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: 10月 2024

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

逐漸嚴重之落枕疼痛,針灸當下即緩解九成案例



案例


患者為約 20 歲男性,大概三天前開始左側頸部疼痛,到就診當天為止,疼痛逐漸加重,左轉頸部便疼痛難忍,低頭時頸部也會疼痛,遂來求醫。

診其舌:舌尖紅,苔白偏厚滿佈。診其脈:右脈浮弦而榮,左寸關浮弦、尺弦,右脈較浮。

判斷其為肝陰虛火旺及肝氣鬱結相關之筋骨疼痛,以針灸治療。

先針右側足三重穴,患者表示疼痛稍微改善,再針右側膝關、三陰交、太衝、血海、腎關、陽陵泉、太溪穴,並針左側同右側諸穴。

施針並操作約五分鐘後,患者即表示本來亦有痛感的左肩已不再疼痛,左頸部下方疼痛減至原本的 50%。

最後,針患者右手的重仙、重子穴,左肩痛隨即減少到約本來的十分之一。囑其持續轉動頸部及左肩,以動氣療法增進療效。


治頸部疼痛的重要穴位


頸部疼痛最常見的就是落枕,通常與急性的頸部肌肉拉傷有關,在西醫又稱為「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」。

但無論名稱是什麼,這種疼痛影響的往往不只有頸部肌肉,也會牽扯到肩膀及背部肌群,以致疼痛感加重、範圍擴大,最終嚴重影響生活品質。

針對此種情形,針灸是相當有效的治療方式。

我一開始使用的足三重穴,為少陽膽經與厥陰肝經陰陽相接的樞紐,對三陽脈氣下降至軀幹的樞紐——肩部有良好的調控作用,此穴組本身也有較強的破氣行血功效,對於肩頸的氣滯血瘀疼痛相當有效。

而手掌大魚際上的重子、重仙穴,則是治頸部、肩臂、上背、膏肓疼痛的重要經驗有效穴。重子穴善治肩背偏表的肺系區疼痛,重仙穴則善治較裡層的背部、肩胛骨內側的肌肉痙攣疼痛。

兩穴同用,在我的治療經驗中,幾乎可說是針到病除,肩頸痛往往在傾刻間大幅緩解。唯一的缺點是此二穴針感極強,患者必須暫時忍痛,才能收穫其良效。

在我近日的治療經驗裡,也發現難以緩解或會逐漸加重的肩頸疼痛,常與睡眠障礙、心理壓力造成的全身肌肉緊繃密切相關。

這是由於情緒、睡眠問題,會對中醫「肝系統」產生負面影響,而「肝主筋」,意思是肝系統的功能障礙,會影響全身的筋——也就是肌肉、肌腱、筋膜系統,因此在治療時,我也常加入肝、膽經穴位進行調節,如上述案例的膝關、太衝、陽陵泉,就是在針對根本問題進行治療。

頸部疼痛若能自行緩解當然最好。但若拖延日久未癒,也可能影響睡眠品質、造成精神更加緊繃,疼痛也會因此更加嚴重。

為避免發展成惡性循環,須多留意自己的症狀是否緩解,若無則應及早就醫。

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

嚴重智齒發炎,以針灸瀉法速效改善案例



案例


約 20 歲女性,因四日前開始左側智齒嚴重發炎疼痛,而來求診。

患者前幾天已於牙醫求診,但牙醫師表示發炎情況過度嚴重,不適合立即拔除智齒,先開給止痛藥、抗生素消炎,但往後幾日效果仍相當有限。

現患者左側臉頰有明顯腫脹感,外觀亦較腫,輕輕觸摸即疼痛,患者表示,這幾天睡覺都需在患側冰敷,才能緩解疼痛。

診其舌:舌偏紅,苔白稍厚,有齒痕。左右脈寸滑,關尺沉滑。

選雙側足三里、上巨虛、陰陵泉、三陰交、太衝、陷谷、懸鐘、曲池、靈骨、大白,皆用瀉法;同時針左側地倉、顴髎、頰車、完骨作為導引針。

針灸十五分鐘後,患者即表示臉頰腫痛感有明顯改善。

因患者母親是我友人,隔天患者透過其母傳來消息,表示左下半臉已不再有腫脹感,觸摸左臉頰也已不痛,雖咀嚼食物時仍有痛感,但整體疼痛已低於原本的三分之一。另外也注意到左臉明顯變小,甚至比右側臉更小。(如圖上訊息,感謝患者願意分享)


智齒發炎,為何選擇針刺胃經穴位?


