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: 3月 2025

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

突發性耳聾配合中醫治療有效復原案例



案例


約 40 歲女性,約兩週前突然出現左耳悶脹、耳周圍緊繃的感覺,伴隨說不出的聽力異常感。一週後,她在西醫做聽力檢查,發現高頻音喪失,因家人也有一些耳方面的問題,因此在同時服用類固醇的情況下,來中醫門診就診。

患者平時怕熱,冬天下肢易冰冷,排便偶不成形。

舌診:舌淡紅、苔薄白,齒痕明顯。脈診:寸關弦,尺細,右脈較大。開藥以補陽還五湯補氣、活血通絡為主方,濟生腎氣丸補腎之陰陽為副方,並以針灸治療。

選穴:腎關、下三皇、上三黃、太溪、太衝、行間、足三重、六完、水曲、上瘤、翳風、聽宮、百會。

五天後患者回診,表示針灸兩天後回診西醫,聽力檢查結果較之前改善,也感覺左耳緊繃感較減;第四次回診時,患者停服類固醇,左耳緊感消失,但仍有悶感,且左側聽力仍覺怪怪的,與右耳不同,續以針灸及中藥治療。

接下來四週每週回診一次,針藥並治,每次左耳悶鈍感的發作頻率,都持續下降,聽力異常感也穩定持續減輕。

最後一次回診,患者告知兩耳感覺已經差不多,左耳無異常,因此告知有問題再回診即可。


六完、水曲穴在耳部疾病的應用


上述患者所遇到的問題,俗稱「耳中風」,或稱為「突發性耳聾」或「突發性感音性聽損(sudden deafness)」,標準西醫治療以類固醇為主。西醫部分網上有許多資訊,在此便不贅述。

在中醫概念裡,因「腎開竅於耳」,若患者同時有尺脈不足,那麼針灸以腎關穴加下三皇穴,以補腎之不足,就是基礎選穴(腎關、下三皇介紹可參考此篇文章)。

除此以外,因十四經脈中,以足少陽膽經最密集分佈於耳周圍,耳病常考慮用膽經穴,其中又以六完穴、水曲穴較特殊。

六完在俠谿穴後五分,水曲穴鄰近足臨泣穴,兩穴不只分佈於膽經上,且在董氏經驗中,皆與腎相關,有滋腎之效,故命之以與「水」相關的稱呼(六完: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)。

因此,針此兩穴(應用倒馬針法),等於同時對肝、腎系統施治,不難想像對耳聾、耳鳴、眩暈等耳相關疾病,具有顯著療效。

惟須注意,這兩穴刺激性較強,經驗中有肺病、哮喘、痰多的患者禁用,但以上述案例來看,寸關脈皆實而有力,惟尺脈不足,便能放心運用。

至於其他選穴,足三重、上瘤、百會皆為疏通氣血,翳風、聽宮為引經穴位,太溪、太衝為輔助調整肝腎系統穴位。


把握黃金期積極治療


在研究中,突發性耳聾發作的前兩週,是類固醇治療效果最明顯的時期,務必把握此黃金治療期盡快就醫。

若在兩週治療後症狀還未完全恢復(上述案例即是如此),則中藥、針灸的介入也是一個選項,或如上述患者一開始就以中、西醫方式共同治療。

罹患突發性耳聾難免令人恐慌,但不拖延、早期就醫診治,才是最有效提高復原機率的關鍵選擇。

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

濕疹以針灸治療隔天即脫落消退案例

案例


約四十歲男性,因兩腳底濕疹已久,而來看診。

患者手腳都有濕疹,常在夏天發作,勞累或接觸到土壤、灰塵等,也會發作。最近手上無濕疹,但腳底有,偶而會發癢,可看到明顯病灶。患者同時有容易口乾、淺眠易被吵醒情形。

舌診:舌偏紅,苔白厚。脈診:右寸關弦,尺細,左脈弦。左側較顯。

因左脈較顯,肝脈明顯且有淺眠情形,我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去大黃為主方,開科學中藥七天;至於濕疹,主以針灸治療,選穴:雙側指駟馬、足駟馬、木穴,雙側曲池穴,留針 15 分鐘。

患者一週後回診告知,兩足底濕疹針灸後,隔天即脫落,對於針灸能治療濕疹,表示相當驚訝。續以科學中藥治療。


治療皮膚疾患的重要穴位


對於皮膚疾患能以針灸治療,對許多人來說算是新知,但在中醫界其實應用已久。

上述案例用的指駟馬穴,位於食指第二指節背部的內側,總共三穴,配合位於食指第一指節腹側內側的木穴,便是治療皮膚疾病的特效穴位,其收效速度往往超乎想像。但壞處是手指神經分佈密集、感覺敏銳,對一些人來說針刺太痛,接受治療往往需要不少勇氣。

