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 WFU

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

超過三個月嗅覺喪失,中醫治療明顯改善案例




案例


約三十歲男性,三個半月之前感冒後,嗅覺即喪失,除了菸味以外的味道幾乎都聞不到,而且不見改善,因此來門診求治。患者沒有其他呼吸道症狀,且除了稍微怕熱及胃食道逆流史外,無其他不適。

舌診:舌淡紅,苔白厚滿佈,有朱點。
脈診:寸關浮弦,尺細,數。右脈較顯。

判斷其為上盛下虛,痰濕困脾而竅閉,開給:烏梅丸 4 g、辛夷清肺湯 2.5 g、桂枝茯苓丸 1.5 g、石菖蒲 0.6 g、遠志 0.5 g。一天兩次,服一週。

隔週回診,患者反應開始聞到一些新的味道,且聞到菸味的頻率增加。

我持續三週以烏梅丸為主方治療,後以濟生腎氣丸為主方,患者聞到的味道種類、味道強烈程度、聞到味道的頻率皆持續增加,過程中偶而會持續聞到不存在的廢氣味(環境無此味道),但繼續治療幾週後便改善。

治療四個月後,患者自覺嗅覺已恢復到正常時的六成;治療半年後,嗅覺恢復至八成。

在停止治療約半年後,患者再次因感冒而發作嗅覺喪失,以中藥治療一個月後,即恢復至 6-7 成,再半個月,嗅覺恢復至 8-9 成。


長期嗅覺喪失,中醫治療仍有機會改善


上述患者雖未指明是新冠感染,但試劑顯示陰性仍有偏誤的可能,長時間的嗅覺喪失若未伴有明顯鼻塞或鼻竇炎症狀,則病毒損傷神經的可能性高,因此作為新冠後遺症治療。

在西醫的統計研究中,新冠後遺症的嗅覺喪失若持續超過三個月,則自然恢復的機率明顯下降,因為嗅覺神經受病毒損害較為嚴重,也由此歸納出嗅覺喪失的恢復黃金期為三個月左右。

然而超過黃金期不代表一定無法恢復。在我的治療經驗中,中醫的介入往往能啟動或加速嗅覺恢復。

就上述案例來看,因患者苔白厚又有胃食道逆流病史,且有尺脈細的腎氣虛情況,故使用寒熱藥併用、可溫腎、健脾、瀉熱的烏梅丸(詳細可見「長期胃部問題連帶頭痛顯著改善案例」);又考慮因脾虛造成痰濁淤積,上行蒙蔽清竅以至嗅覺不靈,因此用石菖蒲及遠志化痰開竅。

至於桂枝茯苓丸,是針對患者右側脈較顯所顯示的「下降趨勢」所給予的用藥(可參考「好久沒睡這麼好:桂枝茯苓丸治失眠顯效案例」);辛夷清肺湯則是應對上盛下虛的診斷,用來清降肺火、宣肺氣以通鼻竅。

果然在服用上述中藥之後,患者停滯約三個月都不見起色的嗅覺問題,就開始有小幅度的改善,聞到的味道種類逐漸增加;雖然治療時間較久,但最後仍可復原到九成左右,患者也因結果可接受而停止服藥。

在我的治療經驗中,嗅覺喪失的恢復過程往往會出現暫時性的嗅覺錯亂,例如不斷聞到某種特殊味道,或在某些場合聞到不存在的味道.....等等,但只要符合下述條件,就代表情況正在好轉:

  1. 一天當中聞到味道的時間增加;
  2. 聞到味道的種類增加;
  3. 聞到味道的強烈程度增加;

如此持續進行中醫治療,錯亂的嗅覺基本都會自行恢復正常,只是每個人按自身狀況恢復所需的時間不同。

另外,在接受一段時間的中醫治療後,因身體情況更接近中醫所說的「平衡」狀態,如上述患者,就算後來再次發作嗅覺喪失,往往恢復速度也比之前更快。我想這也是中醫治療的主要優勢之一。

最後特別提醒,在新冠感染後,就算呼吸道症狀消失,例如不再喉嚨痛、咳嗽、流鼻涕,通常仍不宜立即使用辛散、溫熱的中藥,目前已有不少錯用中藥以致病情加重的例子,若有需要務必請合格醫師診治,不可隨意試藥。

2025年9月27日 星期六

嚴重頭痛的哺乳媽媽,服中藥後顯著改善案例




案例


約四十歲女性,從高中開始就有偏頭痛問題,往往每週發作 1-2 次,月經前及月經期間頭痛更加頻繁。

患者於半年前生產後,頭痛頻率更增加,有時頭痛發作起來,就持續 2-3 天,常在傍晚發作,半夜睡到一半也可能痛醒。患者同時有淺眠問題;並有胃部嘈雜、胃酸逆流的情況,一週就有一、兩次。如今也正在哺乳中。

觀其舌:舌淡紅,苔薄白,齒痕明顯。脈診:右脈弦,左脈寸關弦,尺沉弦弱。右脈較顯。

判斷為肝鬱脾虛,併有肝氣上逆、脾氣不升及腎陰虛。開給科學中藥:抑肝散 2.2 g、左歸丸 2 g、黨參 2 g、白朮 1.1 g、黃耆 0.5 g、黃連 0.2 g、半夏 0.2 g、升麻 0.3 g。早晚各一包,服用七天。

