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: 9月 2025 WFU

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

超過三個月嗅覺喪失,中醫治療明顯改善案例




案例


約三十歲男性,三個半月之前感冒後,嗅覺即喪失,除了菸味以外的味道幾乎都聞不到,而且不見改善,因此來門診求治。患者沒有其他呼吸道症狀,且除了稍微怕熱及胃食道逆流史外,無其他不適。

舌診:舌淡紅,苔白厚滿佈,有朱點。
脈診:寸關浮弦,尺細,數。右脈較顯。

判斷其為上盛下虛,痰濕困脾而竅閉,開給:烏梅丸 4 g、辛夷清肺湯 2.5 g、桂枝茯苓丸 1.5 g、石菖蒲 0.6 g、遠志 0.5 g。一天兩次,服一週。

隔週回診,患者反應開始聞到一些新的味道,且聞到菸味的頻率增加。

我持續三週以烏梅丸為主方治療,後以濟生腎氣丸為主方,患者聞到的味道種類、味道強烈程度、聞到味道的頻率皆持續增加,過程中偶而會持續聞到不存在的廢氣味(環境無此味道),但繼續治療幾週後便改善。

治療四個月後,患者自覺嗅覺已恢復到正常時的六成;治療半年後,嗅覺恢復至八成。

在停止治療約半年後,患者再次因感冒而發作嗅覺喪失,以中藥治療一個月後,即恢復至 6-7 成,再半個月,嗅覺恢復至 8-9 成。


長期嗅覺喪失,中醫治療仍有機會改善


上述患者雖未指明是新冠感染,但試劑顯示陰性仍有偏誤的可能,長時間的嗅覺喪失若未伴有明顯鼻塞或鼻竇炎症狀,則病毒損傷神經的可能性高,因此作為新冠後遺症治療。

在西醫的統計研究中,新冠後遺症的嗅覺喪失若持續超過三個月,則自然恢復的機率明顯下降,因為嗅覺神經受病毒損害較為嚴重,也由此歸納出嗅覺喪失的恢復黃金期為三個月左右。

然而超過黃金期不代表一定無法恢復。在我的治療經驗中,中醫的介入往往能啟動或加速嗅覺恢復。

就上述案例來看,因患者苔白厚又有胃食道逆流病史,且有尺脈細的腎氣虛情況,故使用寒熱藥併用、可溫腎、健脾、瀉熱的烏梅丸(詳細可見「長期胃部問題連帶頭痛顯著改善案例」);又考慮因脾虛造成痰濁淤積,上行蒙蔽清竅以至嗅覺不靈,因此用石菖蒲及遠志化痰開竅。

至於桂枝茯苓丸,是針對患者右側脈較顯所顯示的「下降趨勢」所給予的用藥(可參考「好久沒睡這麼好:桂枝茯苓丸治失眠顯效案例」);辛夷清肺湯則是應對上盛下虛的診斷,用來清降肺火、宣肺氣以通鼻竅。

果然在服用上述中藥之後,患者停滯約三個月都不見起色的嗅覺問題,就開始有小幅度的改善,聞到的味道種類逐漸增加;雖然治療時間較久,但最後仍可復原到九成左右,患者也因結果可接受而停止服藥。

在我的治療經驗中,嗅覺喪失的恢復過程往往會出現暫時性的嗅覺錯亂,例如不斷聞到某種特殊味道,或在某些場合聞到不存在的味道.....等等,但只要符合下述條件,就代表情況正在好轉:

  1. 一天當中聞到味道的時間增加;
  2. 聞到味道的種類增加;
  3. 聞到味道的強烈程度增加;

如此持續進行中醫治療,錯亂的嗅覺基本都會自行恢復正常,只是每個人按自身狀況恢復所需的時間不同。

另外,在接受一段時間的中醫治療後,因身體情況更接近中醫所說的「平衡」狀態,如上述患者,就算後來再次發作嗅覺喪失,往往恢復速度也比之前更快。我想這也是中醫治療的主要優勢之一。

最後特別提醒,在新冠感染後,就算呼吸道症狀消失,例如不再喉嚨痛、咳嗽、流鼻涕,通常仍不宜立即使用辛散、溫熱的中藥,目前已有不少錯用中藥以致病情加重的例子,若有需要務必請合格醫師診治,不可隨意試藥。