然而好消息是,大腿部位也有一組駟馬穴,稱足駟馬,針刺疼痛度低很多,且能通治一身皮膚疾患,不像指駟馬穴,主要偏重治療掌指皮膚疾病。因此,足駟馬穴也被認為是董氏奇穴裡,治皮膚病最重要的穴組。

不過指、足駟馬穴的性質偏「補」脾肺,如上述案例因左脈較顯,暗示虛證,就相當適合。若是熱證、實證為主的皮膚疾患,效果可能就比較弱,還是得隨證施治效果才會好。

董氏奇穴外,位於手肘上的曲池穴,被認為是十四經穴中治皮膚病的最重要穴位。

曲池穴為大腸經合穴(合治腑病;合主逆氣而泄),可通於肺臟,且大腸經多氣多血,故同時有調和氣血及疏風解表的作用,對於膚表氣血逆亂造成的皮膚疾患有效。

以上只是稍微舉例,照不同皮膚病證候,還有許多穴位都有其獨特的功效,對於不喜服藥或樂於針灸的朋友,這算是小小福音,若有需要,可諮詢合格中醫師,以取得安全且優良的診治。

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

長時間上肢發麻針灸後完全恢復案例



案例


約六十歲女性,一個月前開始右手背發麻,持續未改善,因此來看診。除右手背外,她的右肩偏外側也會發麻。同時有口舌乾燥情況,無其他不適。

舌診:舌質偏紅、有瘀斑,苔薄白。脈診:右脈較顯,右側寸關脈浮弦,尺弦。

開給科學中藥,以加味逍遙散為主方;配合針灸治療。取穴:水相、水仙,下三皇、腎關,上三黃,靈骨、大白。

一週後回診,患者右手及肩部麻感發作頻率減低,一天約 2-3 次,口乾仍有,口氣重。科中改以知柏地黃丸為主方,針灸以相同穴位續治療。之後針灸一週一次,每次回診右上肢發麻頻率都持續降低。

治療三週後,患者右踝內側開始發作有電到感,以相似穴位每週針灸治療一次。兩個月後,右手麻感完全消失,右踝電感頻率亦減,續追蹤並治療。


上肢發麻的中醫看法


上肢的發麻不適若涵蓋肩膀、上臂、前臂等範圍,較常見由頸部神經壓迫所引起。壓迫的原因則與椎間盤突出、頸椎退化及狹窄有關;至於肩膀發麻,也可能由肩周圍肌肉發炎所引起。

然而在中醫觀點裡,除了局部病灶的治療外,由中醫肝、腎系統的整體觀點來處理,也是蠻好用的一種方式,不但能強化局部治療,甚至在沒有局部治療(痛哪裡針哪裡)的情況下,也能得到很好的效果。

我在上述案例選用的董氏水相、水仙穴,就是從整體觀入手而取得療效的例子。


水相、水仙穴對神經問題的治療


水相穴位於足跟腱內側、平行內踝尖處,個人認為與太溪穴稍有不同,是治療頸椎引起之手麻現象的常用特效穴位,有時甚至有立竿見影之效。就穴性來說,水相為腎經穴,擅長滋陰藏精,中醫腎系統與神經相關(詳情參考此篇文章),故對神經損傷的麻感有效。

水仙穴在水相穴下兩寸,一樣位於跟腱前緣,可配合水相穴作倒馬針法,以加強對腎虛諸疾的療效。

至於太溪穴,位置在足跟腱與內踝尖連線中點,與水相穴很接近(也有醫師認為不需分別),可滋腎陰,又因是原穴及輸土穴,可治脾腎虛寒,有一定的溫陽效果;

其上兩寸的復溜穴,一樣能滋腎陰,本身又是腎經經金母穴,也有益腎陽的功能。有趣的是,復溜即為董氏光明穴,其治療眼部諸疾的功效,與它能生水潤木的作用相關。

太溪與復溜二穴,也能以倒馬針法來應用,配合水相、水仙的倒馬,應能取得更強的療效。

一般來說,麻感常與神經問題相關,而神經症狀往往不易治療,中醫針灸對此提供另一恢復及改善的機會,確實值得大家留意及應用。

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

持續惡化之乾眼症針灸後大幅改善案例



案例


約三十歲女性,本有輕微乾眼情況,不需點眼藥水,約半年前雙眼雷射手術後,乾眼加重,每天需早晚點眼藥,後來甚至要塗眼藥膏,才能緩解兩眼乾澀情形。眼睛乾澀天冷時會加重。

