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

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

針灸治療顯效案例



下肢痛症





神經疾患







感冒 & 耳鼻喉相關疾病



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

突發性耳聾配合中醫治療有效復原案例



案例


約 40 歲女性,約兩週前突然出現左耳悶脹、耳周圍緊繃的感覺,伴隨說不出的聽力異常感。一週後,她在西醫做聽力檢查,發現高頻音喪失,因家人也有一些耳方面的問題,因此在同時服用類固醇的情況下,來中醫門診就診。

患者平時怕熱,冬天下肢易冰冷,排便偶不成形。

舌診:舌淡紅、苔薄白,齒痕明顯。脈診:寸關弦,尺細,右脈較大。開藥以補陽還五湯補氣、活血通絡為主方,濟生腎氣丸補腎之陰陽為副方,並以針灸治療。

選穴:腎關、下三皇、上三黃、太溪、太衝、行間、足三重、六完、水曲、上瘤、翳風、聽宮、百會。

五天後患者回診,表示針灸兩天後回診西醫,聽力檢查結果較之前改善,也感覺左耳緊繃感較減;第四次回診時,患者停服類固醇,左耳緊感消失,但仍有悶感,且左側聽力仍覺怪怪的,與右耳不同,續以針灸及中藥治療。

接下來四週每週回診一次,針藥並治,每次左耳悶鈍感的發作頻率,都持續下降,聽力異常感也穩定持續減輕。

最後一次回診,患者告知兩耳感覺已經差不多,左耳無異常,因此告知有問題再回診即可。


六完、水曲穴在耳部疾病的應用


上述患者所遇到的問題,俗稱「耳中風」,或稱為「突發性耳聾」或「突發性感音性聽損(sudden deafness)」,標準西醫治療以類固醇為主。西醫部分網上有許多資訊,在此便不贅述。

在中醫概念裡,因「腎開竅於耳」,若患者同時有尺脈不足,那麼針灸以腎關穴加下三皇穴,以補腎之不足,就是基礎選穴(腎關、下三皇介紹可參考此篇文章)。

除此以外,因十四經脈中,以足少陽膽經最密集分佈於耳周圍,耳病常考慮用膽經穴,其中又以六完穴、水曲穴較特殊。

六完在俠谿穴後五分,水曲穴鄰近足臨泣穴,兩穴不只分佈於膽經上,且在董氏經驗中,皆與腎相關,有滋腎之效,故命之以與「水」相關的稱呼(六完: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)。

因此,針此兩穴(應用倒馬針法),等於同時對肝、腎系統施治,不難想像對耳聾、耳鳴、眩暈等耳相關疾病,具有顯著療效。

惟須注意,這兩穴刺激性較強,經驗中有肺病、哮喘、痰多的患者禁用,但以上述案例來看,寸關脈皆實而有力,惟尺脈不足,便能放心運用。

至於其他選穴,足三重、上瘤、百會皆為疏通氣血,翳風、聽宮為引經穴位,太溪、太衝為輔助調整肝腎系統穴位。


把握黃金期積極治療


在研究中,突發性耳聾發作的前兩週,是類固醇治療效果最明顯的時期,務必把握此黃金治療期盡快就醫。

若在兩週治療後症狀還未完全恢復(上述案例即是如此),則中藥、針灸的介入也是一個選項,或如上述患者一開始就以中、西醫方式共同治療。

罹患突發性耳聾難免令人恐慌,但不拖延、早期就醫診治,才是最有效提高復原機率的關鍵選擇。

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

濕疹以針灸治療隔天即脫落消退案例

案例


約四十歲男性,因兩腳底濕疹已久,而來看診。

患者手腳都有濕疹,常在夏天發作,勞累或接觸到土壤、灰塵等,也會發作。最近手上無濕疹,但腳底有,偶而會發癢,可看到明顯病灶。患者同時有容易口乾、淺眠易被吵醒情形。

舌診:舌偏紅,苔白厚。脈診:右寸關弦,尺細,左脈弦。左側較顯。

因左脈較顯,肝脈明顯且有淺眠情形,我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去大黃為主方,開科學中藥七天;至於濕疹,主以針灸治療,選穴:雙側指駟馬、足駟馬、木穴,雙側曲池穴,留針 15 分鐘。