一週後回診,患者表示睡得較為深沉,平日精神較佳,但後來感冒伴隨頭痛,服西藥後感冒症狀已經改善,我以類似方繼續治療。

約一個月後,患者表示頭痛頻率減少到一個月發作 1-2 次,且程度明顯減緩。我在藥物中逐漸增加黨參、黃耆的用量。兩個月後,患者頭痛頻率與程度繼續降低,偶而有頭快痛起來的感覺,繼續用科學中藥治療。


氣虛、氣陷會引起頭痛


頭痛種類很多。在我的臨床經驗中,最常見的是所謂氣虛頭痛,尤其是「氣陷」頭痛最為常見。

在中醫觀點裡,人體頭部需要的能量供應,往往從五臟中的「脾」而來,所以有「脾升胃降」之說。脾的功能良好,便能使清陽之氣往上供應頭部發揮各種功能。

因此,特別在下午、傍晚容易出現頭痛,或者勞累時容易出現頭痛的患者,往往就是在經過早上或白天上課、工作的消耗之後,氣變得不足,也就無法順利上升,反而下陷,頭痛也就發作起來。

這種頭痛還有另一個特色,就是往往西藥止痛藥會越吃越重,甚至多吃止痛藥也不見改善,因為止痛藥並沒有補氣的作用,無法解決根本問題。

這時若用中醫升舉脾陽的藥物或方劑,往往就能效改善頭痛。我個人最常用的是補中益氣湯,而補中益氣湯內升舉陽氣的「靈魂藥物」,是人參、黃耆、升麻、柴胡,其中又以人參、黃耆最為重要。(詳情解釋可參考我的文章:車禍後長期頭暈,服中藥後明顯改善案例

在上述案例,因抑肝散中已有柴胡,故只需加上黨參、黃耆、升麻,就能組成升舉陽氣的核心藥組。


哪些中藥會退奶?哺乳中的中藥調整


至於為何不用人參?或直接使用補中益氣湯?

原來患者當時仍在哺乳中,因此先避開普遍認知會退奶的人參,而以黨參代替。

黨參雖不如人參補氣力道強勁,但功效與人參相似,既不會助火,又能補血(人參無補血功效),很適合上述有肝氣逆,又有下降趨勢——虛火導致睡眠問題的患者。

順帶一提,人參是否會退乳其實有爭議。若要退乳,薄荷、麥芽、山楂的效果應該更直接,只要長時間或大量使用,就能有效退乳,也是大多哺乳中的媽媽們需避開的中藥。

另外,活血藥如茜草、牛膝也有退乳功效(山楂也有活血功能),因《醫宗金鑑》曾有「乳者,血之餘」一說,活血藥的耗血、行散功能。可間接消退乳汁源頭,也就能減少分泌。但這也不是絕對,若在中醫師指導之下,哺乳媽媽們按個人狀況適當使用活血藥,其實並無大礙。

最後,上述案例因同時有肝氣逆及脾氣不升問題,故無法大量使用補氣提氣藥,又同時在哺乳,足見每個人情況不同,不能以固定藥方硬套。頭痛原因也相當眾多,若有需要,務必在合格醫師指導下使用中藥,才最安全。

2025年9月17日 星期三

睡眠呼吸中止症,服中藥顯著改善案例




案例


約四十多歲的男性,因長時間睡醒時仍感疲倦、覺得沒有休息到,而來看診,有睡眠呼吸中止症,並常感肩頸僵硬,天氣熱時就覺得口乾。

舌診:舌淡紅,苔白偏厚,且有齒痕。脈診:寸弦,關尺沉弦。

依舌象判斷脾濕,關脈沉顯示脾氣偏虛,脈弦暗示肝乘脾、亦指示肝鬱,鬱久則化熱,故口乾。開給:知柏地黃丸 4.5 g、豬苓湯 1.5 g、清暑益氣湯 3 g、桑枝 1.5 g、石膏 1 g。並配合針灸治療。

依上述類似方藥搭配針灸治療三週後,患者倦怠感消失,接下來續以清暑益氣湯為主方治療,其他方藥隨證加減,針灸偶而為之。

總計約服藥一個半月時,患者的太太發現,睡覺時先生不再有呼吸中止的情形,覺得相當驚奇,同時患者的肩頸僵硬、痠痛也消失,但打鼾仍有,續以中藥治療。


打鼾與睡眠呼吸中止症


打鼾與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被聯想再一起,但打鼾並非疾病,一般人在感冒、疲倦時,都可能產生暫時性的打鼾;而年齡增加、體重增加、睡姿不良、喝酒或吸菸,也都會增加打鼾的機率。

然而,一旦發展到「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」(英文簡寫 OSA),就可能引發血氧下降、白天嗜睡以致容易發生意外,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增加,因此被稱為一種病症。

打鼾是由呼吸道塌陷或阻塞引起,而睡眠呼吸中止症則不一定,若由呼吸道塌陷、阻塞引起,則稱為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(OSA);若是腦部呼吸中樞對呼吸的控制訊號減弱或中斷,造成睡眠呼吸中止,則稱為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(CSA),較少見;也可能上述兩者並行。

OSA 是最常見的呼吸中止症型態,有分等級,通常中度以上就會建議積極治療,因為衍伸出各種慢性疾病的機率會明顯提升。而關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西醫治療方法,網路資料豐富,這裡就不贅述。


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中醫治療


中醫對打鼾以致睡眠呼吸中止症,有其獨到的治療方法。我在整理後,認為可粗略分成「軟堅散結」及「補氣除痰濕」兩大方向最常見。

在我學生時期,看學校老師們用中藥治療打鼾,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師用大劑量「散腫潰堅湯」處理,在一些患者身上確實有效。而這也成為我開始看診時的主要治療策略,概念是以藥方或針灸,減低呼吸道軟組織的腫脹、增生、阻塞,使氣道暢通,進而改善症狀。