在中醫觀念裡,牙齒與腎系統最相關,因為「齒為骨之餘」且「腎主骨」,牙齒出問題,往往會從腎系統著手治療。

然而,智齒產生的口腔發炎,又與純粹的牙問題稍有差別。畢竟發炎的,是牙齒周遭的口腔組織,因此在治療時,便依「脾開竅於口」,「脾氣通於口」的概念,從中醫的脾系統切入。

那麼,既然與脾系統相關,針灸為何不選足太陰脾經的穴位,而是選擇胃經穴位進行治療呢?

原來,脾經支配的範圍最上只到舌下,不像胃經不只含括牙齒,也包含幾乎整個臉頰,也就是上述患者左臉紅腫嚴重的區域。

脾與胃相表裡,選擇胃經的穴位作治療最為合理。又患者苦於嚴重的發炎反應,脈也無明顯虛象,因此決定主用瀉法進行針刺。當下即展現優秀的療效。


選擇有效穴位及針刺順序的重要性


這次選用的穴位除了上巨虛、陰陵泉、曲池,以及面部的導引穴位是純粹的正經穴位,其他選穴都與董氏奇穴有所重疊(雖然某些有爭議,但暫不討論),例如足三里與四花上、三陰交與人皇、太衝與火主、陷谷與門金、懸鐘與一重,穴位基本相符,差別只在董氏為貼骨進針。

在我個人經驗中,光是貼骨進針的效果就有差(更好),若能照董氏方法調整針刺方向或進行配穴,常可期待有更強、更好的效果。我認為這也是上述案例效果明顯的重要原因。

最後針刺的導引穴位,是在手腳上的主要穴位佈局完畢後,為了將經氣引導到患部,而選擇的局部穴位。

先在四肢重要穴位進行治療,再針局部穴位導引,療效往往比一開始直接針局部穴位,也就是「痛哪裡針哪裡」的效果好上許多。

針灸針對痛症、炎症,效果往往超乎預期的好,不失為使用其他方式失利時的另一種重要選擇。

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

長期濕疹服一個月中藥即未再發案例



案例


約三十歲女性,六年前開始發作皮膚癢疹,西醫皮膚科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及濕疹,症狀常反覆發作,特別在夏季濕熱時、平時洗澡後、以及早上起床時最常發癢,偶而也有半夜皮膚癢情形。發作位置多在手腳關節折彎處,因以上問題來我門診就診。

患者容易口乾,解便不順,上腹部常有脹感。

診其舌:舌質紅,苔薄白。診其脈:左右脈弦,右寸關較浮。

判斷為脈有下降趨勢且陽明火旺,開給:防風通聖散 4.5g,白虎湯 2.5g,黃連解毒湯 1.3g,纈草 1g,半夏 0.5g,厚朴 0.5g。日服二包,服一週。

一週後患者回診,表示膚癢狀況明顯改善,環境較熱時仍有紅疹,但紅疹已不再搔癢,半夜皮膚癢情形也已停止。因患者排便已恢復正常,故去防風通聖散,增白虎湯與黃連解毒湯量,續治療一週。

