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: 12月 2023

2023年12月6日 星期三

怪病纏身?心理層面很重要—淺談自律神經失調


作者:李主強




「醫生,我這個是自律神經失調嗎?」

「之前有做過西醫的檢查嗎?」

「有耶,一開始去了心臟科,心電圖什麼都照了,結果說沒問題,後來去神經科做檢查,結果也一樣,還說是不是免疫問題......但結果都正常。」

每次聽到患者提到這類經歷,都能從他們臉上看到滿滿挫折:西醫檢查都說沒問題,但為什麼就是不舒服?

於是,「自律神經失調」往往就登上了舞台,事實上,這也是中醫最常面對和處理的一大類問題,但「自律神經失調」到底是什麼呢?


壓力引發身體不適,可不是亂講的


原來,當人內心感受到壓力,「壓力」就會透過大腦的杏仁核與海馬迴,轉變成「焦慮感」,接著就啟動人體面對焦慮的兩大系統:

1.腎上腺皮質醇系統
2.自律神經系統(就是這篇文章要討論的)

好讓人用適當的狀態來處理壓力、回應焦慮。

但若壓力過大或持續時間過久,最後超過人體負荷的極限,那麼,本來讓人集中精神的緊張狀態,與放鬆來好好休息的狀態,就會開始混亂,因為管理它們的中心—「自律神經」出狀況了,這就是「自律神經失調」。

就現象來講,這樣的人常會陷入「該放鬆卻沒辦法放鬆、該清醒卻沒辦法清醒」的窘境,甚至引起全身上下的各種不適。


留意中醫肝系統,心病仍需心藥醫


由於自律神經失調的根源是心理壓力,一般中醫治療的切入點,常與所謂的「肝」系統有關,主要是因為肝氣不通的「鬱證」,在病理與表現上,和壓力造成的不適有許多共通點。

然而,中醫的五臟(心肝脾肺腎)關係密切,例如「久病及腎」,壓力持續時間久造成自律神經失調,治療上也常要顧及「腎系統」;而中醫「心系統」也與情緒有關。總歸來說,醫師仍須照當下患者的情況,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。

同時,當中藥的效果展現,心理、情緒上的調適與改善,依然是必要的。

畢竟「心病仍須心藥醫」,中藥無法直接讓人變得樂觀,也沒有中藥能使人服用後從此便處變不驚、圓融通達。

從一個角度來說,中藥確實能改善這些身體症狀,但也是為了讓人更有力量,來面對心理層面的困境,以避免「身體不適加重焦慮、焦慮加重身體不適」的惡性循環。

(某些身體疾病如腎上腺功能低下、VitB12缺乏、低血氧、巴金森氏症等也會引起焦慮症狀,足見身體、心理兩者都很重要)

至於如何作心理調適,大概就分「先調整身體」(由身到心)和「先調整心理狀態」(由心到身)兩種。

改變認知習慣、心理諮商....都是由心到身的例子。未來,我也期待能提供一些我個人會應用的人際溝通、簡單的心理分析技巧給大家,嘗試處理更根本的問題。

總而言之,自律神經失調給我們的啟發,大概就是身體不適容易發現,但心理壓力卻常被忽略。

而身體心理兩者密切相關,平衡面對兩者、尋求健康之道,努力是一定有回報的。

水腫、尿量少,千萬不可亂吃藥






「我常常水腫,好困擾!」一位年輕的患者在門診對我說。

「什麼時候開始的?」

「好像是去年底吃了藥(西藥)後開始的。而且在那之後,尿突然變得很少...」

「尿量突然變少」這件事引起我的注意,進一步詢問之下,才知道他因為水腫突然出現、體重增加,就自己到藥局買利尿劑吃,卻從未做過西醫的腎臟檢查。現在得靠利尿劑才能維持尿量,還開始出現頭暈、噁心、口味改變等情況。

我聽了有點嚇到,提醒他情況可能蠻嚴重的,務必盡快到大醫院的腎臟科檢查。

另外特別的是,他同時也有便秘問題,也因此求診中醫,但吃了通便的中藥後便秘稍微改善,效果卻無法持續。

我提醒他做西醫檢查確定腎臟的狀況,還是第一優先。便秘我們可以先用溫和的中藥處理,有西醫數據確認後,才能比較安心的確立下一步的治療。


腎病不會痛,但可留意重要警訊!


