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: 2025

2025年4月13日 星期日

手腳冰冷、嘴唇乾又便祕?這症狀其實是⋯讓中醫幫助你改善!



案例


約三十歲男性患者,因長期有身體怕冷、冬天容易手腳冰冷,且伴隨鼻過敏症狀,故來就診。患者同時有排便困難問題,需要蹲很久才能排便,大便不成形且黏;另外也有早上口乾、眼睛乾澀、天冷時嘴唇乾的情況。

舌診:舌淡紅,苔白稍厚且潤;脈診:弦,左尺沉細弱。

我認為是明顯的脾腎兩虛,開給:理中湯 4g、小青龍湯 2g、加減駐景丸 2g、茯苓 0.5g、附子 0.4g,服約一週。

回診時表示身冷及手腳冰冷情況減少,排便較有便意,嘴唇乾明顯改善,已不需用護唇膏,但眼乾仍有。於是將加減駐景丸改成濟生腎氣丸 2.5g,並加上火麻仁、白芍,續服兩週。

再次回診時,表示手腳心冰冷改善明顯,口眼乾情況幾乎消失。再以科中治療約一個月後,排便恢復正常,告知有問題再回診。


為什麼會怕冷?


在西醫觀點裡,怕冷有許多可能性,整理如下:




  • 甲狀腺功能低下(Hypothyroidism):最為常見。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素若不足,基礎代謝率會下降,導致身體產熱減少,人就特別怕冷。患者常同時有:易疲倦、體重增加、皮膚乾燥、便秘、情緒低落等問題。
  • 肌肉量較少:肌肉會產熱,若肌肉量偏少(年長者、體型纖細者常見),身體產熱也變少,就容易怕冷。
  • 貧血(Anemia):紅血球或血紅素能攜帶氧氣,若數量不足,身體組織的氧氣就會不足,代謝率會下降,產熱減少,就會怕冷。
  • 營養不良/熱量攝取不足:長期吃太少或飲食不均衡,身體沒有足夠的材料產熱,也會引起怕冷。長期節食的人、厭食症患者,常見這種情形。
  • 女性荷爾蒙變化:女性在月經週期中或更年期時,因雌激素波動,可能對溫度變化敏感,在某些時期將變得怕冷。
  • 血液循環不良:末梢血管收縮過度(例如雷諾氏症)、低血壓等問題,會導致手腳或身體其他部位血液供應減少,容易感到冰冷。
  • 內分泌/自律神經失調:內分泌系統如腎上腺功能會影響代謝率,自律神經也與體溫調節有關,若出了問題,也會讓身體變得不耐冷、怕冷。

在中醫觀點,怕冷最常見是所謂「陽虛」的表現,若是長期——例如超過一年的怕冷問題,就很可能與腎陽不足有關。

只要對證治療,往往不只能改善症狀,若患者同時有上述問題,也可能一併改善,例如自律神經調控變正常、循環變好、內分泌恢復正常...等等。


補腎陽藥有力道強弱之分


如上述案例,因為有四肢逆冷、身冷、解便稀黏,苔白厚而潤,是明顯的脾陽虛證,因此給予附子理中湯,果然怕冷、解便症狀就改善,口乾也因為脾功能恢復、津液可上行而改善,然而卻未全好。

這大概是因患者久病,雖有考慮到腎陽虛而用加減駐景丸,但溫腎陽力道不夠。

在第二次處方,改為濟生腎氣丸、加強溫腎陽力道後,怕冷、口眼乾情況就明顯改善,惟脾陽虛引起的排便問題,需花一段時間治療才徹底痊癒。

加減駐景丸是治腎精不足之眼部問題的常用藥,內含蜀椒、菟絲子也能溫陽,但力道較弱;雖然裡面的枸杞子、車前子、楮實子、菟絲子都有直接明目的功效,但針對脾腎陽虛造成的眼睛乾澀,還是對證且可強力溫陽的濟生腎氣丸效果更好。