再次回診時,患者表示濕疹只剩舊疤,已無新長出的濕疹。

再續兩週治療患者其他問題,後來皮膚癢疹都未再發作,請患者服藥一週後有其他問題再行回診,否則即可順利結束治療。


對證治療,療效可期


在我的治療經驗中,陽明實熱是一大類皮膚疾病患者的共通原因,在濕疹、汗皰疹、異位性皮膚炎、痤瘡(痘痘)、乾癬.....等疾病中都可見。

雖是不同疾病,但只要背後原因相同,使用白虎湯加上黃連解毒湯,往往就能收效。

白虎湯是清氣分熱名方,氣分熱的常見表現,就是身體高熱、高燒,但就算沒有發高燒,氣分熱也可能充塞在全身肌肉中,並以特定症狀表現,例如皮膚的癢疹。因此以白虎湯清散漫於全身之熱,常能有效改善以搔癢發紅為表現的皮膚疾病。

黃連解毒湯是處理「熱毒」的代表方。熱毒約略可分為兩大類,一類是熱壅聚成毒,會對心理造成影響,引起煩躁、失眠等情況;一類是熱邪搏結氣血,形成身體局部的紅腫熱痛、流膿流血,皮膚發炎、出疹的疾病也可歸於此類。

黃連解毒湯含有黃芩、黃連、黃柏,分別清上、中、下焦熱毒,再加上梔子清三焦熱、引熱從小便出,可說更專對肌膚表面的熱邪表現,能有效改善肌膚發炎現象。

然而,白虎湯與黃連解毒湯,都是以苦寒為特性。

古書溫病條辨曾提出,若患者脈浮弦細,或脈沉,或不渴,或汗不出,都應禁用白虎湯。現代科中藥粉有效成分濃度不如湯劑高,因此遇到符合的情況不見得一定得禁用,但仍應慎用。

黃連解毒湯成分全為苦寒藥,容易傷正氣、影響免疫力,在使用時需考量患者全身各系統可以承受的程度,再作使用。

總之,用中藥仍須「對證」,精確的按照疾病背後的原因用藥,才能在最少副作用的情況下取效。


門診資訊



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

腦鳴兩個月,服藥一週即顯著改善案例



案例


約五十歲女性,約兩個月前罹患嚴重中耳炎後開始耳鳴,耳鳴在西醫治療之下改善後,仍受腦鳴困擾,故來看診。

患者的腦鳴可謂是整天持續,環境聲音吵雜時並不明顯,但在安靜處便能察覺;腦鳴右側較左側嚴重,常有與外界聲音共振、進而加重症狀的情況。

患者之前服中藥或西藥,常會在兩耳完骨穴處有異物上衝感,轉動頸部時也常有異樣感由頸傳至耳內;除此以外,患者夜間常發小腿腫脹,夜尿頻繁,且本身較為怕冷。

診其舌:舌紅偏暗,苔白稍厚。脈診:右寸關浮弦,尺細;左寸浮弦,關尺沉細;右脈較浮。

我認為有肝腎陰虛併肝風內動、痰阻清竅情形,開給:六味地黃丸 4g,抑肝散 3.5g,血府逐瘀湯 2g,五味子 0.5g,石菖蒲 0.5g,陳皮 0.4g,半夏 0.5g。

一週後患者回診表示,服上方第二天時,就感到腦鳴開始改善,現在左側腦鳴剩 1/3,右側腦鳴剩 2/3。同時夜尿情形改善,本來一晚夜尿四次,現在剩兩次。

因提到近期常感耳內癢,並飯後及說話多時喉嚨乾,故以原方加入龍膽瀉肝湯 0.4g、玄參 1g 續治療。


腦鳴背後原因複雜,須兼顧多面向方能收效


在我的經驗中,腦鳴與耳鳴都是不易治療的神經疾患,往往需同時從多方面切入,且有耐心的接受治療,才能收效。

六味地黃丸是補肝腎陰虛的基礎方,但事實上,此方兼補脾、肝、腎,在中醫領域裡,能對較深且重的「陰傷」進行有效治療。無論是耳鳴、腦鳴或其他神經相關疾患,我常會考慮地黃丸類的處方,通常能發揮一定的效果。

六味地黃丸配上五味子,便是「(七味)都氣丸」。五味子因為味道很酸,常被歸類在收澀藥,但其實收澀、止瀉是其次要功能,主要功能在於補氣,五味子能補五臟之氣,且兼有祛痰與安神功效。