有趣的是,我曾有機會幫一位長期打鼾的朋友針灸(但無睡眠呼吸中止症),當時照書中指示,選用董氏奇穴的足三重穴。現在想想,那也是化瘀消腫的代表穴位,作用方向與散腫潰堅湯一致。可惜當時運用不熟,未作整體考量,只把三重穴當特效穴用,後來效果不佳,還以為是穴位沒用。

治療打鼾的另一方向,便是像上述案例的補氣化痰濕。

這個治療概念,基本上是身體的氣血不足、往下陷落時,就可能造成呼吸道軟組織下垂,進而造成阻塞,與人很累的時候就容易打鼾是一樣的道理;而補氣、提氣,就能恢復身體「上提」的力量。

上述案例使用的清暑益氣湯,裡面的黃耆、人參、升麻、葛根互相配合,可達到較強的「升提」效果,這部分與補中益氣湯一致(詳情可見車禍後長期頭暈,服中藥後明顯改善案例)。

但清暑益氣湯除了提氣的功能,其中加入的蒼朮、青皮、神麯,對脾胃的行氣、助運化有更強的效果;而麥冬、黃柏、澤瀉,都具清熱功效;因此對應到上述患者的脾濕、有火,清暑益氣湯就是更好的選擇。

這是為何在持續治療一個半月後,患者的睡眠呼吸中止症便有明顯改善。事實上在許多醫師的經驗裡,燥濕化痰、滋陰降火,也是改善打鼾常用的治療策略。

至於患者未解決的打鼾問題,就可能還是得配合減重、調整作息等多管齊下,才有機會收效。

打鼾以致睡眠呼吸中止症,都不是容易處理的問題,以上的經驗與治療觀點供大家參考,若有需要務必尋求合格醫師診治,勿自行抓藥用藥,恐有誤用、惡化之虞。

2025年9月10日 星期三

長期過敏性鼻炎,中藥治療速效改善案例




案例一


約六十歲女性,因睡眠問題來看診,同時提到自己長年有鼻過敏問題,早上起床就會一直流鼻水,每次發作就要用掉二十幾張衛生紙,日復一日,但也差不多習慣了。

患者同時覺得最近掉頭髮數量增加、雙膝發酸、手指背側皮膚癢;至於睡眠則是每天晚上會醒個 2-3 次。

舌診:舌偏紅,苔薄白。脈診:寸關浮弦,尺弦偏細。右側脈較顯。

我認為是肝腎陰虛火旺導致的失眠與鼻過敏,開給科學中藥:知柏地黃丸 3 g、桑菊飲 3.5 g、龍膽瀉肝湯 0.5 g、白芷 1 g、荊芥 1 g、纈草 2.2 g、黃連 0.2 g。一天兩次服一週。

患者第二週回診,告知鼻過敏症狀改善甚多,較有感的過敏發作,減少到一週只有 1-2 天,就算發作起來,也不會嚴重到要用到二十幾張衛生紙那麼誇張;同時落髮量減少,夜醒次數減少,可持續睡 4-5 小時。

我以原方稍作加減,如此治療約一個月後,患者鼻過敏幾乎不發作,偶而擤 3-4 張衛生紙就能正常開始一天生活,皮膚癢也消失。現在已開始計劃停藥。


案例二


約四十歲男性,一開始因脂漏性皮膚炎來看診,治療兩週便開始改善,于是提到從小鼻子過敏,至今仍不時就嚴重發作,發作起來整天鼻水不止,未發作時也容易鼻塞,常常要噴西藥鼻噴劑,症狀反反覆覆,甚感困擾。

一開始我判斷他是陰虛有熱伴肺系痰濕,以知柏地黃丸 2.5 g、蒼耳散 2-4 g 治療,患者鼻過敏發作頻率減少,已不會在天氣變化時就大發作,但症狀也未完全消失,可說是間隔拉長的反覆發作。

後來因為證型相符,我開始用以下這套方組,開給:知柏地黃丸 3.5 g、桑菊飲 2.5 g、龍膽瀉肝湯 0.4 g、白芷 1 g、荊芥 0.5 g,並配以其他中藥。從那時至今,患者鼻症狀幾乎消失,原本躺下就出現的鼻塞也沒了,現在已進入減藥並計劃停藥的階段。


過敏性鼻炎的中醫治療


過敏性鼻炎是台灣極常見的呼吸道疾病,不只本地居民就有約 25% 的人受過敏性鼻炎困擾,有些在海外僑居的華人,也常在搬來台灣或短暫造訪台灣時,發作過敏性鼻炎症狀,以致向西醫或中醫求治。

當我還是中醫系學生時,所在的長庚醫院,常使用頗負盛名的一組藥方:小青龍湯、辛夷散、香砂六君子湯,簡稱「小辛香」,來治鼻過敏,也在許多患者身上得到良好效果。

於是在我個人的治療上,某一階段便傾向用小青龍湯、桂枝類方、「小辛香」為主的治療方向,但也發現在一些患者身上效果不好。

後來在閱讀一些中醫著作時,發現已過世的名老中醫馬光亞老師,就曾表示在台灣行醫,桂枝類方往往效果不佳,經驗中,反倒是「養陰平肝」的方向效果顯著,常常可使長久的過敏迅速緩解,甚至不再發作。