濟生腎氣丸有效改善腎陽虛問題


濟生腎氣丸是由桂附八味丸加牛膝、車前子而成,桂附八味丸雖以溫陽著稱,其實可陰陽並補,濟生腎氣丸也有此功效;且附子、肉桂用量較金匱腎氣丸大,溫陽效果更強。

腎陽虛的腹瀉與脾陽虛的腹瀉不同,症狀上都會怕冷,可從患者尺脈是否虛細來分辨。腎陽虛的腹瀉比脾陽虛更深一層,也常伴有腰膝冷痛、水液代謝問題,以及腳心冷感。

另外,腎陰陽兩虛,其代謝水液的功能變差,會造成水無法化為有用的「津液」,以致常感口乾口渴,卻又尿多甚至大便濕軟,上述案例也有此情況,服藥後症狀即改善。

此案例算是相當典型,服藥效果卓著,幾乎可說是照著教科書生病,特別藉此呈現中醫治療思路,供讀者參考。若有問題仍請求助合格中醫師,勿自行開藥服藥,以免耽誤病情或使病情惡化。

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

配合針灸治療後胃痛不適速效改善案例



案例

約三十歲女性,因近期發作上腹部疼痛、胸悶且有卡感,症狀會隨喝牛奶或吃較飽加重,胃此來看診。我判斷為胃食道逆流並有胃發炎情形,以科中粉藥治療一週,稍有改善。

然而第二週服藥後回診時,在主方未更動情況下,患者仍在某天吃得較飽後,胃痛頻率增加,喉嚨卡、胃中氣上逆情況加重,甚至在胃部不適時,還伴隨頭暈,希望能同時接受針灸治療。

患者舌淡紅,苔薄白;右脈較顯,兩側脈寸關弦,尺細。

選穴:靈骨、大白、上白、上三黃、四花上、四花中、四花副、門金、太衝、鎮靜、百會。

一週後回診,告知上次針灸後,胃痛改善很多,直到兩天前才又痛起來,但程度也沒有之前嚴重;飯後有氣從胃部上逆的頻率也減少,但喉嚨仍卡,續以科中及類似穴位治療。

再回診時,表示這週胃痛幾乎消失,只有緊張時會出現一點點,幾乎不用忌口(之前需要嚴格飲食控制,才能減少胃部不適症狀),喉嚨卡也只剩一點點,主觀認為已改善 80-90%,續以中藥、針灸治療。


治胃病效穴:四花穴組


針對服用中藥仍未快速好轉,或症狀反覆的胃部不適,配合針灸治療,往往能帶來突破性的改善。

我處理上述患者胃部問題的主要穴位,除了已介紹過的門金穴(可參考這篇文章),就是董氏的「四花穴組」,其中又以四花上穴最為重要。

四花穴組最原始的應用,偏向處理呼吸系統與心臟問題。但在我的經驗裡,單用此穴組,就能為胃食道逆流、胃酸過多、胃痛等情況帶來立即性的改善。

四花上穴接近足三里穴,差別在於貼脛骨進針,效果較不貼骨更強。其功效是能升降氣機,可同時調氣並補氣,有促進腸胃消化吸收之效。

四花上穴向下延伸,依次為四花中穴及四花副穴,主治相似,可以倒馬針法加強四花上穴的效果。


胃部問題常由緊張壓力引起:上三黃在胃病的應用


常發作胃部問題的患者,也常有精神壓力大,進而影響消化系統的情況。因此,以調肝穴組配合治療,可更完整的改善胃部問題,如上三黃、太衝就是常用穴位。

上三黃除了能治眼病(可參考這篇文章),也對精神壓力大、精神緊張衍伸的各種問題,有良好療效。另外,太衝穴的疏肝功能也強(可參考這篇文章),配合上三黃,可處理肝氣鬱結引起的各種症狀。