患者一週後回診告知,兩足底濕疹針灸後,隔天即脫落,對於針灸能治療濕疹,表示相當驚訝。續以科學中藥治療。


治療皮膚疾患的重要穴位


對於皮膚疾患能以針灸治療,對許多人來說算是新知,但在中醫界其實應用已久。

上述案例用的指駟馬穴,位於食指第二指節背部的內側,總共三穴,配合位於食指第一指節腹側內側的木穴,便是治療皮膚疾病的特效穴位,其收效速度往往超乎想像。但壞處是手指神經分佈密集、感覺敏銳,對一些人來說針刺太痛,接受治療往往需要不少勇氣。

然而好消息是,大腿部位也有一組駟馬穴,稱足駟馬,針刺疼痛度低很多,且能通治一身皮膚疾患,不像指駟馬穴,主要偏重治療掌指皮膚疾病。因此,足駟馬穴也被認為是董氏奇穴裡,治皮膚病最重要的穴組。

不過指、足駟馬穴的性質偏「補」脾肺,如上述案例因左脈較顯,暗示虛證,就相當適合。若是熱證、實證為主的皮膚疾患,效果可能就比較弱,還是得隨證施治效果才會好。

董氏奇穴外,位於手肘上的曲池穴,被認為是十四經穴中治皮膚病的最重要穴位。

曲池穴為大腸經合穴(合治腑病;合主逆氣而泄),可通於肺臟,且大腸經多氣多血,故同時有調和氣血及疏風解表的作用,對於膚表氣血逆亂造成的皮膚疾患有效。

以上只是稍微舉例,照不同皮膚病證候,還有許多穴位都有其獨特的功效,對於不喜服藥或樂於針灸的朋友,這算是小小福音,若有需要,可諮詢合格中醫師,以取得安全且優良的診治。

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

長時間上肢發麻針灸後完全恢復案例



案例


約六十歲女性,一個月前開始右手背發麻,持續未改善,因此來看診。除右手背外,她的右肩偏外側也會發麻。同時有口舌乾燥情況,無其他不適。

舌診:舌質偏紅、有瘀斑,苔薄白。脈診:右脈較顯,右側寸關脈浮弦,尺弦。

開給科學中藥,以加味逍遙散為主方;配合針灸治療。取穴:水相、水仙,下三皇、腎關,上三黃,靈骨、大白。

一週後回診,患者右手及肩部麻感發作頻率減低,一天約 2-3 次,口乾仍有,口氣重。科中改以知柏地黃丸為主方,針灸以相同穴位續治療。之後針灸一週一次,每次回診右上肢發麻頻率都持續降低。

治療三週後,患者右踝內側開始發作有電到感,以相似穴位每週針灸治療一次。兩個月後,右手麻感完全消失,右踝電感頻率亦減,續追蹤並治療。


上肢發麻的中醫看法


上肢的發麻不適若涵蓋肩膀、上臂、前臂等範圍,較常見由頸部神經壓迫所引起。壓迫的原因則與椎間盤突出、頸椎退化及狹窄有關;至於肩膀發麻,也可能由肩周圍肌肉發炎所引起。

然而在中醫觀點裡,除了局部病灶的治療外,由中醫肝、腎系統的整體觀點來處理,也是蠻好用的一種方式,不但能強化局部治療,甚至在沒有局部治療(痛哪裡針哪裡)的情況下,也能得到很好的效果。

我在上述案例選用的董氏水相、水仙穴,就是從整體觀入手而取得療效的例子。


水相、水仙穴對神經問題的治療


水相穴位於足跟腱內側、平行內踝尖處,個人認為與太溪穴稍有不同,是治療頸椎引起之手麻現象的常用特效穴位,有時甚至有立竿見影之效。就穴性來說,水相為腎經穴,擅長滋陰藏精,中醫腎系統與神經相關(詳情參考此篇文章),故對神經損傷的麻感有效。