2025年9月27日 星期六

嚴重頭痛的哺乳媽媽,服中藥後顯著改善案例




案例


約四十歲女性,從高中開始就有偏頭痛問題,往往每週發作 1-2 次,月經前及月經期間頭痛更加頻繁。

患者於半年前生產後,頭痛頻率更增加,有時頭痛發作起來,就持續 2-3 天,常在傍晚發作,半夜睡到一半也可能痛醒。患者同時有淺眠問題;並有胃部嘈雜、胃酸逆流的情況,一週就有一、兩次。如今也正在哺乳中。

觀其舌:舌淡紅,苔薄白,齒痕明顯。脈診:右脈弦,左脈寸關弦,尺沉弦弱。右脈較顯。

判斷為肝鬱脾虛,併有肝氣上逆、脾氣不升及腎陰虛。開給科學中藥:抑肝散 2.2 g、左歸丸 2 g、黨參 2 g、白朮 1.1 g、黃耆 0.5 g、黃連 0.2 g、半夏 0.2 g、升麻 0.3 g。早晚各一包,服用七天。

一週後回診,患者表示睡得較為深沉,平日精神較佳,但後來感冒伴隨頭痛,服西藥後感冒症狀已經改善,我以類似方繼續治療。

約一個月後,患者表示頭痛頻率減少到一個月發作 1-2 次,且程度明顯減緩。我在藥物中逐漸增加黨參、黃耆的用量。兩個月後,患者頭痛頻率與程度繼續降低,偶而有頭快痛起來的感覺,繼續用科學中藥治療。


氣虛、氣陷會引起頭痛


頭痛種類很多。在我的臨床經驗中,最常見的是所謂氣虛頭痛,尤其是「氣陷」頭痛最為常見。

在中醫觀點裡,人體頭部需要的能量供應,往往從五臟中的「脾」而來,所以有「脾升胃降」之說。脾的功能良好,便能使清陽之氣往上供應頭部發揮各種功能。

因此,特別在下午、傍晚容易出現頭痛,或者勞累時容易出現頭痛的患者,往往就是在經過早上或白天上課、工作的消耗之後,氣變得不足,也就無法順利上升,反而下陷,頭痛也就發作起來。

這種頭痛還有另一個特色,就是往往西藥止痛藥會越吃越重,甚至多吃止痛藥也不見改善,因為止痛藥並沒有補氣的作用,無法解決根本問題。

這時若用中醫升舉脾陽的藥物或方劑,往往就能效改善頭痛。我個人最常用的是補中益氣湯,而補中益氣湯內升舉陽氣的「靈魂藥物」,是人參、黃耆、升麻、柴胡,其中又以人參、黃耆最為重要。(詳情解釋可參考我的文章:車禍後長期頭暈,服中藥後明顯改善案例

在上述案例,因抑肝散中已有柴胡,故只需加上黨參、黃耆、升麻,就能組成升舉陽氣的核心藥組。


哪些中藥會退奶?哺乳中的中藥調整


至於為何不用人參?或直接使用補中益氣湯?

原來患者當時仍在哺乳中,因此先避開普遍認知會退奶的人參,而以黨參代替。

黨參雖不如人參補氣力道強勁,但功效與人參相似,既不會助火,又能補血(人參無補血功效),很適合上述有肝氣逆,又有下降趨勢——虛火導致睡眠問題的患者。

順帶一提,人參是否會退乳其實有爭議。若要退乳,薄荷、麥芽、山楂的效果應該更直接,只要長時間或大量使用,就能有效退乳,也是大多哺乳中的媽媽們需避開的中藥。

另外,活血藥如茜草、牛膝也有退乳功效(山楂也有活血功能),因《醫宗金鑑》曾有「乳者,血之餘」一說,活血藥的耗血、行散功能。可間接消退乳汁源頭,也就能減少分泌。但這也不是絕對,若在中醫師指導之下,哺乳媽媽們按個人狀況適當使用活血藥,其實並無大礙。

最後,上述案例因同時有肝氣逆及脾氣不升問題,故無法大量使用補氣提氣藥,又同時在哺乳,足見每個人情況不同,不能以固定藥方硬套。頭痛原因也相當眾多,若有需要,務必在合格醫師指導下使用中藥,才最安全。

2025年9月17日 星期三

睡眠呼吸中止症,服中藥顯著改善案例




案例


約四十多歲的男性,因長時間睡醒時仍感疲倦、覺得沒有休息到,而來看診,有睡眠呼吸中止症,並常感肩頸僵硬,天氣熱時就覺得口乾。

舌診:舌淡紅,苔白偏厚,且有齒痕。脈診:寸弦,關尺沉弦。

依舌象判斷脾濕,關脈沉顯示脾氣偏虛,脈弦暗示肝乘脾、亦指示肝鬱,鬱久則化熱,故口乾。開給:知柏地黃丸 4.5 g、豬苓湯 1.5 g、清暑益氣湯 3 g、桑枝 1.5 g、石膏 1 g。並配合針灸治療。