這些選穴基本呼應「木旺克土」導致胃部發生問題的中醫觀點。

在上述案例,我還有其他選穴,如靈骨、大白、上白健脾溫陽補氣;百會、鎮靜穴鎮定調神,都是按照患者特殊的情況進行配置。

除了中藥治療,針灸治療在有效解決胃部問題上,也能扮演重要角色。若有需要,仍請各位朋友求治於合格中醫師,依不同病情施以符合證型的治療,才能真正解決問題。

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

針灸治療顯效案例



下肢痛症





神經疾患







感冒 & 耳鼻喉相關疾病



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

突發性耳聾配合中醫治療有效復原案例



案例


約 40 歲女性,約兩週前突然出現左耳悶脹、耳周圍緊繃的感覺,伴隨說不出的聽力異常感。一週後,她在西醫做聽力檢查,發現高頻音喪失,因家人也有一些耳方面的問題,因此在同時服用類固醇的情況下,來中醫門診就診。

患者平時怕熱,冬天下肢易冰冷,排便偶不成形。

舌診:舌淡紅、苔薄白,齒痕明顯。脈診:寸關弦,尺細,右脈較大。開藥以補陽還五湯補氣、活血通絡為主方,濟生腎氣丸補腎之陰陽為副方,並以針灸治療。

選穴:腎關、下三皇、上三黃、太溪、太衝、行間、足三重、六完、水曲、上瘤、翳風、聽宮、百會。

五天後患者回診,表示針灸兩天後回診西醫,聽力檢查結果較之前改善,也感覺左耳緊繃感較減;第四次回診時,患者停服類固醇,左耳緊感消失,但仍有悶感,且左側聽力仍覺怪怪的,與右耳不同,續以針灸及中藥治療。

接下來四週每週回診一次,針藥並治,每次左耳悶鈍感的發作頻率,都持續下降,聽力異常感也穩定持續減輕。

最後一次回診,患者告知兩耳感覺已經差不多,左耳無異常,因此告知有問題再回診即可。


六完、水曲穴在耳部疾病的應用


上述患者所遇到的問題,俗稱「耳中風」,或稱為「突發性耳聾」或「突發性感音性聽損(sudden deafness)」,標準西醫治療以類固醇為主。西醫部分網上有許多資訊,在此便不贅述。

在中醫概念裡,因「腎開竅於耳」,若患者同時有尺脈不足,那麼針灸以腎關穴加下三皇穴,以補腎之不足,就是基礎選穴(腎關、下三皇介紹可參考此篇文章)。

除此以外,因十四經脈中,以足少陽膽經最密集分佈於耳周圍,耳病常考慮用膽經穴,其中又以六完穴、水曲穴較特殊。

六完在俠谿穴後五分,水曲穴鄰近足臨泣穴,兩穴不只分佈於膽經上,且在董氏經驗中,皆與腎相關,有滋腎之效,故命之以與「水」相關的稱呼(六完: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)。