原來,馬老師採用名醫唐榮川及張聿(ㄩˋ)青醫師的看法,認為打噴嚏是肝逆,睡眠時鼻塞、發喘是中醫肝腎系統問題,發展出一組養陰平肝的套方:知柏地黃丸 2 g、龍膽瀉肝湯 2 g、桑菊飲 4 g、荊芥 0.6 g、白芷 0.6 g,以上為一天的分量,但仍需照患者情況進行辨證再作加減、調整,死背硬套效果也不會好。

(單位說明:馬老師原書單位寫「公分」,按考據,應是公克的俗稱寫法,或「公克粉」的簡寫,本意應為「公克」。)

我在上述兩個案例,便以這組套方為骨幹進行加減,因適合患者證型,效果就相當顯著。

依我個人看法,桑菊飲是所謂風熱侵犯呼吸道的常用方,方中桑葉、菊花平上逆的肝氣效果好,杏仁、桔梗一升一降又能降因壅堵而上逆的肺氣,可有效改善肺肝氣逆造成的鼻水、噴嚏。

知柏地黃丸補肝腎陰又清虛熱,對長期熬夜的現代都市人,能有效改善深層陰虛造成的氣逆,以及虛火火性炎上的問題;龍膽瀉肝湯能降肝火,並除下焦濕熱,一方面輔助桑菊飲瀉肝止逆,一方面避免知柏地黃丸滋膩生濕,以致引起其他副作用。

最後,白芷可燥濕且通鼻竅,荊芥散風邪的效果強,並能清頭目、利咽喉,對於過敏的鼻塞、眼癢鼻癢有直接作用。

總的來說,這套方組是蠻值得思考背後道理並且適當運用的,只要證型符合,便能期待顯著的效果,在此介紹給大家。但若自己或親朋好友受鼻過敏困擾,記得請合格中醫師診治,這套方組並非萬用方,應避免濫用及誤用。

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

眼周肉芽,服中藥有效改善案例

案例


約十歲的妹妹,一開始因為過敏性咳嗽來看診,持續服三個月左右的科學中藥,咳嗽改善到不需要用西藥控制。此時,患者家人也提到妹妹的眼睛周圍長了一些小肉芽,不癢不痛,詢問是否可以用中藥治療?

當時妹妹的舌診:舌淡紅,苔薄白,中後較厚。脈右側較顯,兩側脈皆弦細。

我認為患者身體有肝腎陰虛火旺的情況,舌診反映出痰濕,眼周肉芽可能由中醫「痰凝」造成,因此除了呼吸道過敏的藥方外,我也一併開給「消瘰丸」:玄參 1 g、牡蠣 1 g、貝母 1 g,服用三週。

三週後回診,發現妹妹眼睛周圍肉芽明顯縮小,仍以同樣劑量的消瘰丸,續服一個月。

四週後回診,眼周圍的肉芽只剩右眼上眼皮一顆,其他皆消失。後續再服約兩個月的消瘰丸,眼周圍就不再看到肉芽了。


眼睛周圍的肉芽可能是什麼?


眼睛周圍的小肉芽其實並不少見,有可能是扁平疣、皮膚息肉、粟粒腫、汗管瘤、黑色丘疹、皮脂腺增生、黃斑瘤.....等。

扁平疣是濾過性病毒感染皮膚造成,建議配合西醫積極治療,常見的西醫處理方式,有冷凍治療、雷射,或擦 A 酸.....等。中醫也可藉由調節免疫力,來降低扁平疣擴散、復發的機率。

皮膚息肉是增生的纖維組織,屬於良性小腫瘤,遺傳、賀爾蒙變化或頻繁的摩擦都可能造成;粟粒腫也可由摩擦引發,但與皮脂腺的脂肪、角質代謝不良有關,可藉擠出內容物或雷射消除;黑色丘疹也與角質過度增生有關。

若是汗腺出問題,則可造成汗管瘤或汗囊瘤,兩種情況都與汗腺組織增生有關,皆可用雷射治療。

上述案例因為有呼吸道過敏問題,長期有揉眼睛的習慣,小肉芽也可能是由摩擦皮膚促成。

但有趣的是,患者服用消瘰丸後,仍不時會揉眼睛,但肉芽顆粒卻持續減少,可見中藥確實對消除肉芽有所幫助。


消除特定腫塊:消瘰丸


針對不正常的組織增生,從外在肉眼可見的腫塊,到隱藏於體內的腫塊,若符合肝腎陰虛有熱、灼津為痰的「證」,使用「消瘰丸」就有機會有效消除腫塊。

消瘰丸由簡單的三味藥組成:玄參、牡蠣殼(以下簡稱牡蠣)、貝母。

玄參和貝母都有清熱降火的功效,也都能消腫。只是玄參是解(熱)「毒」消腫,貝母則是化「痰」消腫。

中醫「痰」的觀念分廣義與狹義。狹義的痰就是一般認知的痰——由肺部咳出的黏稠分泌物;但廣義的痰是指人體水液代謝失常,停留、積聚在人體「各部位」的「病理產物」,常呈黏稠、混濁的樣貌,稠濁到一個地步,就會成為腫塊。

這是為何在處理上述患者的肉芽時,也會往「痰」、「消痰」的方向思考。

貝母對以上兩種痰,都能發揮消除作用;牡蠣則較為特別,本身並無法消痰,但卻可以「軟堅」,也就是消減腹部內的腫塊,或體表的組織增生。

如此玄參、貝母、牡蠣三者合用,便可以清熱消「痰」除腫塊,如上述案例的肉芽,在服用好一陣子之後便順利消除。

然而若非痰火凝聚或氣滯痰結造成的腫塊,消瘰丸就不太合適使用,因全方偏涼,脾胃虛寒者也可能在服用後發生腹痛、腹瀉。若有相關問題,記得請合格中醫師診治,勿隨意自行服藥。