水仙穴在水相穴下兩寸,一樣位於跟腱前緣,可配合水相穴作倒馬針法,以加強對腎虛諸疾的療效。

至於太溪穴,位置在足跟腱與內踝尖連線中點,與水相穴很接近(也有醫師認為不需分別),可滋腎陰,又因是原穴及輸土穴,可治脾腎虛寒,有一定的溫陽效果;

其上兩寸的復溜穴,一樣能滋腎陰,本身又是腎經經金母穴,也有益腎陽的功能。有趣的是,復溜即為董氏光明穴,其治療眼部諸疾的功效,與它能生水潤木的作用相關。

太溪與復溜二穴,也能以倒馬針法來應用,配合水相、水仙的倒馬,應能取得更強的療效。

一般來說,麻感常與神經問題相關,而神經症狀往往不易治療,中醫針灸對此提供另一恢復及改善的機會,確實值得大家留意及應用。

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

持續惡化之乾眼症針灸後大幅改善案例



案例


約三十歲女性,本有輕微乾眼情況,不需點眼藥水,約半年前雙眼雷射手術後,乾眼加重,每天需早晚點眼藥,後來甚至要塗眼藥膏,才能緩解兩眼乾澀情形。眼睛乾澀天冷時會加重。

患者同時有睡眠障礙,入睡需兩到三小時,有身體、精神都累卻睡不著之感。

舌診:舌紅,苔少,齒痕多。脈診:寸滑,關尺沉細,右脈較顯。

第一週我以知柏地黃丸為主方,加少量黃芩、黃連治療,回診時患者睡眠明顯改善,只有一天睡不著,眼睛乾澀減至原來的七至八成,續以中藥治療,並開始配合針灸。

施針:上三黃、下三皇、腎關、火硬、火主、三叉一、三叉三、一重、二重,並配合雙眼攢竹、絲竹空為引經穴。兩週後回診,患者眼睛乾澀情況持平,未改善也未惡化,因我認為治療方向正確,便以相似之藥方及穴位繼續治療。

一個月之後第三次回診,患者告知乾眼改善非常多,與一開始來看診比,乾澀不適感只剩一至兩成,而且前陣子天氣變冷,眼睛乾澀也不會變嚴重。續以中藥及針灸治療。


什麼是乾眼症?


乾眼症是眼睛表面無法保持濕潤,造成眼睛乾澀、容易疲勞,嚴重時甚至會眼睛紅、灼熱、疼痛、畏光、視力模糊的惱人症候。

乾眼症的原因,常與隨年齡增大淚液分泌減少有關,但也可能由常配戴隱形眼鏡、眨眼次數少(因近距離注視螢幕)、自體免疫破壞淚腺、或婦女更年期淚腺退化造成分泌不均所引起。

在中醫概念裡,眼部問題最常由肝系統入手,因「肝開竅於目」;而乾眼症是眼睛缺乏淚液滋潤造成的不適,會考慮與「腎水」相關,因其為全身各部位得到滋潤的根本。對應上述案例,患者面色及手掌偏紅,關尺脈沉細,有肝腎陰虛的表現,治法便以滋肝腎陰為基礎。


眼疾可選上三黃及三叉一、三穴


董氏奇穴中,上三黃——天黃、明黃、其黃三穴,是調肝的重要穴組,尤其明黃穴的主治與眼部症狀最為相關。明黃穴位於大腿內側正中央,天黃、其黃各距其三寸,我三穴共用,以倒馬針法強化滋肝陰、明目的效果。

滋腎陰我以下三皇穴組為基礎,乃補腎通用穴,因之前提過,在此不另外介紹。(可參考我另一篇文章:中醫助孕:子宮內膜太薄,中醫怎麼看?