因此,針此兩穴(應用倒馬針法),等於同時對肝、腎系統施治,不難想像對耳聾、耳鳴、眩暈等耳相關疾病,具有顯著療效。

惟須注意,這兩穴刺激性較強,經驗中有肺病、哮喘、痰多的患者禁用,但以上述案例來看,寸關脈皆實而有力,惟尺脈不足,便能放心運用。

至於其他選穴,足三重、上瘤、百會皆為疏通氣血,翳風、聽宮為引經穴位,太溪、太衝為輔助調整肝腎系統穴位。


把握黃金期積極治療


在研究中,突發性耳聾發作的前兩週,是類固醇治療效果最明顯的時期,務必把握此黃金治療期盡快就醫。

若在兩週治療後症狀還未完全恢復(上述案例即是如此),則中藥、針灸的介入也是一個選項,或如上述患者一開始就以中、西醫方式共同治療。

罹患突發性耳聾難免令人恐慌,但不拖延、早期就醫診治,才是最有效提高復原機率的關鍵選擇。

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

濕疹以針灸治療隔天即脫落消退案例

案例


約四十歲男性,因兩腳底濕疹已久,而來看診。

患者手腳都有濕疹,常在夏天發作,勞累或接觸到土壤、灰塵等,也會發作。最近手上無濕疹,但腳底有,偶而會發癢,可看到明顯病灶。患者同時有容易口乾、淺眠易被吵醒情形。

舌診:舌偏紅,苔白厚。脈診:右寸關弦,尺細,左脈弦。左側較顯。

因左脈較顯,肝脈明顯且有淺眠情形,我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去大黃為主方,開科學中藥七天;至於濕疹,主以針灸治療,選穴:雙側指駟馬、足駟馬、木穴,雙側曲池穴,留針 15 分鐘。

患者一週後回診告知,兩足底濕疹針灸後,隔天即脫落,對於針灸能治療濕疹,表示相當驚訝。續以科學中藥治療。


治療皮膚疾患的重要穴位


對於皮膚疾患能以針灸治療,對許多人來說算是新知,但在中醫界其實應用已久。

上述案例用的指駟馬穴,位於食指第二指節背部的內側,總共三穴,配合位於食指第一指節腹側內側的木穴,便是治療皮膚疾病的特效穴位,其收效速度往往超乎想像。但壞處是手指神經分佈密集、感覺敏銳,對一些人來說針刺太痛,接受治療往往需要不少勇氣。

然而好消息是,大腿部位也有一組駟馬穴,稱足駟馬,針刺疼痛度低很多,且能通治一身皮膚疾患,不像指駟馬穴,主要偏重治療掌指皮膚疾病。因此,足駟馬穴也被認為是董氏奇穴裡,治皮膚病最重要的穴組。

不過指、足駟馬穴的性質偏「補」脾肺,如上述案例因左脈較顯,暗示虛證,就相當適合。若是熱證、實證為主的皮膚疾患,效果可能就比較弱,還是得隨證施治效果才會好。

董氏奇穴外,位於手肘上的曲池穴,被認為是十四經穴中治皮膚病的最重要穴位。

曲池穴為大腸經合穴(合治腑病;合主逆氣而泄),可通於肺臟,且大腸經多氣多血,故同時有調和氣血及疏風解表的作用,對於膚表氣血逆亂造成的皮膚疾患有效。

以上只是稍微舉例,照不同皮膚病證候,還有許多穴位都有其獨特的功效,對於不喜服藥或樂於針灸的朋友,這算是小小福音,若有需要,可諮詢合格中醫師,以取得安全且優良的診治。

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

長時間上肢發麻針灸後完全恢復案例



案例


約六十歲女性,一個月前開始右手背發麻,持續未改善,因此來看診。除右手背外,她的右肩偏外側也會發麻。同時有口舌乾燥情況,無其他不適。

舌診:舌質偏紅、有瘀斑,苔薄白。脈診:右脈較顯,右側寸關脈浮弦,尺弦。

開給科學中藥,以加味逍遙散為主方;配合針灸治療。取穴:水相、水仙,下三皇、腎關,上三黃,靈骨、大白。

一週後回診,患者右手及肩部麻感發作頻率減低,一天約 2-3 次,口乾仍有,口氣重。科中改以知柏地黃丸為主方,針灸以相同穴位續治療。之後針灸一週一次,每次回診右上肢發麻頻率都持續降低。

治療三週後,患者右踝內側開始發作有電到感,以相似穴位每週針灸治療一次。兩個月後,右手麻感完全消失,右踝電感頻率亦減,續追蹤並治療。


上肢發麻的中醫看法


上肢的發麻不適若涵蓋肩膀、上臂、前臂等範圍,較常見由頸部神經壓迫所引起。壓迫的原因則與椎間盤突出、頸椎退化及狹窄有關;至於肩膀發麻,也可能由肩周圍肌肉發炎所引起。