依上述類似方藥搭配針灸治療三週後,患者倦怠感消失,接下來續以清暑益氣湯為主方治療,其他方藥隨證加減,針灸偶而為之。

總計約服藥一個半月時,患者的太太發現,睡覺時先生不再有呼吸中止的情形,覺得相當驚奇,同時患者的肩頸僵硬、痠痛也消失,但打鼾仍有,續以中藥治療。


打鼾與睡眠呼吸中止症


打鼾與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被聯想再一起,但打鼾並非疾病,一般人在感冒、疲倦時,都可能產生暫時性的打鼾;而年齡增加、體重增加、睡姿不良、喝酒或吸菸,也都會增加打鼾的機率。

然而,一旦發展到「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」(英文簡寫 OSA),就可能引發血氧下降、白天嗜睡以致容易發生意外,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增加,因此被稱為一種病症。

打鼾是由呼吸道塌陷或阻塞引起,而睡眠呼吸中止症則不一定,若由呼吸道塌陷、阻塞引起,則稱為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(OSA);若是腦部呼吸中樞對呼吸的控制訊號減弱或中斷,造成睡眠呼吸中止,則稱為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(CSA),較少見;也可能上述兩者並行。

OSA 是最常見的呼吸中止症型態,有分等級,通常中度以上就會建議積極治療,因為衍伸出各種慢性疾病的機率會明顯提升。而關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西醫治療方法,網路資料豐富,這裡就不贅述。


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中醫治療


中醫對打鼾以致睡眠呼吸中止症,有其獨到的治療方法。我在整理後,認為可粗略分成「軟堅散結」及「補氣除痰濕」兩大方向最常見。

在我學生時期,看學校老師們用中藥治療打鼾,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師用大劑量「散腫潰堅湯」處理,在一些患者身上確實有效。而這也成為我開始看診時的主要治療策略,概念是以藥方或針灸,減低呼吸道軟組織的腫脹、增生、阻塞,使氣道暢通,進而改善症狀。

有趣的是,我曾有機會幫一位長期打鼾的朋友針灸(但無睡眠呼吸中止症),當時照書中指示,選用董氏奇穴的足三重穴。現在想想,那也是化瘀消腫的代表穴位,作用方向與散腫潰堅湯一致。可惜當時運用不熟,未作整體考量,只把三重穴當特效穴用,後來效果不佳,還以為是穴位沒用。

治療打鼾的另一方向,便是像上述案例的補氣化痰濕。

這個治療概念,基本上是身體的氣血不足、往下陷落時,就可能造成呼吸道軟組織下垂,進而造成阻塞,與人很累的時候就容易打鼾是一樣的道理;而補氣、提氣,就能恢復身體「上提」的力量。

上述案例使用的清暑益氣湯,裡面的黃耆、人參、升麻、葛根互相配合,可達到較強的「升提」效果,這部分與補中益氣湯一致(詳情可見車禍後長期頭暈,服中藥後明顯改善案例)。

但清暑益氣湯除了提氣的功能,其中加入的蒼朮、青皮、神麯,對脾胃的行氣、助運化有更強的效果;而麥冬、黃柏、澤瀉,都具清熱功效;因此對應到上述患者的脾濕、有火,清暑益氣湯就是更好的選擇。

這是為何在持續治療一個半月後,患者的睡眠呼吸中止症便有明顯改善。事實上在許多醫師的經驗裡,燥濕化痰、滋陰降火,也是改善打鼾常用的治療策略。

至於患者未解決的打鼾問題,就可能還是得配合減重、調整作息等多管齊下,才有機會收效。

打鼾以致睡眠呼吸中止症,都不是容易處理的問題,以上的經驗與治療觀點供大家參考,若有需要務必尋求合格醫師診治,勿自行抓藥用藥,恐有誤用、惡化之虞。

2025年9月10日 星期三

長期過敏性鼻炎,中藥治療速效改善案例




案例一


約六十歲女性,因睡眠問題來看診,同時提到自己長年有鼻過敏問題,早上起床就會一直流鼻水,每次發作就要用掉二十幾張衛生紙,日復一日,但也差不多習慣了。

患者同時覺得最近掉頭髮數量增加、雙膝發酸、手指背側皮膚癢;至於睡眠則是每天晚上會醒個 2-3 次。

舌診:舌偏紅,苔薄白。脈診:寸關浮弦,尺弦偏細。右側脈較顯。

我認為是肝腎陰虛火旺導致的失眠與鼻過敏,開給科學中藥:知柏地黃丸 3 g、桑菊飲 3.5 g、龍膽瀉肝湯 0.5 g、白芷 1 g、荊芥 1 g、纈草 2.2 g、黃連 0.2 g。一天兩次服一週。