上述患者兩側尺脈皆細,左尺更沉,頗有陰虛時呈現之枯脈的形象,而患病兩個月時間稍長,往往伴見各臟腑氣虛,因此以都氣丸作用藥基礎。

患者的腦鳴會受環境聲音影響而加重,且完骨穴處又有異常感覺上衝(完骨為膽經穴,與肝經相表裡),配合右脈較浮、兩側寸脈都浮而弦,使我認為與肝風內動有關,需要用到鉤藤類方。

因患者熱象並不明顯,反而怕冷,故不考慮用鉤藤散(肝風內動與鉤藤散的應用,參考:難治失眠服鉤藤散,改善至停服中西藥案例),選用抑肝散治療。

抑肝散是處理肝風內動的代表性用方,因內含健脾除濕的白朮、茯苓,補血活血的當歸、川芎,具補益之力,加上疏肝的柴胡與平肝的鉤藤,可於補益中平息過動的肝風。

患者因舌苔白偏厚,也須考慮有痰蒙心竅,也就是病理產物「痰」影響到神經系統(尤其是頭面)的可能,因此加入陳皮、半夏,配合茯苓,為標準化痰方二陳湯,搭配治耳病專藥石菖蒲,共奏化痰寧神效果。

至於用血府逐瘀湯,是因患者舌暗並有弦脈,判斷有肝鬱血瘀,而血府逐瘀湯對無精神倦怠表現、較難治的神經疾患,有一定治療效果。

以上諸藥搭配使用,補肝腎益氣、平肝息風、疏肝祛瘀、化痰寧神,因此服藥一天,便能有感改善。

然而按照經驗,腦鳴時間越久,通常就越難治。此患者腦鳴發作約兩個月,收到明顯效果機率較高。若有腦鳴或耳鳴問題,建議及早就診,方能期待更為顯著的療效。

2024年10月2日 星期三

嚴重腰臀痛,針灸當下即完全恢復案例

腰臀明顯疼痛案例


約 50 歲男性,主訴右側腰部下方至臀部上方疼痛,而來就診。

患者此處疼痛已久,痛處接近尾椎,通常久坐後才發作,本週卻變為整天持續疼痛,自行貼痠痛貼布,效果也不明顯。

診其舌:舌紅,苔白厚而乾。脈象:左右皆滑,右脈較高。

我以針灸為主治療。

選穴:左側上臂的中白、下白穴,火腑海穴,天、地、人宗穴,後椎、首英穴,火串、火陵穴。

約花費五至十分鐘,以針灸調整肌肉張力,在逐步增加針刺穴位後,患者腰臀處的疼痛,由原本滿分十分,減至一分甚至零分完全不痛。

所有針刺穴位,皆未涵蓋腰部或患側上下肢,都在對側上肢進行針刺治療,期間並配合動氣療法(請患者緩慢彎腰或轉腰)。


對側選穴施治配合動氣療法,取得良效


由於患者的疼痛是久坐方發,暗示為虛證,且痛處在腰部下段,腰為腎之府,因此選用具有補腎功能的中白穴治療。

依臟腑別通原則,中白在手少陽經上,具補腎效果,下白穴則與中白配合為倒馬針,具有通三焦氣機功能,對腎虛伴氣滯疼痛有效。施針後患者即感到疼痛有感改善。

火腑海穴在董氏的看法中,認為歸屬三焦經,功效與大腸經的手三里基本相符,為補氣要穴,對含虛證的腰腿酸、坐骨神經痛有一定效用。

天宗、地宗、人宗三穴合稱為三宗穴,針刺方向正好貫通肺經與大腸經,相對於後椎、首英穴,貫通位置正好位於對側,考慮「以陰治陽」的空間相對概念,用它們配合治脊椎、腰臀痛的肱骨後側穴位,能達到更完整的治療。