然而在中醫觀點裡,除了局部病灶的治療外,由中醫肝、腎系統的整體觀點來處理,也是蠻好用的一種方式,不但能強化局部治療,甚至在沒有局部治療(痛哪裡針哪裡)的情況下,也能得到很好的效果。

我在上述案例選用的董氏水相、水仙穴,就是從整體觀入手而取得療效的例子。


水相、水仙穴對神經問題的治療


水相穴位於足跟腱內側、平行內踝尖處,個人認為與太溪穴稍有不同,是治療頸椎引起之手麻現象的常用特效穴位,有時甚至有立竿見影之效。就穴性來說,水相為腎經穴,擅長滋陰藏精,中醫腎系統與神經相關(詳情參考此篇文章),故對神經損傷的麻感有效。

水仙穴在水相穴下兩寸,一樣位於跟腱前緣,可配合水相穴作倒馬針法,以加強對腎虛諸疾的療效。

至於太溪穴,位置在足跟腱與內踝尖連線中點,與水相穴很接近(也有醫師認為不需分別),可滋腎陰,又因是原穴及輸土穴,可治脾腎虛寒,有一定的溫陽效果;

其上兩寸的復溜穴,一樣能滋腎陰,本身又是腎經經金母穴,也有益腎陽的功能。有趣的是,復溜即為董氏光明穴,其治療眼部諸疾的功效,與它能生水潤木的作用相關。

太溪與復溜二穴,也能以倒馬針法來應用,配合水相、水仙的倒馬,應能取得更強的療效。

一般來說,麻感常與神經問題相關,而神經症狀往往不易治療,中醫針灸對此提供另一恢復及改善的機會,確實值得大家留意及應用。

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

持續惡化之乾眼症針灸後大幅改善案例



案例


約三十歲女性,本有輕微乾眼情況,不需點眼藥水,約半年前雙眼雷射手術後,乾眼加重,每天需早晚點眼藥,後來甚至要塗眼藥膏,才能緩解兩眼乾澀情形。眼睛乾澀天冷時會加重。

患者同時有睡眠障礙,入睡需兩到三小時,有身體、精神都累卻睡不著之感。

舌診:舌紅,苔少,齒痕多。脈診:寸滑,關尺沉細,右脈較顯。

第一週我以知柏地黃丸為主方,加少量黃芩、黃連治療,回診時患者睡眠明顯改善,只有一天睡不著,眼睛乾澀減至原來的七至八成,續以中藥治療,並開始配合針灸。

施針:上三黃、下三皇、腎關、火硬、火主、三叉一、三叉三、一重、二重,並配合雙眼攢竹、絲竹空為引經穴。兩週後回診,患者眼睛乾澀情況持平,未改善也未惡化,因我認為治療方向正確,便以相似之藥方及穴位繼續治療。

一個月之後第三次回診,患者告知乾眼改善非常多,與一開始來看診比,乾澀不適感只剩一至兩成,而且前陣子天氣變冷,眼睛乾澀也不會變嚴重。續以中藥及針灸治療。


什麼是乾眼症?


乾眼症是眼睛表面無法保持濕潤,造成眼睛乾澀、容易疲勞,嚴重時甚至會眼睛紅、灼熱、疼痛、畏光、視力模糊的惱人症候。

乾眼症的原因,常與隨年齡增大淚液分泌減少有關,但也可能由常配戴隱形眼鏡、眨眼次數少(因近距離注視螢幕)、自體免疫破壞淚腺、或婦女更年期淚腺退化造成分泌不均所引起。

在中醫概念裡,眼部問題最常由肝系統入手,因「肝開竅於目」;而乾眼症是眼睛缺乏淚液滋潤造成的不適,會考慮與「腎水」相關,因其為全身各部位得到滋潤的根本。對應上述案例,患者面色及手掌偏紅,關尺脈沉細,有肝腎陰虛的表現,治法便以滋肝腎陰為基礎。


