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: 7月 2024

2024年7月20日 星期六

長期手腕撐地痛,針灸當下改善九成以上案例



手腕撐地疼痛案例


約四十歲男性,因左手腕出力、撐地時疼痛嚴重,持續兩個月未改善,而來就診。

疼痛位於左手腕中央,感覺在深處,平時不痛,但彎曲時有緊感,出力則疼痛並伴隨無力感。

患者的左手肘肱骨外上髁處也有緊僵感,用手按壓亦發作疼痛。

觀其舌脈:舌淡紅,苔白偏厚;脈象右沉弦細,左弦較浮。

以針灸治療,坐姿,針對側(右側)一重、二重、腎關、太衝穴,並吩咐患者以左手出力撐治療床觀察疼痛是否改善,回饋疼痛已改善二、三成。

接著針患者右側大腿的駟馬下穴、通關穴,隨即回饋左手腕疼痛改善至七、八成。

囑患者在留針十五分鐘過程中,不時以左手撐治療床、彎曲手腕。計時完畢時,患者告知左腕疼痛已改善了九成以上。


手腕撐地痛可能是 TFCC


手腕撐地疼痛,最常見的原因是 TFCC(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)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損傷。簡單說是手腕處多條韌帶及骨頭共同組成的部位,因過度或不當的使用、挫傷等問題,產生的一種發炎症狀。

患者常見受傷側手腕疼痛、無力,活動時腕關節往往會發出聲響。

在西醫方面,若此損傷在四週以內,通常是以止痛藥、休息、護具和超音波等物理治療為主;若超過四週進入亞急性期,則可使用高濃度葡萄糖水、PRP 等技術治療;超過六個月(進入慢性期),則會考慮進行關節鏡手術。


三重穴對上半身疼痛的應用


在中醫領域,針對痛症,針灸治療往往能帶來顯著改善。

這次的選穴有兩個重點。一個是採用具活血化瘀效用的三重穴。

三重穴的活血特性涵蓋兩方面,一是針對腫塊,例如腫瘤以及甲狀腺腫大等常有良效;再來則是針對神經痛,尤其是上半身例如三叉神經痛、中風半身不遂(病灶在腦部),以及這次的例子——上肢各處疼痛具有良效。

可能因董氏針灸系統常需配合動氣療法進行治療,因此三重穴對上肢疼痛效果較為明顯(理論上對下肢疼痛也有效),治療範圍包辦肩關節、上臂、下臂、手腕。我臨床上也確實如此見證其療效,應用上並不局限於久病的患者。


上肢疼痛可考慮使用大腿穴位


另一個重點是在以下治上、以腿治手的原則下,針對氣血較虛弱——如上述案例脈弦細、舌苔偏厚的患者,可以考慮使用對應上肢經絡的大腿諸穴位。

此對應原則,是:

  • 大腿偏外側的駟馬穴,對應手太陰肺經;
  • 大腿正面中線的通關、通山、通天穴,對應手厥陰心包經;
  • 大腿偏內側的內通關、內通山、內通天穴對應手少陰心經。

這些穴位本身都有補性,又對應到皆通過手腕的手三陰經,對氣血虛而上肢疼痛的患者,可預期能發揮良好療效。在上述例子,也確實在配合足三重穴的情況下,快速的改善了手腕的疼痛。