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

嗅覺喪失針藥併用,當天即明顯改善案例



案例


約五十歲女性,約兩週前感冒後嗅覺喪失,只能聞到一點很香的香水,其他味道包括臭味都聞不到,故來就診。

患者同時有輕微鼻塞;目前仍會咳嗽,一天多次,傍晚到睡前咳嗽特別嚴重,且上腹部容易脹氣,而冬天會容易口乾。

舌診:舌尖紅,苔薄白。脈診:右脈較顯,兩側寸脈浮細,關尺脈沉細。

判斷為身體狀態為脾腎陽虛伴有寒飲停肺,開給:射干麻黃湯 3 g、濟生腎氣丸 4.5 g、理中湯 2.6 g、黃芩 0.3 g、生地黃 0.3 g、魚腥草 0.5 g。

同時配合針灸治療,選穴:下三皇、腎關、一重、太溪、足駟馬、四花上、太衝、間使、上瘤、迎香。

一週後患者回診表示,針灸當天就感到嗅覺開始恢復,之後嗅覺每天都有進步,上次看診後第四天嗅覺幾乎完全正常,只有起床後一小時嗅覺較差。

咳嗽也在服藥後第五天幾乎消失,腹脹也消失;另外還有意外收穫,就是本來早起踩地腳就會痛,針灸後也一併消失了。

我以濟生腎氣丸為主方續治療,總計患者治療一個月後,嗅覺恢復正常,咳嗽也停止。


嗅覺喪失及早治療,可加速恢復過程


一般來說,嗅覺的減退或喪失,若是因為感冒、流感或新冠病毒等上呼吸道感染引起,多數人在幾週到兩、三個月內,會自然的漸漸恢復。

這段時間內若使用針灸、中藥治療,往往能加快恢復速度,也能減輕不少心理負擔——畢竟嗅覺失靈影響生活,往往會讓人懷疑這種情況到底能不能復原?

像上述患者就是症狀出現持續兩週,幾乎沒有進步,但在針藥併用後,於一週內嗅覺便大幅改善,可見中醫在嗅覺問題的治療上確實有幫助。

而對於嗅覺喪失超過半年的患者,有研究報告顯示,雖然總體來說恢復機率下降,仍有相當比例的患者,於一年或更久後情況逐漸好轉。我個人在治療經驗上,也有嗅覺喪失超過半年,在服中藥幾個月後,恢復到幾乎正常的案例。

在中醫觀點裡,嗅覺喪失超過半年未恢復,常與患者身體長期的「虛」與「瘀」有關,在呼吸道感染後,情況惡化,以致造成嗅覺喪失,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服藥、針灸,才能漸漸收效,可說相當考驗醫師與患者的耐心。


中醫常用補腎藥的比較


經驗中,由於中醫腎系統與神經的相關性(從完全聞不到,到嗅覺完全恢復!詳細介紹),個人多傾向由腎陰、腎陽不足這個角度進行思考,也有許多患者在以補腎藥為主方的治療下,獲得很好的改善。

上述案例中使用的濟生腎氣丸,即是補腎之陰陽的經典藥方(詳細內容可參考手腳冰冷、眼睛乾又便祕?這症狀其實是⋯讓中醫幫助你改善!)。

中醫常使用的補腎藥,概略分為補腎陰、補腎陽兩類方,經典補腎陰方為六味地黃丸,補腎陽方為八味地黃丸;

若想要增強滋補的力道,右歸飲與左歸飲,可視為分別由八味地黃丸及六味地黃丸,去掉或減少具有「瀉」之趨勢的藥材發展而成;兩者若再加上「血肉有情之品」——即特定動物藥,便成為右歸丸與左歸丸。(可參考下圖)




只要嗅覺異常患者有符合腎陰或腎陽虛的脈象,依不同情況選用以上補腎陰、腎陽方,在治療中往往就能收到不錯的效果,供大家參考。至於用針的治療概念也是同理,針藥併用療效更強,適用不怕針且欲積極治療的患者。

嗅覺問題相當影響生活,建議患者朋友們及早接受治療,合格中醫師的診治,也是值得考量的出路之一,預祝各位早日康復、回歸正常生活。

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

服兩輪西藥未癒之咳嗽,服中藥後速效改善案例




案例


約三十歲男性,兩週前感冒,從當時一直咳嗽到現在,已看過兩次西醫但咳嗽未改善,西醫判斷為氣管敏感,因此來到中醫求診。

目前咳嗽多為乾咳,偶而會咳出白色的痰,夜間雖然不會咳醒,但躺下時咳嗽會加劇,吹到冷風也會促發咳嗽。

患者有鼻子過敏病史,上腹部會脹氣,大便偏軟,較一般人怕冷,但不嚴重。

舌診:舌質淡紅而水滑,舌苔白厚膩。脈診:右脈較顯,兩側寸脈弦,關尺脈沉弦。

判斷主證為外感併痰氣互結較重,開給科中粉藥:射干麻黃湯 4.5 g、五苓散 3 g、牡蠣 2.2 g、青黛 0.3 g、半夏 0.3 g、懷牛膝 0.3 g。以上為一天藥量,一日兩次服一週。

一週後回診,表示咳嗽頻率明顯降低,已無躺下後咳嗽加劇的問題,只有吃到甜食、及環境較冷時喉嚨有不適感,偶而咳少量白痰。舌診仍水滑,脈變為左側較明顯,改開補中益氣湯、半夏瀉心湯、神秘湯等一週,後便未再回診。