在上述案例的針刺順序上,也應用全息對應觀點,以肱骨上段對應臀部、尾椎,因此先針天宗、地宗(倒馬),當時患者就感到更明顯改善,之後才扎人宗穴加強效果。

後椎、首英穴也位於三焦經上,依腎與三焦通的原理,常用治腎臟疾病與脊椎相關疾患,有醫師按其經驗,認為此二穴是治腰扭傷的特效穴。

最後加針火串、火陵穴,是因其位於手少陽三焦經上,以通三焦氣機治氣滯血瘀痛,來鞏固療效。

在針刺約十五分鐘內,配合動氣療法,患者腰部疼痛幾乎完全消失,可見以上穴位搭配在治腰臀痛時值得參考,故整理以分享。

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

新冠後難治之咳嗽,服烏梅丸大幅改善案例



案例


約 60 歲女性,感染新冠後,每早晨發作咳嗽、喉嚨卡痰感,已持續半年以上。咳嗽可咳出黃痰,每次發作皆持續一小時以上,甚是困擾,故來就診。

患者體型偏瘦,有腰椎滑脫史,常發特定姿勢腰痛,下肢易冰冷,偶有呼吸不順及喘感,口唇乾燥嚴重,並有長期睡眠障礙問題。

診其脈:左右皆弦(右側較浮);舌診:舌淡紅,苔白偏厚。

一開始因考慮患者上熱下寒,伴中焦堵塞不通,以半夏瀉心湯為主方、射干麻黃湯為副方治療。

患者服藥一週,感覺喉卡感及喘感減少,故持續以半夏瀉心湯為主方治療三週。然而患者不服藥時症狀就會復發,早上咳嗽也未明顯改善,且喉嚨卡感仍斷續發作,狀況差時症狀可持續整天。

因患者尺脈偏細徵象逐漸浮現,考慮有腎不納氣問題,開始在處方中加入烏梅丸,後更以烏梅丸為主方治療。從此患者咳嗽情況便持續且穩定進步。

服主方烏梅丸的科學中藥約兩個月後,患者早上咳嗽從本來的每天發作,改善到一週只發作一次,持續時間亦不長,頻率大幅下降。


虛證咳嗽,可與肺以外的臟腑密切關聯


咳嗽無論在中西醫領域,都是較難處理的問題,尤其是超過三個月的慢性咳嗽,常讓醫師們感到相當頭疼。

在我個人經驗中,中醫對於久咳不癒,算是擁有較多種「彈藥」可以使用。只要「對證」,往往能帶來非常「神奇」的效果。

上述患者因有痰黃、右脈高於左脈、口乾唇乾,又有下肢冰冷,當時即判斷為上熱下寒,以寒熱藥併用、可辛開苦降的半夏瀉心湯治療。然而雖取得了一定效果,卻力道不足,於是再依相同方向,改以作用範圍更大的烏梅丸,果真就穩定收效。

(半夏瀉心湯及烏梅丸比較,見:長期胃部問題連帶頭痛顯著改善案例

但上熱下寒與咳嗽有什麼關係?

原來,在中醫觀點裡,咳嗽不只有大家比較熟悉的——因外邪(有時可能是細菌或病毒)入侵而造成發炎的「實證」咳嗽,也有在久咳不癒的患者身上常見的「虛證」咳嗽。

這種咳嗽乃是因為肺系統出問題太久,進而拖累其他臟腑,使其他臟腑狀況變差,反過來影響肺系統,讓咳嗽更難痊癒。

像上述案例「下寒」的情況,常見為腎陽、腎氣虛,造成中醫所說的「腎不納氣」,也會反過來加重咳嗽,引起喘、呼吸不順。

烏梅丸中附子、細辛、川椒,都有「溫腎」功能,可直接改善「下寒」,使中醫腎系統順利發揮功能,將向上逆行的氣往下收斂,也就能逐漸減緩咳嗽。

除了與腎系統有關的虛證咳嗽(或稱內傷咳嗽。與外感咳嗽相對),肝系統的「肝火犯肺」、脾系統的「脾失健運」,也是常見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。

虛證咳嗽也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治療,但改善是可以持續有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