針對乾眼,董氏的三叉一、三叉三穴也是常用穴位。三叉一穴可透上白穴,對於眼部表層炎性疾病、敏感問題有殊效,長於止眼痛、眼癢;三叉三穴則可透中白、下白穴,能同時透熱瀉火(入針液門穴為滎穴可瀉熱)及入腎滋腎(為中、下白穴補腎作用),經驗上也常用治眼疾。

依上述取穴為基礎,再以攢竹、絲竹空作為導引,只要對證,就如上述案例,在連續治療幾次後,乾眼不適症狀往往能有顯著改善。

以上選穴及案例分享供同道參考,若有乾眼問題,針灸或中藥都是值得考慮的治療選項,可向合格中醫師諮詢,有機會大幅改善生活品質。

2025年3月13日 星期四

好久沒睡這麼好:桂枝茯苓丸治失眠顯效案例



案例


約三十歲女性,三個月前突然連續幾天失眠,之後睡眠品質惡化,近期因連續三天完全無法入睡,故來就診。患者表示一直覺得精神很好,不會想睡,全身包括頭皮都很緊繃;同時有腹脹問題,腸胃彷彿卡住沒辦法動,並有氣體從腹部往上逆。

舌診:舌尖紅,苔薄白。脈診:寸關弦,尺細,右脈較顯。

開給半夏瀉心湯 3.5g 為主方,伴導赤散等清心瀉火藥。服藥第一天,患者睡眠便改善,但停藥後,清醒無法入睡及腹部脹感復發,第二週開始以半夏瀉心湯為主方,桂枝茯苓丸為副方治療,睡眠品質進步更加明顯。

其中一週以藥方:半夏瀉心湯 3g、四逆散 1g、桂枝茯苓丸 2g、知柏地黃丸 1.4g、黃連 0.3g、梔子 0.3g、牡蠣 0.5g、龍骨 0.5g,患者回診時說:「已經很久沒有一整週都睡得那麼好過。」

以相同原則用藥,除偶而一兩天半夜短暫夜醒一次,患者睡眠皆正常,腹脹問題亦持續改善,目前持續治療並安排減或停用中藥。


睡眠障礙與陰陽循環有關


中醫看睡眠障礙,常與所謂「陽不入陰」有關,可看作身體清醒與沉睡的「開關」出問題,若能找到「卡在哪裡」,或「為什麼卡」,便有機會使睡眠回歸正常。

依上述案例,一開始我用半夏瀉心湯確實能開散身體中部氣結,給予寒涼清心火藥方亦阻止火氣使身體無法「關機」,但停藥後症狀即復發,可見清醒沉睡的循環障礙並未解決,「寒性凝滯」,寒涼藥在發揮作用的同時,也可能會阻礙循環。

後來我決定以桂枝茯苓丸代替瀉熱的藥方,便是以更寬廣的視野面對睡眠開關問題,也因此獲得更明顯的療效。


桂枝茯苓丸在睡眠障礙的應用


在我的經驗裡,右脈較顯又出現弦脈,可顯示「循環卡在人體下半」,便會考慮使用桂枝茯苓丸。桂枝茯苓丸為金匱要略方,主治婦女子宮有瘀血(可理解為循環差)導致出血不止或胎動不安等情況。

然而若以「圓運動」理論解析,此方使用便不限於婦科疾病,而是以其中的桂枝達肝木之鬱、赤芍收膽、牡丹皮疏肝又瀉熱、桃仁通脈行瘀、茯苓健脾助中土升降,便能將其作為使肝升膽降解肝鬱,又能瀉肝火且不至過度寒涼的促循環妙方。

除了上述脈象條件外,對於具有明顯氣滯血瘀的衍生症狀,或長久受睡眠障礙困擾的患者,桂枝茯苓丸是值得考慮的治療選項,僅此給同道作參考,期待有更多患者的睡眠品質能得到突破性的進展。

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

嚴重鼻過敏服中藥後顯著改善案例

實際案例


約三十歲的男生,從小就有鼻過敏症狀,這幾年變得更加嚴重,常整天鼻塞、流鼻涕如清水、打噴嚏,環境冷的時候就很嚴重,尤其最近連天氣變熱也不會改善。

患者平時就比較怕冷,且最近一個月飯後肚子就脹,吃油炸食物也會脹,喉嚨有異物感卻咳不出痰,常常覺得疲倦。

舌診:舌淡紅,苔白偏厚。右脈較顯,兩側脈皆浮弦。

我判斷為脾腎陽虛為底,水飲內停而發於肺系,且伴化火的複雜症候,開給:小青龍湯 2.5g,辛夷散 2.5g,半夏瀉心湯 2g,龍膽瀉肝湯 0.4g,附子 0.5g,桂枝 0.5g。日服兩次,服一週。