眼疾可選上三黃及三叉一、三穴


董氏奇穴中,上三黃——天黃、明黃、其黃三穴,是調肝的重要穴組,尤其明黃穴的主治與眼部症狀最為相關。明黃穴位於大腿內側正中央,天黃、其黃各距其三寸,我三穴共用,以倒馬針法強化滋肝陰、明目的效果。

滋腎陰我以下三皇穴組為基礎,乃補腎通用穴,因之前提過,在此不另外介紹。(可參考我另一篇文章:中醫助孕:子宮內膜太薄,中醫怎麼看?

針對乾眼,董氏的三叉一、三叉三穴也是常用穴位。三叉一穴可透上白穴,對於眼部表層炎性疾病、敏感問題有殊效,長於止眼痛、眼癢;三叉三穴則可透中白、下白穴,能同時透熱瀉火(入針液門穴為滎穴可瀉熱)及入腎滋腎(為中、下白穴補腎作用),經驗上也常用治眼疾。

依上述取穴為基礎,再以攢竹、絲竹空作為導引,只要對證,就如上述案例,在連續治療幾次後,乾眼不適症狀往往能有顯著改善。

以上選穴及案例分享供同道參考,若有乾眼問題,針灸或中藥都是值得考慮的治療選項,可向合格中醫師諮詢,有機會大幅改善生活品質。

2025年3月13日 星期四

好久沒睡這麼好:桂枝茯苓丸治失眠顯效案例



案例


約三十歲女性,三個月前突然連續幾天失眠,之後睡眠品質惡化,近期因連續三天完全無法入睡,故來就診。患者表示一直覺得精神很好,不會想睡,全身包括頭皮都很緊繃;同時有腹脹問題,腸胃彷彿卡住沒辦法動,並有氣體從腹部往上逆。

舌診:舌尖紅,苔薄白。脈診:寸關弦,尺細,右脈較顯。

開給半夏瀉心湯 3.5g 為主方,伴導赤散等清心瀉火藥。服藥第一天,患者睡眠便改善,但停藥後,清醒無法入睡及腹部脹感復發,第二週開始以半夏瀉心湯為主方,桂枝茯苓丸為副方治療,睡眠品質進步更加明顯。

其中一週以藥方:半夏瀉心湯 3g、四逆散 1g、桂枝茯苓丸 2g、知柏地黃丸 1.4g、黃連 0.3g、梔子 0.3g、牡蠣 0.5g、龍骨 0.5g,患者回診時說:「已經很久沒有一整週都睡得那麼好過。」

以相同原則用藥,除偶而一兩天半夜短暫夜醒一次,患者睡眠皆正常,腹脹問題亦持續改善,目前持續治療並安排減或停用中藥。


睡眠障礙與陰陽循環有關


中醫看睡眠障礙,常與所謂「陽不入陰」有關,可看作身體清醒與沉睡的「開關」出問題,若能找到「卡在哪裡」,或「為什麼卡」,便有機會使睡眠回歸正常。

依上述案例,一開始我用半夏瀉心湯確實能開散身體中部氣結,給予寒涼清心火藥方亦阻止火氣使身體無法「關機」,但停藥後症狀即復發,可見清醒沉睡的循環障礙並未解決,「寒性凝滯」,寒涼藥在發揮作用的同時,也可能會阻礙循環。

後來我決定以桂枝茯苓丸代替瀉熱的藥方,便是以更寬廣的視野面對睡眠開關問題,也因此獲得更明顯的療效。


桂枝茯苓丸在睡眠障礙的應用


在我的經驗裡,右脈較顯又出現弦脈,可顯示「循環卡在人體下半」,便會考慮使用桂枝茯苓丸。桂枝茯苓丸為金匱要略方,主治婦女子宮有瘀血(可理解為循環差)導致出血不止或胎動不安等情況。