在這裡特別提醒大家,「尿突然變少」可能反映了「急性腎衰竭」(Acute Kidney Injury)的經發生,應作西醫腎功能檢驗,千萬別自行買利尿劑或吃偏方解決。

至於尿量減少是什麼意思?精確一點的算法,可留意是否「超過六小時」每小時的尿量少於 0.5 mL/kg/hr,也就是每小時 < 0.5 X 體重 cc,例如 60 kg 的人每小時 < 30 cc)的情況。

急性腎衰竭簡單說就是腎臟的「水通路」出問題,把腎臟想像成一台機器,可以把過濾出血液中的廢水,那麼,機器本身出了問題、或灌進來的血不夠(可能有些阻塞)、把水從機器導出的管子塞住,就會產生機器功能下降,也就是「衰竭」。

在健康檢查單子上看到的腎絲球過濾速率(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,簡稱 GFR),就是在講一定時間內,這台機器排出廢水的量,太低就是機器功能不正常,是反映腎功能的關鍵指標。

比較特別的是,如果進來的血不夠,就會類似讓機器空轉,一樣會傷機器,這時如果用利尿劑去「催」它轉得更快,那腎臟這台機器就可能「燒掉」,這是為何吃利尿劑可能會惡化腎衰竭。若機器本身有問題,「催它」也一樣會讓它壞得更快。

這就是為何不要自己買利尿劑解決問題,先請機器專家判斷問題根源,還是比較安心。


腎病五階段,自己留意健檢報告


就前面的案例來說,若尿量減少持續半年都未改善,就已經是慢性腎衰竭(Chronic Kidney Disease)的情況。慢性腎衰竭的定義,是持續三個月以上腎絲球過濾速率(GFR)< 60 (mL/min/1.73m2)。

一般來說,正常人的 GFR 大約是 100-120 ml/min/1.73m2,而慢性腎衰竭則是在那之下,自輕到重分為第 1 到 5 期,可參考以下圖表。




一旦到達第 5 期,就必須倚靠長期透析治療(洗腎)才能延續生命。在初期若沒有妥善的治療並搭配適當的飲食控制,那腎功能就可能一路向下,最後面對只能洗腎的命運。


腎臟出問題,中藥不能亂吃


值得大家留意的是,中藥雖然號稱副作用較少,但若沒有合格中醫師的指示,亂吃也是會吃出問題的。

例如,2015年在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phrology 有一篇台灣的統計報告顯示,中藥裡的「祛濕劑」和「瀉劑」,有造成腎病惡化的風險(更容易發展成第五期/ESRD/末期腎臟疾病/尿毒症,必須洗腎)。

而「瀉劑」就是上面案例裡提到,有便秘困擾時常會用到的中藥。

當然,這篇報告指的是「風險」,不是「必然」。合格的中醫師會幫我們判斷是否需要用到「瀉劑」,或能夠用多久。

以我個人舉例,若患者同時有腎病及便秘的問題,而我診斷後又認為需要用到瀉劑,那麼我至少會在用藥過程中,密切追蹤患者的西醫腎臟檢查報告,以隨時調整藥物。

其實我認為,適當的中醫用藥,不只不會傷腎,還有機會提升腎功能。我自己的治療經驗中,也有 eGFR 本來不及格,後來成功提升的案例。

上面那篇台灣的統計研究,就顯示「活血劑、祛風濕劑、理氣劑、和解劑、清暑熱劑」,在防止腎病惡化到第五期這方面,有顯著的保護效果。

然而老話一句,用中藥務必由合格中醫師判斷,若自行使用,可能不知不覺就犯下「把腎臟催到壞」的大忌。

*這裡列出因腎功能下降、廢水排不出,引起的各種症狀(即「尿毒症狀」):
疲勞、無力感、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抽筋、昏迷、皮膚搔癢、食慾不振、噁心、嘔吐、解黑便、呼吸困難、端坐呼吸、肌肉無力。


Reference


1. M-Y Lin et al.: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ESRD in patients with CKD,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phrology, 2015 5 August, pp.1-9

2023年12月4日 星期一

不只減重,血糖竟然也變好了—減重控糖金三角




作者:李主強醫師


「醫生!我的血糖也降下來了!」

患者高興的跟我說著他最新的血糖檢驗報告成果。

這是一個典型的減重患者,大約花了半年的時間,透過飲食控制、健保科學中藥粉、自費減重中藥藥錠,共減重了十七公斤,不只外貌變得更年輕、精實,更出乎意料的,是糖化血色素也從本來不及格 6.7,降到 5.6。


為何要測糖化血色素?


