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: 9月 2024

2024年9月26日 星期四

慢性蕁麻疹以當歸飲子治療,症狀大幅改善案例





案例


約 30 歲女性,半年前突發急性蕁麻疹,之後轉為慢性蕁麻疹,只要晚睡或壓力大就會發作。

兩個月前,情況惡化到幾乎每日發作,在關節處、頸部及背部常出現疹塊,每次癢持續約 2-3 小時;近期一週發作 4-5 次,當下時皮膚紅且浮腫,冰敷症狀減緩,洗澡後則加重,早上常癢醒。

患者也常發作頭痛。

診其舌脈:舌淡紅,苔薄白,稍有齒痕。右脈沉弦,左脈寸浮弦,關尺細。

開給:當歸飲子 4.5g,金銀花 2g,蒺藜 0.3g,蟬蛻 0.2g,玄參 1.5g。服藥一週。

隔週患者回診,表示早上六、七點時皮膚紅、癢仍有,但癢程度減輕,近幾日已不會癢醒,且就算有紅疹也不會浮腫。續以當歸飲子為主方開藥,三週後患者回診表示,近一週已完全不癢。

再服藥兩週,期間就算有壓力引起皮膚症狀,也只會發紅,不會發癢,且不久後就自行恢復正常。續開一週藥,囑其若無症狀,可暫不回診。

治療期間都有使用當歸飲子,用量由 2.5g-4.5g 不等。


皮膚癢不一定都起於單純的火氣大


在我的臨床經驗中,濕疹、蕁麻疹、乾癬等皮膚疾患,大多都是由中醫的「實熱」引起,只要投以適當的清熱藥,症狀就會明顯改善。

然而也有類似上述案例的情況,其原因是血虛——陰血難以濡養肌膚的「虛證」,甚至伴隨些微「氣虛」。這類患者的脈象常偏細、偏沉,且能觀察到左脈比右脈浮。

這類患者若只以清熱藥治療,往往效果不佳;必須採用如當歸飲子有補血、補氣作用的方劑,才能收效,並期待效果持久。

當歸飲子是由著名的四物湯與一些祛風益氣藥共同組成。除了補血補氣的四物湯、何首烏、黃耆、甘草,由於也要處理引起搔癢的風、熱,因此把四物的熟地換成有「涼血」功能的生地,並加上能散風邪的荊芥、防風、蒺藜與生薑。

全方雖用補法,但只要方向正確、搭配適當,患者的皮膚搔癢、發紅、浮腫情況就能持續改善,當病情穩定,就能進入減藥甚至停藥的階段。

這類型的皮膚炎,若攝取一般的青草茶、綠豆等寒涼食材,可改善的機率極低,若自行服補血補氣藥如四物湯、黃耆,症狀往往會更加嚴重,因爲服用量常會超過臨界點。

要真正得到改善,還是必須由中醫師以適當比例來搭配清熱、滋補藥物,才能得到預期效果。

2024年9月24日 星期二

睡眠障礙以科中藥粉治療,有效改善案例



案例


約 30 歲女性,因睡眠障礙——入睡需時 30 分鐘以上而來就診。患者同時有夜間會莫名醒來,醒後又須超過 30 分鐘才能入睡的困擾;且晚餐後會發作下腹部脹感,往往持續到睡前。

診其舌脈:舌偏紅,苔白偏厚,剝苔明顯。左右脈弦細。

判斷為肝腎陰虛,心陰虛火旺,開給:六味地黃丸 3.5g、酸棗仁湯 3g、四君子湯 3g、當歸芍藥散 2g、火麻仁 1.5g。服藥一週。

隔週回診,患者入睡時間縮短至 <30 分鐘,不再夜醒,下腹脹消失,但仍有淺眠感。我將酸棗仁湯增量至 5.5g,以真武湯 1g 取代六味地黃丸,加石菖蒲 2.5g,續服一週。後患者自覺睡眠改善明顯,開始能深睡,作夢頻率亦減。

如此服藥一個月後,患者即因睡眠恢復正常而停服中藥。

約一個月後,其難以入睡、整夜睡不著、腦袋停不下的感覺復發,我仍以酸棗仁湯為主方治療三週,患者再度因睡眠恢復正常而停藥。

半年後,患者又復發倦怠卻無法入睡、夜醒,我再以酸棗仁湯為主方治一個月,症狀再度消失,並因此停藥。兩個月後患者回診看其他問題,詢問之下得知這期間她的睡眠都正常。


睡眠障礙與酸棗仁湯的中醫應用



酸棗仁湯是中醫古籍「金匱要略」中,治療「虛勞虛煩不得眠」的代表性方劑。如今在睡眠障礙的中藥治療中,算是數一數二的常用方。

如上述案例,現代人往往工作忙碌、生活壓力大,又常熬夜,如此持續一段時間後,身體狀態便發展成中醫所說的「心陰虧虛併肝陰不足」,由此引起睡眠障礙。

睡眠障礙包括三個部分:

  1. 入睡困難:躺床後超過 30 分鐘才能入睡(躺在床上滑手機或做其他事不算)。
  2. 睡眠中斷:睡到一半自行醒來,需 5 分鐘以上才能再入睡。
  3. 提早醒來:睡著後,比預定時間提早醒來,且無法再睡回去。

無論是上述哪種情況,只要是符合肝陰不足、心陰(血)虧虛的中醫「證型」,服酸棗仁湯後,症狀一般都能得到改善。且在服藥後身體狀態恢復平衡,就算停藥,良好的睡眠也能繼續維持。

那為什麼上述患者的睡眠問題又再復發呢?