董氏奇穴的對應和辨證應用,很值得同道們參考,非專業醫療人員的大眾朋友們若受上肢痛症困擾,可參考上述的案例與說明,以針灸治療作為一項治療疼痛的選擇。

2024年7月17日 星期三

不明原因四肢抖動,服藥一週即明顯改善案例



睡眠障礙兼四肢莫名抖動案例


患者為約 50 歲男性,因失眠問題就診。

其眠差情形為晚上十二點睡,但往往 3:00 就醒來,平時穩定服用西藥贊安諾 2 顆,若遇睡眠情況惡化,會再加服用導美睡半顆。

較特殊的是,患者在就診前約兩個月開始,有四肢不明原因抖動的情況,作西醫檢查皆無異常。

同時患者常覺口乾,眼睛易乾澀,每天都需點人工淚液,近兩年皮膚出現白斑,怕熱,易出汗。

診其舌脈:舌質紅,苔薄白少。左右脈皆細而稍數。

我判斷為陰虛風動證。開給:知柏地黃丸 4.5g,鉤藤 3.5g,玄參 1g,天門冬 1g,桑葉 1g,菊花 1g,生地黃 1g。每日三次,服一週。

一週後患者回診,表示睡眠變得較為深沉,但無法將西藥減量,否則淺眠復發;四肢抖動則明顯改善,眼乾澀情況持平。

續以原方加酸棗仁湯 1.5g、牡蠣 1g 治之。開兩週,日服三次。

兩週後,患者回診告知睡眠明顯改善,兩週內只有兩次半夜莫名醒來,西藥安眠藥由每日 2 顆減為每日 1 顆,眼乾澀情況也改善,點眼藥的次數比之前少。


不明顫抖,不宜忽略不管


身體、四肢不自主的抖動,是不應忽視的一種症狀,可能與腦神經問題、甲狀腺機能問題、血糖狀況、自律神經、體內電解質.....等有關,需要清楚鑑別。

在中醫門診若遇到這樣的患者,我例行都會先確認是否作過西醫檢查,若認為有需要,便會建議中西醫合併治療,以免病況拖延造成其他危險。

然而像上述患者,就是西醫檢查正常,卻仍受顫抖困擾的例子,在西醫領域常被歸納為自律神經失調,或心理因素引發的異常。


中醫對顫抖的特殊觀點:陰虛風動


針對身體顫抖,中醫有一種特殊看法,就是上面提過的「陰虛風動」。

從這個方向切入處理,問題往往就會有明顯改善,也可以作為「自律神經失調」的另一種治療出路。

原來,在中醫古籍《內經》中提到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這一原則。眩是暈眩;「掉」則是肢體搖擺、動搖的意思,當然顫抖便包括在內。

後來,中醫理論多稱這種病理性的身體搖動為「肝風內動」。而好好的肝為什麼有「風」在「動」?原因最常見的是「肝陰虛」及「肝陽上亢」,有時是兩者併發。

中藥有一類直接改善「風動」(包括顫抖)的藥,稱為「息風止痙」藥;還有一類改善「風動」背後原因「肝陽上亢」問題的藥,則是「平肝潛陽」藥。

在上述例子中,我一開始用的鉤藤,便是息風止痙藥,可以緩解顫抖。而知柏地黃丸則是滋肝陰、處理背後原因的方子。以這兩大方向切入,便能從根本與症狀上同時改善顫抖。

患者回診時增加的牡蠣(殼),則是平肝潛陽藥,目的是鞏固療效,更完整的排除「風動」背後的原因。而牡蠣也略帶安神效果,對患者失眠問題有益。

果然在三週的治療後,患者的顫抖與睡眠問題,都明顯改善。


陰虛風動只是顫抖的一種可能病因


據患者自己所言,他身旁也有許多同事有類似症狀,但務必要留意,「陰虛風動」不是身體不明原因顫抖的唯一中醫病理原因,也不是「滋陰息風」就能解決所有顫抖問題。

按照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的概念,還是要找到所謂的「證型」——也就是「證」的類別,才能根本解決問題。

所以若有需要,仍請接受合格中醫師的診斷和治療,才能有效解決擾人的顫抖症狀。

2024年7月11日 星期四

長期腦鳴針灸當下即大幅改善案例



施針當下腦鳴即顯著改善案例


患者為約 60 歲女性,因長時間、斷續發作的腦鳴問題來就診。

其腦鳴時發時止,睡眠充足時會較為緩解,勞累時則加重,無特別哪一邊聲音較大,而是整頭內都有聲音。

患者睡眠品質可,腸胃不適皆無,平時較怕熱、易口乾。

診其脈為左右皆沉且滑,左脈較浮。舌診為舌質淡紅,苔薄白,舌邊緣齒痕明顯。

判斷其主要問題為腎陰虛證。開藥後因患者看診當下便有腦鳴,且能接受針灸治療,故為其施針。

穴位選兩側上瘤、腎關、地皇及人皇。在針刺上瘤穴時,患者便因爲腦鳴隨即減弱而感到驚訝;針完小腿三穴,腦鳴又再減弱,患者為此嘖嘖稱奇。

後再針兩側一重及翳風穴,患者即告知右側腦鳴完全消失,僅左側腦鳴剩約三分(治療前腦鳴為十分),最後針百會,留針 15 分鐘,起針時腦鳴維持左側 2-3 分,右側腦鳴消失,患者頻頻感嘆:「之前忍太久了」。