糖化血色素(HbA1c)測的,是血球「糖化」的情況。血液中的糖(葡萄糖)會一定程度的與紅血球結合,若血糖超標,血球糖化的程度就會變高,這個項目的好處,是測量出的數值,就是這三個月血糖的「平均值」,因為紅血球的壽命就是三個月。

也就是說,這位患者的數值正常,也代表了這三個月血糖基本都在正常範圍,是相當值得開心的事。


飲食控制,降糖又防發胖,一舉兩得


至於如何進行飲食控制?關鍵在於減少「加工食品」的攝取,所以我個人最常提到的,是要減少「精緻麵粉」類食物的攝取。

人吃進食物,需要經過複雜的消化過程,才會變成最後能吸收的東西,糖就是其中一個大類,例如葡萄糖、果糖...等等。

如果我們吃的是未加工食物,那這些食物就得慢慢的跑這個消化過程,糖也就是慢慢釋出,所以不會有血糖快速上升的問題;但加工食物就等於跳過消化過程,彷彿直接把大量的糖灌到血液裡,血糖就會飆升。

血糖若飆升,身體會立刻想把血糖降下來,怎麼做?就是把血糖變成脂肪,所以人就胖起來了。而身體若一天要好幾次的、努力的把血糖拉下來,拉久了「累了」,造成血糖下不來,那就會變成血糖問題,最後發展成必須吃藥控制血糖的糖尿病。

所以,上面的這位患者進行的飲食控制,就是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取,甚至減少醣類食物(最後會變成糖)攝取,身體也就不會一直把血糖變脂肪,也不會「累」到降不下血糖。

這就是飲食控制,能同時減重也能改善血糖控制狀況的道理。


中藥治療糖尿病?可從腎系統切入


那中藥扮演什麼角色呢?這位患者使用的中藥有兩種,自費減重藥與科學中藥粉。關於自費減重藥,其實我都用來「輔助」飲食控制,主要目的是讓減少食量,或改變飲食型態時「不會太不舒服」。

這些中藥有抑制食慾的效果,對血糖有間接的幫助,畢竟不亂吃,血糖自然會控制得比較好,然而一旦患者養成了新的飲食習慣,我就會建議停服減重中藥,這些藥是不需要一直吃下去的。

至於科學中藥粉的使用,則是按照中醫理論,評斷患者身體的當下情況來用藥。當身體被調整到平衡狀態,各器官內臟的功能會更正常,症狀也因此減少,或者疾病就得到改善。

像這位患者,其實每段時間的情況都不相同,在第二次測血糖的前一個月,是專注在中醫的腎系統進行調整,也一併改善怕冷、腸胃不適的問題。

有一派中醫在治療血糖問題時,相當看重「腎系統」的治療,其中一個原因,是認為「五臟之傷,窮必及腎,久病亦歸腎」,這意思是長期、慢性疾病,往往都與腎系統有關。

若將糖尿病分為前、中、後期,也往往能看到從腎系統的輕微症狀,發展到中期「腎陰不足」,再到後期腎「陰陽俱傷」的狀態。

在這一派別的概念裡,治療血糖問題時陰陽並補、並治,是很核心的理念,也確實和這個患者的用藥方向相呼應。

然而內分泌、慢性疾病的中醫治療方法多樣,甚至也有各門各派,若有這方面的需求,還是請找合格中醫師就診治療。

醫師簡介




現任


樂活中醫診所院長


學歷


長庚大學中醫系畢業(雙主修西醫學)
中華福音神學院基督教研究碩士畢業


經歷


林口長庚中醫部住院醫師
國寶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
錦禾中醫診所主治醫師
泰國、緬甸、尼泊爾國際義診醫師
德安姿芙洛雅中醫芳療講師


證照


中西醫雙執照
中醫醫療機構負責醫師訓練
   傷科學臨床醫學指導教師資格
   中藥學指導教師資格
中醫師居家醫療照護資格


專業協會



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合格會員(F.A.C.E 美顏針)


FaceBook




Instagram




2023年12月3日 星期日

中藥治療顯效案例



新冠肺炎







感冒 & 耳鼻喉相關疾病




心血管疾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