主要還是因為生活型態影響。雖然在停藥後睡眠仍良好,但在一陣子大量用腦、壓力沈重及熬夜後,心肝陰虛的情況很容易再次復發,就需再服中藥一段時間,使平衡恢復,症狀才會再緩解。

其實,只要逐漸調整生活型態,復發的機率就會減低,從上述案例可以發現,患者睡眠正常的期間逐步拉長,基本上就是這個原因;就算情況復發,以一段時間的中藥治療,改善後也仍能再度停藥。

然而也需留意,睡眠障礙情況眾多,並非全是心肝陰虛造成,若想以中醫方式治療,仍要由合格中醫師診治後,才能達到所期望的療效。

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

難治失眠服鉤藤散,改善至停服中西藥案例



難治失眠案例


約 70 歲女性,半年前突發失眠,症狀為:雖感倦怠但入睡困難,入睡後總在短時間內驚醒,驚醒時有心臟大力跳動感,且伴隨身體顫抖;就算入睡,也常感覺並未深睡;夜間驚醒後,往往需花很長時間方能再入睡。

曾給中醫治療兩個月未見改善,遂於西醫就診,近日斷續服安眠藥以助入睡,因想減少或停用西藥,而到我的中醫門診就診。

因睡眠問題,患者白天常感疲倦,中午想睡卻無法入睡(會在將入睡時驚醒),且常有心悸、胸悶感(中午尤其嚴重),偶有上腹糾結感。

診其舌脈:舌淡紅偏暗,苔白厚滿佈;雙側脈弦實數。

初期以加味逍遙散為主方治療,一週後心悸較改善、較有想睡感,卻仍無法深睡、易驚醒,睡眠時間稍延長,但仍約 2 小時就會自行醒來。

因患者脈象轉變為浮弦實數,判斷其肝陽上亢更顯著,轉以鉤藤散為主方。患者服用後,開始感到可以入睡,睡眠時間更延長(偶合併服用安眠藥),且中午可以入睡。

服上方約一個月後,患者夜間躺下睡覺已不會驚醒、不會心悸,睡眠雖斷續但醒後可復入睡。服藥累積至三個月時,一週中已有幾天可一覺到天亮,約 1-2 天因難入睡需服 1/8 顆的安眠藥。

這段期間,患者須刻意避免以下行為方能達到上述的睡眠狀態:

  1. 避免白天較長時間(多於半小時)的睡眠。若有則晚上會睡不著。
  2. 須避免睡前一小時喝較多的水。否則會因夜尿打斷睡眠。若口渴可以水潤喉。
  3. 睡前須避免消耗腦力的工作,如寫作。若有則會難以入睡。

開始服此方約六個月後,患者基本都可在不服西藥的情況下,於 10 分鐘左右便順利入睡。一週中偶而會有一天需服 1/8 顆安眠藥幫助入睡。中午午睡半小時皆可入睡。

再服此方約半年後,我開始安排患者停中藥,反覆服藥、停藥幾次後,至今約一年,患者已不需服中藥與西藥,皆可擁有正常睡眠。

療程後半段,總計約一年,我所用的中藥皆以鉤藤散為主方,量在一日 4.5-6.5g 之間,同時按患者當下的情況,搭配其他中藥治療。


鉤藤散在睡眠障礙的應用


鉤藤散是能同時達到「祛風、清熱、化痰」三個目標的名方。

針對上述病例,因患者來就診多次,都有舌苔白厚的情況,又有入睡不久即驚醒、身體抖動,並有弦數脈,我認為是內在無形之痰上擾清竅、影響睡眠,同時又伴肝陽化風,痰隨風動,也就是所謂「風痰」作為核心病機,才考慮用鉤藤散為主方治療。

鉤藤散中的主要用藥鉤藤,本身就有清熱、平肝、息風的作用(鉤藤的平肝息風作用,可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:不明原因四肢抖動服藥一週即明顯改善案例);其中的菊花、石膏、麥冬,則能強化清熱效果,菊花並能輔助鉤藤平肝。

平時較易緊張、焦慮的人,除了容易「氣鬱」「化火」之外,「氣鬱」也能引起中醫所說的脾胃功能失調,進而產生無用的水(濕),堆積久了生「痰」,痰這種病理產物,可以阻礙心智功能,以致妨礙睡眠。

鉤藤散中的半夏、陳皮、茯苓,即是處理「痰」的最常見用藥,也就是行氣化痰標準方——二陳湯的架構。

就睡眠障礙而言,鉤藤散中的人參、茯神、茯苓,也都具備安神效果。可見此方是處理肝陽上亢兼風痰型失眠,相當值得考慮的用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