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: 12月 2024 WFU

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

針灸治坐骨神經痛,後未再發案例



案例


約七十歲女性,一週前坐按摩椅後,突發右下背疼痛,痛感延伸到右腿的外側與前側,睡覺時疼痛嚴重,看診當下便覺得疼痛難耐。患者另有口乾、口破、牙齦腫的情況。

診其舌:舌體淡紅,苔薄白,周圍有齒痕。診脈:皆為弦,右關沉弦,左關浮弦。

為其開藥,以知柏地黃丸為主方,並用大黃蟅蟲丸、延胡索、地龍。並針灸:腎俞、氣海俞、大腸俞、關元俞、秩邊、環跳、委中、太溪。

三日後患者回診,告知疼痛頻率減少,我依原穴位繼續針灸治療。約三週後,患者回診治療其他問題,告知右下背及腿部疼痛已完全消失。至今已一個多月,患者右側腰部及下肢疼痛未再發。(患者回饋如圖所示,感謝患者樂意分享經驗)


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常用穴位


坐骨神經痛是一種常見症狀,嚴格來說不算一個病名,成因可以粗略分為骨頭壓迫或肌肉壓迫造成。

腎俞、氣海俞、大腸俞、關元俞、秩邊、環跳、委中是我治坐骨神經痛的常用穴組。這幾個穴位除了環跳之外,都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上,每個穴都有強健腰、腿、膝的作用,歷代醫家常以腰部眾俞穴,搭配委中穴(為膀胱經合穴)治療坐骨神經痛,常有顯效。

就穴性而論,腎俞有補腎陰的特性,氣海俞能補氣血,大腸俞則能理氣化滯,關元俞可疏風散寒,這四個腰部俞穴,可共奏安內攘外的功能。至於秩邊及委中作用皆為疏經活絡,是治坐骨神經痛的經驗效穴。

環跳穴雖在膽經上,與以上諸穴不同,但其正值膀胱經與膽經的交會之處,被頻繁用於治腰腿疼痛、無力甚至癱瘓問題,唯一的缺點在於取穴不便,各醫家常以其他穴位代替。


勿輕信保證,中醫治療是選擇之一


坐骨神經痛的引發原因頗多,我也遇過終究需要透過西醫開刀改善,並且在開刀後有明顯進步的患者。

然而在中醫針灸與用藥的領域,亦累積了大量治療坐骨神經痛的經驗。我個人在進修過程中,不時會覺得坐骨神經痛的中醫治療方式未免太五花八門,然而重點依然在於有效解決患者痛苦。值得慶幸的是,確實有許多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的案例,上述案例則是未再復發,效果持久。

個人建議不要輕信任何中醫「包醫」的保證,而花下大筆金錢,而是把針灸與中藥等中醫治療,當作手術前的一種選擇。在治療過程中,也要和中醫師討論治療計畫、留意進展,並審慎評估當下的治療選擇是否妥當,有時確實能收到意外良好的效果。

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

嚴重疼痛之足底筋膜炎,針灸治療後大幅改善案例



案例


約五十歲女性,之前就有足底筋膜炎病史,近一個月兩側足底筋膜炎快速惡化,以左側最嚴重,時不時有針扎感及撕裂痛,遂來就診。

患者除兩側足底外,左小腿內側、左膝內側也常有痠痛感;同時腰部兩側常感到酸痛,坐著就會腰痠,騎機車遇路不平而震動時,腰痛更加明顯。患者平時怕熱,易口渴,吃半碗薑母鴨就要狂喝水,且常有下腹部脹氣困擾。

觀其舌:舌質淡紅,苔博白,稍有齒痕。兩側脈寸部弦,關尺脈沉弦。左脈較浮。

為其施針,主要選穴位:腎俞、氣海俞、大腸俞、關元俞、秩邊、環跳、委中、承山、太溪、正筋、湧泉,皆用補法。開藥以知柏地黃丸為主,隨證加減。

治療初期,患者足底尚會疼痛,但每次皆有進步。治療一個月左右,總共六次針灸,患者兩側足底刺痛及撕裂痛都消失,最多只有輕微的脹痛感,幾乎不發作;腰酸痛也明顯改善,已不會疼痛,只有酸感。續追蹤其症狀並治療。


什麼是足底筋膜炎?