然而若以「圓運動」理論解析,此方使用便不限於婦科疾病,而是以其中的桂枝達肝木之鬱、赤芍收膽、牡丹皮疏肝又瀉熱、桃仁通脈行瘀、茯苓健脾助中土升降,便能將其作為使肝升膽降解肝鬱,又能瀉肝火且不至過度寒涼的促循環妙方。

除了上述脈象條件外,對於具有明顯氣滯血瘀的衍生症狀,或長久受睡眠障礙困擾的患者,桂枝茯苓丸是值得考慮的治療選項,僅此給同道作參考,期待有更多患者的睡眠品質能得到突破性的進展。

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

嚴重鼻過敏服中藥後顯著改善案例

實際案例


約三十歲的男生,從小就有鼻過敏症狀,這幾年變得更加嚴重,常整天鼻塞、流鼻涕如清水、打噴嚏,環境冷的時候就很嚴重,尤其最近連天氣變熱也不會改善。

患者平時就比較怕冷,且最近一個月飯後肚子就脹,吃油炸食物也會脹,喉嚨有異物感卻咳不出痰,常常覺得疲倦。

舌診:舌淡紅,苔白偏厚。右脈較顯,兩側脈皆浮弦。

我判斷為脾腎陽虛為底,水飲內停而發於肺系,且伴化火的複雜症候,開給:小青龍湯 2.5g,辛夷散 2.5g,半夏瀉心湯 2g,龍膽瀉肝湯 0.4g,附子 0.5g,桂枝 0.5g。日服兩次,服一週。

一週後回診患者表示鼻症狀持續改善,上腹脹改善也很明顯。因火象較減,我以香砂六君子湯代替半夏瀉心湯續治療。

接下來一個月,我以小青龍湯為主方,濟生腎氣丸及溫脾劑為輔。患者改善到平時只偶而擤鼻涕,幾乎不打噴嚏,環境變冷也可以不加外套,症狀也不會加重。

後來症狀改善患者便斷續服藥。最後回診時,表示天氣潮濕鼻子也不受影響,以前整天鼻塞,現在只要換到比較暖的環境,鼻塞就能自動解除。我告知患者:覺得症狀困擾生活再回診即可。


常見鼻過敏類型與小青龍湯簡介


上述案例是很典型的脾腎陽虛型鼻過敏,是台灣常見的過敏類型。

這樣的患者來看診時,通常已經拖了很久、又混雜著風寒或風熱外感(類似感冒,也因為症狀加重才來看診)。所以雖然是虛,一開始往往會加一點清熱藥,等症狀緩解,便開始針對脾腎進行調補,鼻症狀就會穩定很多。

在台灣這種以虛為底的鼻過敏,小青龍湯是很常使用的中醫方劑。

在古書中「青龍」就跟「水」有關,會與清如水狀的鼻涕聯想在一起。裡面的乾薑、細辛、五味子就是增加能量除「水飲」(可理解為不好的水塞在身體裡)的標準結構。

而它又含桂枝、芍藥,有桂枝湯調營衛(堅固身體的城牆)的影子,加麻黃可對抗外邪(像城牆上的士兵)。而半夏則負責輔助薑、辛、味解除內部水飲。

也有中醫前輩認為,小青龍湯中桂枝、乾薑、炙甘草的組合,可有效溫胸陽及脾陽(補充消化系統及呼吸系統的能量),因此一些長期吃西藥(偏寒涼)而覺得身體虛弱的患者,使用後往往能快速改善「虛弱」的各種症狀。

鼻過敏是台灣人最常見的問題之一,當然也並非都吃個小青龍湯就會好。最近天氣變化劇烈,有鼻過敏症狀而深受其苦的朋友,可考慮給專業中醫師看診,往往能讓這些不適得到持續且顯著的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