患者第二週回診,告知鼻過敏症狀改善甚多,較有感的過敏發作,減少到一週只有 1-2 天,就算發作起來,也不會嚴重到要用到二十幾張衛生紙那麼誇張;同時落髮量減少,夜醒次數減少,可持續睡 4-5 小時。

我以原方稍作加減,如此治療約一個月後,患者鼻過敏幾乎不發作,偶而擤 3-4 張衛生紙就能正常開始一天生活,皮膚癢也消失。現在已開始計劃停藥。


案例二


約四十歲男性,一開始因脂漏性皮膚炎來看診,治療兩週便開始改善,于是提到從小鼻子過敏,至今仍不時就嚴重發作,發作起來整天鼻水不止,未發作時也容易鼻塞,常常要噴西藥鼻噴劑,症狀反反覆覆,甚感困擾。

一開始我判斷他是陰虛有熱伴肺系痰濕,以知柏地黃丸 2.5 g、蒼耳散 2-4 g 治療,患者鼻過敏發作頻率減少,已不會在天氣變化時就大發作,但症狀也未完全消失,可說是間隔拉長的反覆發作。

後來因為證型相符,我開始用以下這套方組,開給:知柏地黃丸 3.5 g、桑菊飲 2.5 g、龍膽瀉肝湯 0.4 g、白芷 1 g、荊芥 0.5 g,並配以其他中藥。從那時至今,患者鼻症狀幾乎消失,原本躺下就出現的鼻塞也沒了,現在已進入減藥並計劃停藥的階段。


過敏性鼻炎的中醫治療


過敏性鼻炎是台灣極常見的呼吸道疾病,不只本地居民就有約 25% 的人受過敏性鼻炎困擾,有些在海外僑居的華人,也常在搬來台灣或短暫造訪台灣時,發作過敏性鼻炎症狀,以致向西醫或中醫求治。

當我還是中醫系學生時,所在的長庚醫院,常使用頗負盛名的一組藥方:小青龍湯、辛夷散、香砂六君子湯,簡稱「小辛香」,來治鼻過敏,也在許多患者身上得到良好效果。

於是在我個人的治療上,某一階段便傾向用小青龍湯、桂枝類方、「小辛香」為主的治療方向,但也發現在一些患者身上效果不好。

後來在閱讀一些中醫著作時,發現已過世的名老中醫馬光亞老師,就曾表示在台灣行醫,桂枝類方往往效果不佳,經驗中,反倒是「養陰平肝」的方向效果顯著,常常可使長久的過敏迅速緩解,甚至不再發作。

原來,馬老師採用名醫唐榮川及張聿(ㄩˋ)青醫師的看法,認為打噴嚏是肝逆,睡眠時鼻塞、發喘是中醫肝腎系統問題,發展出一組養陰平肝的套方:知柏地黃丸 2 g、龍膽瀉肝湯 2 g、桑菊飲 4 g、荊芥 0.6 g、白芷 0.6 g,以上為一天的分量,但仍需照患者情況進行辨證再作加減、調整,死背硬套效果也不會好。

(單位說明:馬老師原書單位寫「公分」,按考據,應是公克的俗稱寫法,或「公克粉」的簡寫,本意應為「公克」。)

我在上述兩個案例,便以這組套方為骨幹進行加減,因適合患者證型,效果就相當顯著。

依我個人看法,桑菊飲是所謂風熱侵犯呼吸道的常用方,方中桑葉、菊花平上逆的肝氣效果好,杏仁、桔梗一升一降又能降因壅堵而上逆的肺氣,可有效改善肺肝氣逆造成的鼻水、噴嚏。

知柏地黃丸補肝腎陰又清虛熱,對長期熬夜的現代都市人,能有效改善深層陰虛造成的氣逆,以及虛火火性炎上的問題;龍膽瀉肝湯能降肝火,並除下焦濕熱,一方面輔助桑菊飲瀉肝止逆,一方面避免知柏地黃丸滋膩生濕,以致引起其他副作用。