一週後回診患者表示鼻症狀持續改善,上腹脹改善也很明顯。因火象較減,我以香砂六君子湯代替半夏瀉心湯續治療。

接下來一個月,我以小青龍湯為主方,濟生腎氣丸及溫脾劑為輔。患者改善到平時只偶而擤鼻涕,幾乎不打噴嚏,環境變冷也可以不加外套,症狀也不會加重。

後來症狀改善患者便斷續服藥。最後回診時,表示天氣潮濕鼻子也不受影響,以前整天鼻塞,現在只要換到比較暖的環境,鼻塞就能自動解除。我告知患者:覺得症狀困擾生活再回診即可。


常見鼻過敏類型與小青龍湯簡介


上述案例是很典型的脾腎陽虛型鼻過敏,是台灣常見的過敏類型。

這樣的患者來看診時,通常已經拖了很久、又混雜著風寒或風熱外感(類似感冒,也因為症狀加重才來看診)。所以雖然是虛,一開始往往會加一點清熱藥,等症狀緩解,便開始針對脾腎進行調補,鼻症狀就會穩定很多。

在台灣這種以虛為底的鼻過敏,小青龍湯是很常使用的中醫方劑。

在古書中「青龍」就跟「水」有關,會與清如水狀的鼻涕聯想在一起。裡面的乾薑、細辛、五味子就是增加能量除「水飲」(可理解為不好的水塞在身體裡)的標準結構。

而它又含桂枝、芍藥,有桂枝湯調營衛(堅固身體的城牆)的影子,加麻黃可對抗外邪(像城牆上的士兵)。而半夏則負責輔助薑、辛、味解除內部水飲。

也有中醫前輩認為,小青龍湯中桂枝、乾薑、炙甘草的組合,可有效溫胸陽及脾陽(補充消化系統及呼吸系統的能量),因此一些長期吃西藥(偏寒涼)而覺得身體虛弱的患者,使用後往往能快速改善「虛弱」的各種症狀。

鼻過敏是台灣人最常見的問題之一,當然也並非都吃個小青龍湯就會好。最近天氣變化劇烈,有鼻過敏症狀而深受其苦的朋友,可考慮給專業中醫師看診,往往能讓這些不適得到持續且顯著的改善。

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

針灸治坐骨神經痛,後未再發案例



案例


約七十歲女性,一週前坐按摩椅後,突發右下背疼痛,痛感延伸到右腿的外側與前側,睡覺時疼痛嚴重,看診當下便覺得疼痛難耐。患者另有口乾、口破、牙齦腫的情況。

診其舌:舌體淡紅,苔薄白,周圍有齒痕。診脈:皆為弦,右關沉弦,左關浮弦。

為其開藥,以知柏地黃丸為主方,並用大黃蟅蟲丸、延胡索、地龍。並針灸:腎俞、氣海俞、大腸俞、關元俞、秩邊、環跳、委中、太溪。

三日後患者回診,告知疼痛頻率減少,我依原穴位繼續針灸治療。約三週後,患者回診治療其他問題,告知右下背及腿部疼痛已完全消失。至今已一個多月,患者右側腰部及下肢疼痛未再發。(患者回饋如圖所示,感謝患者樂意分享經驗)


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常用穴位


坐骨神經痛是一種常見症狀,嚴格來說不算一個病名,成因可以粗略分為骨頭壓迫或肌肉壓迫造成。

腎俞、氣海俞、大腸俞、關元俞、秩邊、環跳、委中是我治坐骨神經痛的常用穴組。這幾個穴位除了環跳之外,都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上,每個穴都有強健腰、腿、膝的作用,歷代醫家常以腰部眾俞穴,搭配委中穴(為膀胱經合穴)治療坐骨神經痛,常有顯效。