患者同時有睡眠障礙,入睡需兩到三小時,有身體、精神都累卻睡不著之感。

舌診:舌紅,苔少,齒痕多。脈診:寸滑,關尺沉細,右脈較顯。

第一週我以知柏地黃丸為主方,加少量黃芩、黃連治療,回診時患者睡眠明顯改善,只有一天睡不著,眼睛乾澀減至原來的七至八成,續以中藥治療,並開始配合針灸。

施針:上三黃、下三皇、腎關、火硬、火主、三叉一、三叉三、一重、二重,並配合雙眼攢竹、絲竹空為引經穴。兩週後回診,患者眼睛乾澀情況持平,未改善也未惡化,因我認為治療方向正確,便以相似之藥方及穴位繼續治療。

一個月之後第三次回診,患者告知乾眼改善非常多,與一開始來看診比,乾澀不適感只剩一至兩成,而且前陣子天氣變冷,眼睛乾澀也不會變嚴重。續以中藥及針灸治療。


什麼是乾眼症?


乾眼症是眼睛表面無法保持濕潤,造成眼睛乾澀、容易疲勞,嚴重時甚至會眼睛紅、灼熱、疼痛、畏光、視力模糊的惱人症候。

乾眼症的原因,常與隨年齡增大淚液分泌減少有關,但也可能由常配戴隱形眼鏡、眨眼次數少(因近距離注視螢幕)、自體免疫破壞淚腺、或婦女更年期淚腺退化造成分泌不均所引起。

在中醫概念裡,眼部問題最常由肝系統入手,因「肝開竅於目」;而乾眼症是眼睛缺乏淚液滋潤造成的不適,會考慮與「腎水」相關,因其為全身各部位得到滋潤的根本。對應上述案例,患者面色及手掌偏紅,關尺脈沉細,有肝腎陰虛的表現,治法便以滋肝腎陰為基礎。


眼疾可選上三黃及三叉一、三穴


董氏奇穴中,上三黃——天黃、明黃、其黃三穴,是調肝的重要穴組,尤其明黃穴的主治與眼部症狀最為相關。明黃穴位於大腿內側正中央,天黃、其黃各距其三寸,我三穴共用,以倒馬針法強化滋肝陰、明目的效果。

滋腎陰我以下三皇穴組為基礎,乃補腎通用穴,因之前提過,在此不另外介紹。(可參考我另一篇文章:中醫助孕:子宮內膜太薄,中醫怎麼看?

針對乾眼,董氏的三叉一、三叉三穴也是常用穴位。三叉一穴可透上白穴,對於眼部表層炎性疾病、敏感問題有殊效,長於止眼痛、眼癢;三叉三穴則可透中白、下白穴,能同時透熱瀉火(入針液門穴為滎穴可瀉熱)及入腎滋腎(為中、下白穴補腎作用),經驗上也常用治眼疾。

依上述取穴為基礎,再以攢竹、絲竹空作為導引,只要對證,就如上述案例,在連續治療幾次後,乾眼不適症狀往往能有顯著改善。

以上選穴及案例分享供同道參考,若有乾眼問題,針灸或中藥都是值得考慮的治療選項,可向合格中醫師諮詢,有機會大幅改善生活品質。

2025年3月13日 星期四

好久沒睡這麼好:桂枝茯苓丸治失眠顯效案例



案例


約三十歲女性,三個月前突然連續幾天失眠,之後睡眠品質惡化,近期因連續三天完全無法入睡,故來就診。患者表示一直覺得精神很好,不會想睡,全身包括頭皮都很緊繃;同時有腹脹問題,腸胃彷彿卡住沒辦法動,並有氣體從腹部往上逆。

舌診:舌尖紅,苔薄白。脈診:寸關弦,尺細,右脈較顯。

開給半夏瀉心湯 3.5g 為主方,伴導赤散等清心瀉火藥。服藥第一天,患者睡眠便改善,但停藥後,清醒無法入睡及腹部脹感復發,第二週開始以半夏瀉心湯為主方,桂枝茯苓丸為副方治療,睡眠品質進步更加明顯。

其中一週以藥方:半夏瀉心湯 3g、四逆散 1g、桂枝茯苓丸 2g、知柏地黃丸 1.4g、黃連 0.3g、梔子 0.3g、牡蠣 0.5g、龍骨 0.5g,患者回診時說:「已經很久沒有一整週都睡得那麼好過。」