最後,白芷可燥濕且通鼻竅,荊芥散風邪的效果強,並能清頭目、利咽喉,對於過敏的鼻塞、眼癢鼻癢有直接作用。

總的來說,這套方組是蠻值得思考背後道理並且適當運用的,只要證型符合,便能期待顯著的效果,在此介紹給大家。但若自己或親朋好友受鼻過敏困擾,記得請合格中醫師診治,這套方組並非萬用方,應避免濫用及誤用。

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

眼周肉芽,服中藥有效改善案例

案例


約十歲的妹妹,一開始因為過敏性咳嗽來看診,持續服三個月左右的科學中藥,咳嗽改善到不需要用西藥控制。此時,患者家人也提到妹妹的眼睛周圍長了一些小肉芽,不癢不痛,詢問是否可以用中藥治療?

當時妹妹的舌診:舌淡紅,苔薄白,中後較厚。脈右側較顯,兩側脈皆弦細。

我認為患者身體有肝腎陰虛火旺的情況,舌診反映出痰濕,眼周肉芽可能由中醫「痰凝」造成,因此除了呼吸道過敏的藥方外,我也一併開給「消瘰丸」:玄參 1 g、牡蠣 1 g、貝母 1 g,服用三週。

三週後回診,發現妹妹眼睛周圍肉芽明顯縮小,仍以同樣劑量的消瘰丸,續服一個月。

四週後回診,眼周圍的肉芽只剩右眼上眼皮一顆,其他皆消失。後續再服約兩個月的消瘰丸,眼周圍就不再看到肉芽了。


眼睛周圍的肉芽可能是什麼?


眼睛周圍的小肉芽其實並不少見,有可能是扁平疣、皮膚息肉、粟粒腫、汗管瘤、黑色丘疹、皮脂腺增生、黃斑瘤.....等。

扁平疣是濾過性病毒感染皮膚造成,建議配合西醫積極治療,常見的西醫處理方式,有冷凍治療、雷射,或擦 A 酸.....等。中醫也可藉由調節免疫力,來降低扁平疣擴散、復發的機率。

皮膚息肉是增生的纖維組織,屬於良性小腫瘤,遺傳、賀爾蒙變化或頻繁的摩擦都可能造成;粟粒腫也可由摩擦引發,但與皮脂腺的脂肪、角質代謝不良有關,可藉擠出內容物或雷射消除;黑色丘疹也與角質過度增生有關。

若是汗腺出問題,則可造成汗管瘤或汗囊瘤,兩種情況都與汗腺組織增生有關,皆可用雷射治療。

上述案例因為有呼吸道過敏問題,長期有揉眼睛的習慣,小肉芽也可能是由摩擦皮膚促成。

但有趣的是,患者服用消瘰丸後,仍不時會揉眼睛,但肉芽顆粒卻持續減少,可見中藥確實對消除肉芽有所幫助。


消除特定腫塊:消瘰丸


針對不正常的組織增生,從外在肉眼可見的腫塊,到隱藏於體內的腫塊,若符合肝腎陰虛有熱、灼津為痰的「證」,使用「消瘰丸」就有機會有效消除腫塊。

消瘰丸由簡單的三味藥組成:玄參、牡蠣殼(以下簡稱牡蠣)、貝母。

玄參和貝母都有清熱降火的功效,也都能消腫。只是玄參是解(熱)「毒」消腫,貝母則是化「痰」消腫。

中醫「痰」的觀念分廣義與狹義。狹義的痰就是一般認知的痰——由肺部咳出的黏稠分泌物;但廣義的痰是指人體水液代謝失常,停留、積聚在人體「各部位」的「病理產物」,常呈黏稠、混濁的樣貌,稠濁到一個地步,就會成為腫塊。

這是為何在處理上述患者的肉芽時,也會往「痰」、「消痰」的方向思考。

貝母對以上兩種痰,都能發揮消除作用;牡蠣則較為特別,本身並無法消痰,但卻可以「軟堅」,也就是消減腹部內的腫塊,或體表的組織增生。

如此玄參、貝母、牡蠣三者合用,便可以清熱消「痰」除腫塊,如上述案例的肉芽,在服用好一陣子之後便順利消除。

然而若非痰火凝聚或氣滯痰結造成的腫塊,消瘰丸就不太合適使用,因全方偏涼,脾胃虛寒者也可能在服用後發生腹痛、腹瀉。若有相關問題,記得請合格中醫師診治,勿隨意自行服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