就穴性而論,腎俞有補腎陰的特性,氣海俞能補氣血,大腸俞則能理氣化滯,關元俞可疏風散寒,這四個腰部俞穴,可共奏安內攘外的功能。至於秩邊及委中作用皆為疏經活絡,是治坐骨神經痛的經驗效穴。

環跳穴雖在膽經上,與以上諸穴不同,但其正值膀胱經與膽經的交會之處,被頻繁用於治腰腿疼痛、無力甚至癱瘓問題,唯一的缺點在於取穴不便,各醫家常以其他穴位代替。


勿輕信保證,中醫治療是選擇之一


坐骨神經痛的引發原因頗多,我也遇過終究需要透過西醫開刀改善,並且在開刀後有明顯進步的患者。

然而在中醫針灸與用藥的領域,亦累積了大量治療坐骨神經痛的經驗。我個人在進修過程中,不時會覺得坐骨神經痛的中醫治療方式未免太五花八門,然而重點依然在於有效解決患者痛苦。值得慶幸的是,確實有許多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的案例,上述案例則是未再復發,效果持久。

個人建議不要輕信任何中醫「包醫」的保證,而花下大筆金錢,而是把針灸與中藥等中醫治療,當作手術前的一種選擇。在治療過程中,也要和中醫師討論治療計畫、留意進展,並審慎評估當下的治療選擇是否妥當,有時確實能收到意外良好的效果。

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

嚴重疼痛之足底筋膜炎,針灸治療後大幅改善案例



案例


約五十歲女性,之前就有足底筋膜炎病史,近一個月兩側足底筋膜炎快速惡化,以左側最嚴重,時不時有針扎感及撕裂痛,遂來就診。

患者除兩側足底外,左小腿內側、左膝內側也常有痠痛感;同時腰部兩側常感到酸痛,坐著就會腰痠,騎機車遇路不平而震動時,腰痛更加明顯。患者平時怕熱,易口渴,吃半碗薑母鴨就要狂喝水,且常有下腹部脹氣困擾。

觀其舌:舌質淡紅,苔博白,稍有齒痕。兩側脈寸部弦,關尺脈沉弦。左脈較浮。

為其施針,主要選穴位:腎俞、氣海俞、大腸俞、關元俞、秩邊、環跳、委中、承山、太溪、正筋、湧泉,皆用補法。開藥以知柏地黃丸為主,隨證加減。

治療初期,患者足底尚會疼痛,但每次皆有進步。治療一個月左右,總共六次針灸,患者兩側足底刺痛及撕裂痛都消失,最多只有輕微的脹痛感,幾乎不發作;腰酸痛也明顯改善,已不會疼痛,只有酸感。續追蹤其症狀並治療。


什麼是足底筋膜炎?


足底筋膜炎是常見的足部疾患。典型特徵是睡醒下床、久坐後踩地時,腳跟底部有明顯疼痛,活動後暫時減輕,但再活動久一點,疼痛會再次發作。這種痛在用手按腳「跟骨」底部內側,以及腳「背伸」(dorsiflexion)時也會出現。

足底筋膜是在腳底的一片扇形結締組織,從跟骨連到五個腳趾,有撐起足弓、支撐身體重量、行走時吸收來自地面反作用力......等功能。造成足底筋膜炎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兩種:

  1. 過度及不當使用:包括了久走、久站、長時間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走、穿不適合的鞋子、過度使用一側的腳去施力。另外,體重過重、背負重物,也都會加重足底筋膜負擔,增加足底筋膜炎發作的機會。
  2. 足部結構問題:以退化最常見。足部有許多肌腱、肌肉與足底筋膜共同支撐身體、吸收震動,當這些組織隨年齡退化,足底筋膜的負擔就會增加;另外,扁平足患者內縱足弓塌陷,會造成本來由足弓分配至前後足骨的體重,轉移到足底筋膜上,以致足底筋膜負擔加重,引發症狀。
那足底筋膜炎是怎麼產生的?