囑一週後回診,持續追縱治療。


腦部疾病好用的上瘤穴


針對這位患者腦鳴的治療,因其脈沉有力,認為氣血本身尚屬充足,但收斂於下,故採用「頭痛治腳」的策略,用足底的上瘤穴疏通一身氣血,且治位於頭部的腦鳴。

上瘤穴位於足底後跟前緣正中,常用於開竅醒神,是治療腦神經疾病的常用穴,為本次治療的基礎選穴。

上瘤穴配三重穴,則可突出活血化瘀的效果,因患者腦鳴長期反覆發作,故選用三重穴的一重穴,來強化「久病多瘀」之瘀血方面的治療。

上瘤穴配百會穴,則為治療腦神經衰弱的常用配穴,符合患者疲倦時腦鳴加劇的情況。


按「腎開竅於耳」原則延伸施治


患者雖為腦鳴,非一般耳鳴,但兩者差異在於患者主觀認為的鳴響聲位置,病徵仍以「聲音」為表現,故按「腎開竅於耳」理論,選用有強補腎效果的腎關穴配地皇、人皇穴。施針後,腦鳴情況果真再有進步。

腎關穴除了著名的補腎效果,也常用治癲癇、頭昏、半身不遂、複視....等腦神經相關疾病。可說是「以腳治頭」的另一常用穴位,尤其在與中醫腎系統相關的骨髓、腦隨、聽力疾病上,可優先選用。


耳聾耳鳴專用穴——翳風


翳風穴為治療耳鳴、耳聾的重要穴位,因位於手少陽三焦經上,具有通調三焦氣機的特性,呼應上述使用上瘤穴通調全身氣血的概念,另外又是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,足少陽膽經其中一段便位於耳朵周圍,故選用之。

大概也因為具有「通氣血」特性,翳風本身也有開竅效果,對於強化、恢復聽神經的功能頗有貢獻。

另外,在「醫宗金鑑」及「玉龍歌」中,也提到了翳風穴擅長治療頸部腫塊,應有局部活血化瘀的效果,可衍伸理解為治久病時優先取用的穴位。

不過在經驗中,若只取用十二正經穴位,效果往往沒有董氏奇穴那麼顯著,因此目前多以之為董氏的配穴進行治療。


堪稱棘手的耳鳴及腦鳴


在治療結束時,患者也和我提到,之前給西醫診治時,醫師給予的回饋是腦鳴只能與之共存,沒有進一步改善的辦法。其實耳鳴、腦鳴的病因多元而複雜,雖不見得是「不治」之症,但也可算是「難治」之症。

依我個人觀點,對這種症狀往往必須動用所有可及工具——包括中藥與針灸並行治療,也要持續觀察後續發展情況,隨時照患者當下的狀態調整治療方向。

期待中醫能以其特殊的治療觀點,為這一「難治」的疾病領域提供希望。

2024年7月4日 星期四

嚴重胃脹施針未畢即驚呼改善案例





案例


一位約五十歲女性,因皮膚癢疹反覆發作、困擾已久而來就診。

除皮膚問題外,患者亦有睡眠障礙及頭暈、口乾、口氣重、排便不順等問題。

而尤其困擾她的,是持續的上腹部悶脹感,往往持續整天,嚴重時會脹到疼痛,且腹痛頻率並不低,又伴隨食慾差,需勉強自己進食。

其舌診舌質淡紅,苔薄白;左右脈診皆沉,且重按無力有空洞感。

針對上述問題,本來我已經開好藥方,準備看下一位患者了,但可能是當下胃脹太不舒服,這位患者詢問到是否能針灸治療,我也訝異自己竟沒想到針灸這回事,便建議給予十針內的簡易針灸。

我取的穴位是雙足門金、內庭、火主、四花上、其黃,患者坐姿,然後我從門金開始針。

但沒想到的是,剛針完兩側的門金、內庭穴,患者就說「哇,改善很多耶,謝謝~」

我雖然表面鎮定的說「嗯,看來你對針灸蠻敏感的。」但心裡著實也驚訝了一下,想:「ㄟ.....我都還沒針完耶,連配合步驟都還沒請你做.....這效果也太快了吧!」


急慢性腸胃問題常用穴——董氏門金穴


門金穴基本等於足陽明胃經的陷谷穴,在我的經驗中,可說是胃部問題的第一選穴。

陷谷是胃經「輸穴」,輸穴本身就具有健脾和胃的效果,又能治痛症,在胃經上取輸穴,等於使用胃經中專治胃病的穴位,所以功能卓著。

搭配內庭則是取董氏的「倒馬」手法來加強效果。

而在門金穴上若進針較深,還能透到湧泉的位置,但不至於有從足底刺入的劇痛感,對疏通一身氣機有幫助,能治全身氣血不通相關問題。

門金又尤其適合暑邪所致的各種腸胃炎,也算是當季可優先考慮的選穴。

總合以上特色,這大概是為何剛針完門金、內庭,患者就直接表明症狀大幅改善的原因了。


用針灸穴位疏肝健脾


當然,後來我一樣把本來預選的穴位針完。

其實門金、內庭配上火主穴,以及四花上穴配上其黃穴,都是一種中醫脾、肝系統並治的方法。

門金、內庭是胃經上的穴位,前面已經提過。火主穴基本等於足厥陰肝經上的太衝穴,可治肝脾兩經同病,呼應太衝本身也是「輸」穴,屬土、對應脾。而因為同時也是原穴,又有通三焦的功能,在疏肝方面相當值得選用。