以相同原則用藥,除偶而一兩天半夜短暫夜醒一次,患者睡眠皆正常,腹脹問題亦持續改善,目前持續治療並安排減或停用中藥。


睡眠障礙與陰陽循環有關


中醫看睡眠障礙,常與所謂「陽不入陰」有關,可看作身體清醒與沉睡的「開關」出問題,若能找到「卡在哪裡」,或「為什麼卡」,便有機會使睡眠回歸正常。

依上述案例,一開始我用半夏瀉心湯確實能開散身體中部氣結,給予寒涼清心火藥方亦阻止火氣使身體無法「關機」,但停藥後症狀即復發,可見清醒沉睡的循環障礙並未解決,「寒性凝滯」,寒涼藥在發揮作用的同時,也可能會阻礙循環。

後來我決定以桂枝茯苓丸代替瀉熱的藥方,便是以更寬廣的視野面對睡眠開關問題,也因此獲得更明顯的療效。


桂枝茯苓丸在睡眠障礙的應用


在我的經驗裡,右脈較顯又出現弦脈,可顯示「循環卡在人體下半」,便會考慮使用桂枝茯苓丸。桂枝茯苓丸為金匱要略方,主治婦女子宮有瘀血(可理解為循環差)導致出血不止或胎動不安等情況。

然而若以「圓運動」理論解析,此方使用便不限於婦科疾病,而是以其中的桂枝達肝木之鬱、赤芍收膽、牡丹皮疏肝又瀉熱、桃仁通脈行瘀、茯苓健脾助中土升降,便能將其作為使肝升膽降解肝鬱,又能瀉肝火且不至過度寒涼的促循環妙方。

除了上述脈象條件外,對於具有明顯氣滯血瘀的衍生症狀,或長久受睡眠障礙困擾的患者,桂枝茯苓丸是值得考慮的治療選項,僅此給同道作參考,期待有更多患者的睡眠品質能得到突破性的進展。

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

嚴重鼻過敏服中藥後顯著改善案例

實際案例


約三十歲的男生,從小就有鼻過敏症狀,這幾年變得更加嚴重,常整天鼻塞、流鼻涕如清水、打噴嚏,環境冷的時候就很嚴重,尤其最近連天氣變熱也不會改善。

患者平時就比較怕冷,且最近一個月飯後肚子就脹,吃油炸食物也會脹,喉嚨有異物感卻咳不出痰,常常覺得疲倦。

舌診:舌淡紅,苔白偏厚。右脈較顯,兩側脈皆浮弦。

我判斷為脾腎陽虛為底,水飲內停而發於肺系,且伴化火的複雜症候,開給:小青龍湯 2.5g,辛夷散 2.5g,半夏瀉心湯 2g,龍膽瀉肝湯 0.4g,附子 0.5g,桂枝 0.5g。日服兩次,服一週。

一週後回診患者表示鼻症狀持續改善,上腹脹改善也很明顯。因火象較減,我以香砂六君子湯代替半夏瀉心湯續治療。

接下來一個月,我以小青龍湯為主方,濟生腎氣丸及溫脾劑為輔。患者改善到平時只偶而擤鼻涕,幾乎不打噴嚏,環境變冷也可以不加外套,症狀也不會加重。

後來症狀改善患者便斷續服藥。最後回診時,表示天氣潮濕鼻子也不受影響,以前整天鼻塞,現在只要換到比較暖的環境,鼻塞就能自動解除。我告知患者:覺得症狀困擾生活再回診即可。


常見鼻過敏類型與小青龍湯簡介


上述案例是很典型的脾腎陽虛型鼻過敏,是台灣常見的過敏類型。

這樣的患者來看診時,通常已經拖了很久、又混雜著風寒或風熱外感(類似感冒,也因為症狀加重才來看診)。所以雖然是虛,一開始往往會加一點清熱藥,等症狀緩解,便開始針對脾腎進行調補,鼻症狀就會穩定很多。

在台灣這種以虛為底的鼻過敏,小青龍湯是很常使用的中醫方劑。

在古書中「青龍」就跟「水」有關,會與清如水狀的鼻涕聯想在一起。裡面的乾薑、細辛、五味子就是增加能量除「水飲」(可理解為不好的水塞在身體裡)的標準結構。

而它又含桂枝、芍藥,有桂枝湯調營衛(堅固身體的城牆)的影子,加麻黃可對抗外邪(像城牆上的士兵)。而半夏則負責輔助薑、辛、味解除內部水飲。

也有中醫前輩認為,小青龍湯中桂枝、乾薑、炙甘草的組合,可有效溫胸陽及脾陽(補充消化系統及呼吸系統的能量),因此一些長期吃西藥(偏寒涼)而覺得身體虛弱的患者,使用後往往能快速改善「虛弱」的各種症狀。

鼻過敏是台灣人最常見的問題之一,當然也並非都吃個小青龍湯就會好。最近天氣變化劇烈,有鼻過敏症狀而深受其苦的朋友,可考慮給專業中醫師看診,往往能讓這些不適得到持續且顯著的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