近年學者逐漸發現,足底筋膜結構漸進的崩解才是主因,與發炎反應不直接相關。足底筋膜的崩塌,由許多反覆的微小撕裂傷造成。因此,也有學者認為足底筋膜炎應稱為「足底筋膜退化」(plantar fasciosis)比較正確。

一般西醫的治療方式,包括物理治療、輔具、止痛藥物服用或注射、體外震波促進微血管進入傷處促進組織癒合、手術切開部分筋膜以減低其承受壓力等。中醫方面則以針灸及中藥治療為主,通常能達到不錯的療效。


足底筋膜炎的針灸治療


在中醫十二正經系統內,唯一位於足底的穴位是湧泉穴。湧泉穴屬腎經,因此搭配同屬腎經的照海、太谿、復溜等穴,一般能取得初步療效。

在解剖概念裡,足底筋膜發揮功能時,與其他部位的「肌筋膜」互相影響,其中又以小腿後側的腓腸三角肌,一路向上到大腿的膕旁肌、臀部的薦粗隆韌帶、背部的豎脊肌,甚至頭頸部的顱頂筋膜最為相關。

這是為何足底筋膜炎的患者,很常伴隨腰背痠痛甚至頸部僵硬的問題。在此路徑上進行針灸治療——如針刺崑崙、飛揚、承山、懸鍾等穴位(所屬經絡與上述路徑相關),不只能增加足底筋膜炎的療效,也能一併改善肩頸腰痠痛的問題。


足底筋膜炎的中醫方藥治療


中藥方面,可以用「痹症」來思考足底筋膜炎的治療。痹症是由正氣不足的內在因素,加上感受風、寒、濕、熱的外在因素而成。

在方藥使用上,除了痛處遊走不定者以防風湯加減;痛有定處伴沈重者以薏苡仁湯加減;疼痛劇烈得熱減輕者以烏頭湯加減治療外,亦可按患者情況,加上獨活寄生湯補氣血、六味地黃丸補陰、或右歸丸補陽,以改善正氣不足的內在問題。

另外,若加上活血化瘀藥,或有強大通絡效果的蟲類動物藥,如地龍、全蠍、蜈蚣、僵蠶等,往往能取得更好的療效。然而上列方藥務必由中醫師診斷後方能服用,以免產生嚴重副作用。

由以上概略可見,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方式相當多樣,由專業醫師診斷後,便能採取最適當的治療,甚至多種療法並行,以取得最佳療效。

2024年12月3日 星期二

突然發冷及全身無力,服中藥速效改善案例



案例

患者為約三十歲男性,當天騎機車騎到一半,突然覺得很冷並昏昏欲睡,本要到醫院探望朋友,但疲倦感持續加重,到一個地步,需先在醫院公共座椅上睡一下,之後情況稍微好轉,便來看診。

患者到診時除喉嚨乾外,沒有其他上呼吸道症狀。但全身無力感嚴重,腳特別冰冷,有胸悶、吸不到氣的感覺。

診其脈:兩側皆浮且重取無力。診其舌:舌質淡紅,苔白偏厚,稍有齒痕。

開給:真武湯 4.5g,補中益氣湯 4.5g,玄參 0.5g,桔梗 0.5g。一日三次服一週。

因患者是我友人,服藥隔天即傳來訊息(如圖)表示:看診後十二小時內,服用三包粉藥,全身嚴重的無力感即消失,恢復如初,並因中藥如此迅捷的效果感到驚奇。


中醫「感冒」有分型,用對藥療效迅速


如上述案例般突發無力倦怠、非睡不可的情況,只要有經歷過的朋友,都知道這情況相當嚇人。這時只要排除一些嚴重問題,在中醫領域,往往就與所謂的「外感」有關。

「外感」可以理解為一種感冒或受寒,現代人聽到感冒,立刻聯想到的是上呼吸道症狀,但在中醫領域,感冒泛指所謂「外邪」入侵人體,人體抵抗能力不足,隨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。