治痰飲咳嗽療效強:射干麻黃湯


在我的治療經驗中,感冒後長久無法痊癒的咳嗽,往往都和中醫特定臟腑的「虛」有關;而「水飲」或「痰濕」則是另一大類原因,一樣能造成咳嗽久久不癒。

「射干麻黃湯」就是治療這種「痰飲咳嗽」的名方,只要對證,效果常常令人驚艷。

射干麻黃湯可視為由小青龍湯發展而來。適用小青龍湯的情況為「風寒」較重,因此用到桂枝,呼吸道分泌物也比較稀,就用到乾薑;

當痰變得比較濃稠、難以清除,感冒已來到後期、風寒減輕,便把小青龍湯的桂枝換成能清痰熱的射干,乾薑換成溫熱較弱又能發散的生薑,具收斂性的白芍換成能化痰的紫菀、款冬花,易助濕的甘草換成大棗,就形成了射干麻黃湯。

射干麻黃湯原記載於「金匱要略」的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:咳而上氣,喉中水雞聲,射干麻黃湯主之。

水雞聲指痰鳴聲,也可理解為哮鳴聲,是痰飲阻塞於肺部的現象之一。

因此,現代中醫常將射干麻黃湯用在出現大量濃稠痰液的呼吸道疾病,甚至某些情況的新冠肺炎也適用,大陸發展出的新冠通用藥「清肺排毒湯」就包含了射干麻黃湯的結構;然而就算沒有大量痰液,若舌脈診反映出有「痰飲」,又有哮鳴聲的表現,往往也適用此方。

射干麻黃湯整體偏溫,適合身體偏寒的患者,如上述案例較常人怕冷,就很適用;若患者同時具熱象,可搭配寒涼藥制衡,或直接改用清肺熱為主的藥方。

各位朋友若有相關困擾,務必尋求專業中醫師診治,勿擅自服藥。

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

低頻耳鳴服水煎中藥速效改善案例




案例


約三十歲女性,一個月前突發右側低頻耳鳴,安靜時才聽得到,早上起床後的半小時會特別大聲,同時伴隨耳朵悶住的感覺,像搭飛機鼻子悶住時一樣,晚上睡前也很明顯。

患者同時有鼻過敏連續打噴嚏、腹部脹氣、容易腹瀉、經來腹痛的情況,我以科學中藥:知柏地黃丸、辛夷清肺湯、桂枝茯苓丸等方合併治療。

接下來約兩個月,患者持續接受科學中藥治療,她的鼻過敏、痛經等症狀都有改善,唯獨耳鳴症狀不變,於是我決定使用水煎藥,當時患者舌紅偏暗,苔薄白;脈皆寸關浮細,尺細且數。

開給:桂枝、茯苓、赤芍、桃仁、牡丹皮、香附、丹參、延胡索、澤瀉、牡蠣、荊芥、玫瑰各 3 錢、半夏 2 錢、厚朴 4 錢、熟地黃 4 錢、龍骨 1.5 錢。服一週。

一週後回診,患者表示耳鳴顯著改善,之後以類似配方的水藥再治療一週,便恢復只服科學中藥,從此耳鳴皆持續改善,停止看診時已基本恢復正常,就算在早上或較累時發作,程度也相當輕微。


水煎中藥濃度高、效果快


上述患者在治療期間,因認為有下焦血瘀,伴肝鬱及腎陰虛,持續開給科學中藥粉的桂枝茯苓丸及地黃丸類藥,與後來使用的水藥,組成並無太大不同。(補腎疏肝治療耳鳴、腦鳴的概念可參考「腦鳴純以科學中藥施治顯著改善案例」。)

然而,為何同樣的配方,服了兩個月左右的科中粉藥似乎效果不彰,在改成水煎藥治療後,效果就立刻顯現?我認為,前兩個月的粉藥治療並非完全無效,仍持續在改善身體狀態,然而水煎中藥濃度更高,因此能縮短治療時間,更快收效。

原來,一般科學中藥的濃縮比例為 1:5 或 1:6,意思是 5-6 公克的生藥材,可製作成 1 公克的濃縮顆粒劑,濃度已比生藥材高;

但相較之下,傳統水煎藥為一次性提煎,揮發成分保留較多,藥物成分也較完整,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率一般較高,特別是芳香類、揮發油類、糖苷類成分。

根據多項研究與藥典標準,平均而言,一劑水煎藥的總有效成分濃度,相當於 3-5 倍的科學中藥劑量,一些特殊藥材甚至可高達 6 倍。


科學中藥也有優勢


那麼,這樣誰還想吃藥粉呢?其實科中藥粉也是有很多好處的:

  1. 攜帶容易:藥粉便於攜帶、服用,適合現代人到處移動的生活方式。
  2. 取得快速:水藥由診所煎煮裝袋,一般需等候 1-2 天才能拿到,科中可當天拿到。
  3. 氣味接受度高:氣味比水藥淡很多,更多人願意接受。
  4. 安全性高:由大藥廠生產,檢測嚴格,相對更安全。
  5. 一般可享健保:臺灣健保以科學中藥作標準開方,除了能享用健保制度,也便於記錄。