四花上穴可說涵蓋足三里穴,有升降調補腸胃氣的功效;其黃穴為上三黃穴位置最下方的一穴,取穴方便,對情緒緊張、肝氣鬱結有特效。

針對這種伴隨多樣病況的患者,取能通調全身氣機的穴位是一大重點。然而針灸、取穴也需要以中醫理論辨證後再使用,才能安全又有效。

當然,在我經驗中有一部分人對針灸治療的反應,是特別迅速敏銳的,並非所有人都會感覺效果如此迅捷;我個人也持續努力中,期待提升自己針刺的效果,能夠快速又持久。

僅以此病例記錄施針的奇異效果,並把背後概念與大家分享。

2024年7月1日 星期一

長期胃部問題連帶頭痛顯著改善案例





案例


約六十歲女性,因長期胃部悶脹兼喉嚨卡感來就診。患者上腹在飯後常感悶塞不適,且伴隨明顯喉頭異物感。曾因此求診中醫,但往往服藥初期有效,後期則症狀復來。

患者同時易焦慮、睡眠不佳,有壓力便需服安眠藥方能入睡;

近兩年開始,每到夏天,環境瞬間從冷到熱、從熱到冷,則誘發偏頭痛,每週少則服一次止痛藥,多則兩次;同時近日也有解便不成形的問題。

為其診脈,兩側脈寸關弦,尺細。舌淡紅,苔白厚滿佈。

我為其開方,以半夏瀉心湯為主方,烏梅丸為附方,另伴有少量如丹皮、五靈脂等活血止痛藥。

一週後患者回診表示,喉嚨異物感明顯改善,頭痛頻率亦減,睡眠品質也改善。

至今治療已一個月,主要用藥皆為半夏瀉心湯與烏梅丸,患者一個月內頭痛發作次數減至 3 次,喉嚨卡感及腹悶脹也明顯改善。


寒熱藥並用的奇效


半夏瀉心湯與烏梅丸,都是中醫寒熱藥併用的代表方劑。

半夏瀉心湯因同時有辛溫能開宣的半夏、乾薑,及苦降的黃芩、黃連,當我判斷患者有中焦氣機滯塞問題,往往就會用上。這種滯塞常以上腹悶脹為表現。

烏梅丸一樣內含辛散溫熱的細辛、蜀椒、乾薑、桂枝、附子,以及苦降的黃連、黃柏,但作用範圍又較半夏瀉心湯更廣。

尤其內含附子能溫腎陽,適用於久病;且黃柏作用於下焦、大腸,寒熱藥協作,在近代常被應用於慢性腸炎、慢性胃潰瘍等長期的腸胃道疾病。


睡眠問題可以導因於心腎不交


睡眠障礙的原因百百種,若粗略分類,其中一類為所謂的「心腎不交」,常見於年長的患者。

心腎不交的代表方是「交泰丸」,用黃連與肉桂,雖然其中黃連量是肉桂的十倍,但一樣是寒熱藥併用的範例。

而上述案例用烏梅丸,一樣內含黃連、桂枝、附子,配合患者的腸胃問題及脈象,能同時顧及心腎不交的睡眠障礙症,使用後,果真改善了失眠問題。


冷熱不調的治法


偏頭痛患者常對環境敏感,這種由冷到熱、由熱到冷都不行的情況,一般會考慮是氣血循環不佳,常用中醫方劑的「柴胡」劑(因為會用到柴胡),以暢通氣血循環(中醫術語的疏肝),來達到寒熱「和解」的目的。所以也這類方也稱「和解」劑。

但和解劑有另一大類,就是上面提到的寒熱藥併用方。

最簡單來說,這類方可以讓該冷卻的地方變冷,不夠溫熱的地方變熱,從而改善怕冷又怕熱的問題,達到「和」的效果。

而烏梅丸裡除了寒的清熱藥、熱的溫裡藥外,也有補氣血的人參、當歸,全方較適合久病的患者服用;若是短期發作的冷熱不調問題,一般較適合以柴胡劑來「和解」。

這種寒熱錯雜的問題較複雜,但其實最常見,也最需要中醫師的專業來治療,是一般吃涼性或溫補的飲食無法處理的問題,還請各位讀者們留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