上述患者出現全身發冷,強烈疲倦想睡,甚至得立刻找地方躺下,基本符合外感分型中,外寒影響到「少陰」一類的情況。

用真武湯的原因,是其身冷故以附子溫軀體陽氣,苔厚齒痕顯示濕邪重故用苓、朮,脈浮疑其陰盛有陽反被拒於外之勢,一方面又仍有外邪,故以白芍引陽入陰並以生薑祛邪。補中益氣湯則因有吸不到氣的胸悶症狀,追加助益中上焦之氣故用之。

總的來說,只要能對應到外感類型,並依不同人的情況稍加調整,中藥改善症狀的速度其實也是很快的。

本人為此患者看診時正值十月初,已過中秋;現今台灣的季節也已入冬。因天氣快速轉冷,這種「少陰」「外感」的情況,很常在體質本就偏虛偏寒的朋友們身上出現。

若有類似症狀,切記不要慌張,中醫的用藥或針灸,往往能發揮良好效果。最後仍叮囑,用藥針灸為醫療行為,有需要時找合格中醫師看診才是上策。


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

逐漸嚴重之落枕疼痛,針灸當下即緩解九成案例



案例


患者為約 20 歲男性,大概三天前開始左側頸部疼痛,到就診當天為止,疼痛逐漸加重,左轉頸部便疼痛難忍,低頭時頸部也會疼痛,遂來求醫。

診其舌:舌尖紅,苔白偏厚滿佈。診其脈:右脈浮弦而榮,左寸關浮弦、尺弦,右脈較浮。

判斷其為肝陰虛火旺及肝氣鬱結相關之筋骨疼痛,以針灸治療。

先針右側足三重穴,患者表示疼痛稍微改善,再針右側膝關、三陰交、太衝、血海、腎關、陽陵泉、太溪穴,並針左側同右側諸穴。

施針並操作約五分鐘後,患者即表示本來亦有痛感的左肩已不再疼痛,左頸部下方疼痛減至原本的 50%。

最後,針患者右手的重仙、重子穴,左肩痛隨即減少到約本來的十分之一。囑其持續轉動頸部及左肩,以動氣療法增進療效。


治頸部疼痛的重要穴位


頸部疼痛最常見的就是落枕,通常與急性的頸部肌肉拉傷有關,在西醫又稱為「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」。

但無論名稱是什麼,這種疼痛影響的往往不只有頸部肌肉,也會牽扯到肩膀及背部肌群,以致疼痛感加重、範圍擴大,最終嚴重影響生活品質。

針對此種情形,針灸是相當有效的治療方式。

我一開始使用的足三重穴,為少陽膽經與厥陰肝經陰陽相接的樞紐,對三陽脈氣下降至軀幹的樞紐——肩部有良好的調控作用,此穴組本身也有較強的破氣行血功效,對於肩頸的氣滯血瘀疼痛相當有效。

而手掌大魚際上的重子、重仙穴,則是治頸部、肩臂、上背、膏肓疼痛的重要經驗有效穴。重子穴善治肩背偏表的肺系區疼痛,重仙穴則善治較裡層的背部、肩胛骨內側的肌肉痙攣疼痛。

兩穴同用,在我的治療經驗中,幾乎可說是針到病除,肩頸痛往往在傾刻間大幅緩解。唯一的缺點是此二穴針感極強,患者必須暫時忍痛,才能收穫其良效。

在我近日的治療經驗裡,也發現難以緩解或會逐漸加重的肩頸疼痛,常與睡眠障礙、心理壓力造成的全身肌肉緊繃密切相關。

這是由於情緒、睡眠問題,會對中醫「肝系統」產生負面影響,而「肝主筋」,意思是肝系統的功能障礙,會影響全身的筋——也就是肌肉、肌腱、筋膜系統,因此在治療時,我也常加入肝、膽經穴位進行調節,如上述案例的膝關、太衝、陽陵泉,就是在針對根本問題進行治療。

頸部疼痛若能自行緩解當然最好。但若拖延日久未癒,也可能影響睡眠品質、造成精神更加緊繃,疼痛也會因此更加嚴重。

為避免發展成惡性循環,須多留意自己的症狀是否緩解,若無則應及早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