針對科中藥粉濃度較低的情況,專業的中醫師仍能依其專業選擇配方,來達到所需的效果。

何時該用水藥?何時可用科中藥粉?這相當仰賴中醫師的判斷與選擇,而患者朋友們若有疑問,也務必主動與醫師討論,除了可減少疑慮,往往也能促成最適切的治療。

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

車禍後長期頭暈,服中藥後明顯改善案例



案例


約五十歲女性,一年多以前,因車禍造成頭部挫傷,當時西醫檢查雖無腦部問題,但從那時開始,患者便整天感到暈眩,只有生活不緊湊時頭暈才會減輕,以致必須請假一年,在家休養。如今開始上班,症狀卻仍存在,故來中醫門診求助。

除頭暈外,患者也常有心悸感,偶而會胸悶,較怕熱。目前服西藥眩暈藥一顆,一天兩次。

舌診:舌紅偏暗,苔白厚滿佈,有齒痕,潤。
脈診:右側較顯,右寸浮弦,關尺沉弦,左脈皆沉細,脈數。

我判斷為氣陰兩虛伴清陽下陷,開科學中藥:補中益氣湯 4.5 g、炙甘草湯 2 g、左歸丸 1.6 g、黃柏 0.2 g、澤瀉 0.3 g,以上為每日量,服一週。

一週後回診,患者表示已停服西藥眩暈藥(服西藥會腹瀉,本週也隨之停止),頭暈頻率差不多,但程度明顯減輕,心悸從一週 3-4 次降到 1 次。

我以類似處方治療,服藥一個月後,頭暈明顯改善,無論是頻率或程度都顯著降低;服藥兩個月後,基本要跑步頭暈才較明顯,已不影響工作。

治療過程中皆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方,惟進入夏天天氣變熱,整合患者舌脈,改以清暑益氣湯代替。


嚴重受傷後易頭暈無力


車禍或嚴重挫傷後發生頭暈、無力,其實相當常見(有時甚至是手術後也會)。在中醫領域裡,常會以「氣虛」合併「血瘀」的角度切入治療。

原來在受傷、甚至手術後,人體大量的氣血會轉而支援受傷的組織,促進它們恢復,本來需要氣血支援的身體其他部位,得到的供應相對變少,就會產生「氣虛/氣不足」的各種症狀。而「氣不足」會比「血不足」更快引起不適,若氣虛進而造成「氣陷」,就容易產生頭暈、頭痛。

在我的經驗裡,左側脈若明顯下沉(沉脈),就常是中醫「氣虛下陷」或「清陽不升」的問題。此時使用益氣湯類的方,往往能達到顯著的治療效果。如上述案例,使用的主方便是補中益氣湯。


升陽舉陷代表方—補中益氣湯


補中益氣湯是金末元初,開創升陽舉陷法的醫家李東垣所創名方,也是後代醫家發展舉元煎、升陷湯等名方的基礎。其甘溫除熱的特色之前介紹過(見味覺異常服藥三天即恢復案例),在此不再贅述。

補中益氣湯的結構是四君子湯去茯苓(從中焦往下走,不利升舉)加黃耆,再配以避免氣血壅滯的陳皮、當歸,以及走陽明經的升麻(升之力不如降,但可助柴胡升)與能升脾氣的柴胡。

有趣的是,近代有研究顯示人參配黃耆有明顯升舉效果,但持續時間短,約六個小時,而柴胡配升麻則無明顯效果,但將四者相配,升舉效果則可持續兩到三天。可見古人的臨床經驗實在不容小覷。

「清陽不升」最常見的症狀即為頭暈、重、全身乏力,若脈象符合便可考慮此配伍方式;但有這些症狀不代表就是清陽不升,也可能是不適合這類配伍的狀況,若有需要務請合格中醫師診斷,方能用藥。

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

多月腸躁症,以科學中藥治療速效改善案例



案例


約五十歲男性,三個月前突然有下腹緊悶不適感,本來兩天才解便一次,突然變成一天上三次,大便呈現小片小片狀,偶伴隨小腹疼痛,平時會一直想解便,甚感困擾。

雖做大腸鏡檢查,但結果一切正常,西醫認為是腸躁症,但服西藥止瀉劑後症狀仍未改善,便來中醫門診找我求助。

近日,患者排便每日一次,常常不成形,且只要吃一點東西,小腹就明顯感到不適,雖想排便,卻排不出東西,非常影響生活。

患者常熬夜,常感口乾舌燥,較怕熱,近一年特別容易出汗。

舌診:舌淡紅,苔白厚。脈診:右反關脈弦實,左寸弦,關尺沉細。

我判斷為陰虛夾濕熱,開給:知柏地黃丸 4 g、葛根芩連湯 2 g、陳皮 0.5 g、白芍 0.5 g、牡丹皮 1 g、蒼朮 0.6 g、黃柏 1 g、防風 0.5 g、川芎 0.5 g、升麻 0.3 g,服一週。

一週後回診,表示下腹不適發作變少,範圍亦減,但仍常想排便,但已不會像之前那麼急促。我去掉「痛瀉要方」結構,加入豬苓湯 1.1 g,並因關尺脈沉細,將知柏地黃丸改為左歸丸,開藥一週。

再回診時,表示下腹不舒服明顯改善、頻率大幅降低,大便也較成形、不會有殘便感,唯獨吃辣症狀會復發。

我以左歸丸、葛根芩連湯為主配方,再開一週。再回診時,患者腹部不適減少到兩、三天才出現一次,排便也回到一、兩天解一次,續服藥一週,告知沒有不舒服就不用回診。

一個多月後患者因其他問題回診,詢問下,腹部問題已完全消失,恢復正常。


真陰不足導致的腸躁症


上述案例是腎陰虧虛又伴隨濕熱實火的腹瀉證型。在西醫基本被歸納為腸躁症,而以中醫觀點,則有更細膩的剖析。

因患者右脈弦實,問診有熱象又舌苔白厚,顯然有濕熱實證;且患者三個月前症狀開始時,身旁家人們患腸炎,自己症狀雖不明顯,卻也有外感可能,再考慮他提及自己容易出汗,採用「葛根芩連湯」,來治實證濕熱夾外邪,便相當合適。

