的進補食材,例如薑母鴨、燒酒雞、羊肉爐等。

這些食材裡,往往都會加入許多補陽、補氣的中藥,雖然這些藥普遍藥力不強(相對於中醫師開的中藥),而且在寒冬吃起來很舒服,但若長期且高頻率的食用,就可能默默加重子宮內膜異位的腫脹、發炎情況。

若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,本身又很怕冷、在冬天尤其嚴重,便建議找巷口的合格中醫師看診,在經醫師判斷後,按醫師的建議調整進補的內容和頻率,也比較有機會從根本改善怕冷的問題。

2024年1月30日 星期二

中醫助孕:子宮內膜太薄,中醫怎麼看?






案例


我曾幫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患者治療不孕症,對方看診前,已有幾次人工受孕失敗的經驗,西醫認為她的子宮內膜太薄,故來中醫求診治療。

看診期間,我判斷患者的主要問題是腎陽虛,但也發現她的體質很容易往燥熱發展,服補腎陽的中藥常會出現副作用;而針灸治療則沒有不適,因此便選擇以針為主、中藥為輔。

在連續以針灸治療兩次、約十天後,患者的子宮內膜便增厚為原來的兩倍,基礎體溫也變得較為穩定。在治療過程中,患者曾植入失敗一次,但在持續不輟的調養半年後,她終於順利懷孕,生了一個健康的寶寶。




西醫對子宮內膜太薄的治療


子宮就是胎兒的第一個家,子宮內膜太薄,就像家裡不夠舒適,脆弱的胎兒,容易在這個家裡「撐不下去」。

西醫處理子宮內膜太薄的方法,主要是用藥物延長正常的內膜生長週期,但可能在過程中造成卵巢(調控「週期」的樞紐之一)被過度刺激,引起一些副作用。

其他處理方法,則是透過一些西藥輔助治療,嘗試增厚內膜。只是這些西藥如低劑量的 Aspirin,對一些敏感的患者仍可能引起不適,且效果也有限。


中醫如何處理子宮內膜太薄


子宮內膜太薄,在我的診治經驗中,大多都與中醫所謂的「腎陽虛」有關,若把「腎陽」提升起來,內膜就會增厚。不過情況百百種,當然也有其他較少見的情況。

這裡值得留意的是,中藥其實也有副作用的,只是因為成份複雜,程度往往比較緩和,也較慢出現。

像上述這位患者,在以中藥治療期間,就容易出現長痘痘、身體燥熱、口乾舌燥等等化熱、火氣大的情況,一停中藥症狀則會改善。

有趣的是,我雖然也用同樣的策略來作針灸治療,但對這位患者,卻不會有副作用產生。我想每個患者,都有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,當然若給不同醫師看診,治療方式也會有差異。


補腎陽常用穴位


在這個案例,我主要用的是董事奇穴的腎關穴,加上「下三皇」的地皇、人皇穴組。

地皇穴常被誤認為脾經的漏谷穴,但其實比漏谷高出一寸,而人皇就是三陰交穴,配合天皇穴(等同陰陵泉穴),合稱為下三皇,是治一切腎虛證的有效穴位。

而腎關又稱天皇副穴,以大補腎氣、腎陽聞名。將這些穴位配合使用,目的就在用「補腎陽」的方式,來幫助子宮內膜增厚。

再進一步思考,穴位本身就有疏通氣血的效果,或許是這個原因,避免了讓氣血停留在某一處,進而化熱、化火的狀況。這或許就是在增強中醫腎系統功能(補腎陽)時,卻不會產生上火副作用的背後因素。

然而,針灸也非沒有任何副作用。

針灸通氣血的特性,是強處也是弱點,端看是否適合患者當下的情況。若有需要,朋友們務必給合格中醫師看診後施針,才是最安全的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