值得留意的是,患者左側的關尺脈沉細,是明顯的陰虛之象,而腹瀉在中醫理論中,常被認為與「脾陽虛」、「腎陽虛」、「脾胃氣虛」有關,但其實也可以由「腎陰虧虛、累及脾胃」所造成。

尤其現代人又常熬夜,如上述案例,熬夜已是生活習慣的一部分,就更應考慮「肝腎陰虛」為「腸躁症」背後的促發因素。

這也是為何原本開清熱滋陰的「知柏地黃丸」,患者症狀便改善,改成「峻補腎陰」的「左歸丸」後,症狀改善的幅度則大幅增加。


擅於陽中求陰的左歸丸


左歸丸的組成,是六味地黃丸去掉「三瀉」(茯苓、牡丹皮、澤瀉),再加入填精補髓之品,如鹿角膠、龜板膠,以及補腎精、澀腎精的菟絲子,與滋陰養血的枸杞。

內含幾種偏溫的補陽藥,但概念是為了「陽中求陰」,處理「真陰不足」的情況力道更強。

對於知柏地黃丸處理不來的肝腎陰虛證,左歸丸能發揮更明顯的效果。

然而中藥也是藥物,若有相關困擾,務必在合格中醫師的監督指導下使用,才最安全有效。

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

腦鳴純以科學中藥施治顯著改善案例




案例


約六十歲男性,因三個月前突發腦鳴,做西醫聽力及腦波檢查皆正常,但仍感困擾,故來我中醫門診就診。

患者曾於其他診所服用中藥水藥兩週,但效果不顯。患者自覺腦鳴處位於頭後上方,聲音如蟬叫聲;在密閉空間如浴室或車內,腦鳴聲就會引起壓迫感;入睡時則需聽音樂,否則便受腦鳴影響難以入睡。

患者同時有身體較怕冷,血壓偏高等問題。

舌診:舌淡紅偏暗,苔薄白,齒痕明顯。脈診:右脈較顯,兩側弦稍數。

開給:濟生腎氣丸 1.5 g、五苓散 3 g、抑肝散 4.5 g、龍骨 1 g、牡蠣 1 g、益智仁 0.4 g。

一週後回診,患者表示本來在頭後遠方的腦鳴移轉到較近處,入睡時則已不需聽音樂就能睡著。方中加入石菖蒲、遠志各約 0.3 g,續治療。

一週後再回診時,患者表示腦鳴聲整體程度減弱,本來持續的腦鳴聲,變成有時會暫歇。我將濟生腎氣丸增至 5.5 g,抑肝散維持 4.5 g 續治療。再回診時反應改善不明顯,密閉空間中腦鳴聲仍發。

考慮患者右脈較顯,天氣變熱、怕冷問題減少,改方為:抑肝散 6 g、桂枝茯苓丸 1.6 g、知柏地黃丸 4 g 為主配方。

服藥一週後,患者表示腦鳴音量顯著變小,在密閉空間腦鳴造成的壓迫感也明顯減少。

續以此主配方(每次仍稍有調整)治療約一個月,目前患者告知,腦鳴已改善至少三分之一(從初診至今約一個半月),續依當前情況辨證治療。


補腎、平肝、瀉肝有效改善腦鳴


腦鳴雖與耳鳴不同,但感受上都以聲音呈現,在中醫理論中可視為與「腎」相關(詳情可見:長期腦鳴針灸當下即大幅改善案例),故以地黃丸類方治療。惟治療初期怕冷,故用濟生腎氣丸;後期怕冷減緩、脈屬下降趨勢,故用知柏地黃丸。

抑肝散為中醫平抑肝氣代表方,可理解為逍遙散去掉平肝功能較弱的芍藥,換為更強效的鉤藤;再去掉發散、上走的生薑、薄荷,代以活血行氣的川芎。

我的治療經驗中,抑肝散長於處理神經過度敏感,或精神相關病症,符合患者以「壓迫感」來形容腦鳴的特徵;逍遙散則長於改善情緒抑鬱,及其衍伸的各種問題。兩方效用不同。

按上述患者的情況,透過「補腎平肝」,就能達到一定效果(抑肝散相關知識,以及補腎平肝法的說明,可參考:腦鳴兩個月,服藥一週即顯著改善案例)。

後續治療停滯期的突破,我則認為是靠桂枝茯苓丸的作用達成。桂枝茯苓丸可以達肝鬱、瀉肝熱、通下焦瘀血。患者只要脈有下降趨勢(右脈較顯),我就會考慮使用(桂枝茯苓丸詳細作用,可參考:好久沒睡這麼好:桂枝茯苓丸治失眠顯效案例)。

果然加入桂枝茯苓丸後,患者腦鳴便持續且穩定改善。

上述患者從治療開始,便純粹服用科學中藥粉藥。我個人認為,只要治療方向正確,病情就會持續改善,藥粉濃度雖不如水藥,但若耐心服用,依然得以收效。

腦鳴原因很多,若為神經過度敏感為主引起,針對中醫肝系統施治,常能期待良好效果。然而若有相關困擾,仍請尋求合格中醫師診治,以避免自行用藥誤治的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