足底筋膜炎是常見的足部疾患。典型特徵是睡醒下床、久坐後踩地時,腳跟底部有明顯疼痛,活動後暫時減輕,但再活動久一點,疼痛會再次發作。這種痛在用手按腳「跟骨」底部內側,以及腳「背伸」(dorsiflexion)時也會出現。

足底筋膜是在腳底的一片扇形結締組織,從跟骨連到五個腳趾,有撐起足弓、支撐身體重量、行走時吸收來自地面反作用力......等功能。造成足底筋膜炎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兩種:

  1. 過度及不當使用:包括了久走、久站、長時間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走、穿不適合的鞋子、過度使用一側的腳去施力。另外,體重過重、背負重物,也都會加重足底筋膜負擔,增加足底筋膜炎發作的機會。
  2. 足部結構問題:以退化最常見。足部有許多肌腱、肌肉與足底筋膜共同支撐身體、吸收震動,當這些組織隨年齡退化,足底筋膜的負擔就會增加;另外,扁平足患者內縱足弓塌陷,會造成本來由足弓分配至前後足骨的體重,轉移到足底筋膜上,以致足底筋膜負擔加重,引發症狀。
那足底筋膜炎是怎麼產生的?

近年學者逐漸發現,足底筋膜結構漸進的崩解才是主因,與發炎反應不直接相關。足底筋膜的崩塌,由許多反覆的微小撕裂傷造成。因此,也有學者認為足底筋膜炎應稱為「足底筋膜退化」(plantar fasciosis)比較正確。

一般西醫的治療方式,包括物理治療、輔具、止痛藥物服用或注射、體外震波促進微血管進入傷處促進組織癒合、手術切開部分筋膜以減低其承受壓力等。中醫方面則以針灸及中藥治療為主,通常能達到不錯的療效。


足底筋膜炎的針灸治療


在中醫十二正經系統內,唯一位於足底的穴位是湧泉穴。湧泉穴屬腎經,因此搭配同屬腎經的照海、太谿、復溜等穴,一般能取得初步療效。

在解剖概念裡,足底筋膜發揮功能時,與其他部位的「肌筋膜」互相影響,其中又以小腿後側的腓腸三角肌,一路向上到大腿的膕旁肌、臀部的薦粗隆韌帶、背部的豎脊肌,甚至頭頸部的顱頂筋膜最為相關。

這是為何足底筋膜炎的患者,很常伴隨腰背痠痛甚至頸部僵硬的問題。在此路徑上進行針灸治療——如針刺崑崙、飛揚、承山、懸鍾等穴位(所屬經絡與上述路徑相關),不只能增加足底筋膜炎的療效,也能一併改善肩頸腰痠痛的問題。


足底筋膜炎的中醫方藥治療


中藥方面,可以用「痹症」來思考足底筋膜炎的治療。痹症是由正氣不足的內在因素,加上感受風、寒、濕、熱的外在因素而成。

在方藥使用上,除了痛處遊走不定者以防風湯加減;痛有定處伴沈重者以薏苡仁湯加減;疼痛劇烈得熱減輕者以烏頭湯加減治療外,亦可按患者情況,加上獨活寄生湯補氣血、六味地黃丸補陰、或右歸丸補陽,以改善正氣不足的內在問題。

另外,若加上活血化瘀藥,或有強大通絡效果的蟲類動物藥,如地龍、全蠍、蜈蚣、僵蠶等,往往能取得更好的療效。然而上列方藥務必由中醫師診斷後方能服用,以免產生嚴重副作用。

由以上概略可見,足底筋膜炎的治療方式相當多樣,由專業醫師診斷後,便能採取最適當的治療,甚至多種療法並行,以取得最佳療效。

2024年12月3日 星期二

突然發冷及全身無力,服中藥速效改善案例



案例

患者為約三十歲男性,當天騎機車騎到一半,突然覺得很冷並昏昏欲睡,本要到醫院探望朋友,但疲倦感持續加重,到一個地步,需先在醫院公共座椅上睡一下,之後情況稍微好轉,便來看診。

患者到診時除喉嚨乾外,沒有其他上呼吸道症狀。但全身無力感嚴重,腳特別冰冷,有胸悶、吸不到氣的感覺。

診其脈:兩側皆浮且重取無力。診其舌:舌質淡紅,苔白偏厚,稍有齒痕。

開給:真武湯 4.5g,補中益氣湯 4.5g,玄參 0.5g,桔梗 0.5g。一日三次服一週。

因患者是我友人,服藥隔天即傳來訊息(如圖)表示:看診後十二小時內,服用三包粉藥,全身嚴重的無力感即消失,恢復如初,並因中藥如此迅捷的效果感到驚奇。


中醫「感冒」有分型,用對藥療效迅速


如上述案例般突發無力倦怠、非睡不可的情況,只要有經歷過的朋友,都知道這情況相當嚇人。這時只要排除一些嚴重問題,在中醫領域,往往就與所謂的「外感」有關。

「外感」可以理解為一種感冒或受寒,現代人聽到感冒,立刻聯想到的是上呼吸道症狀,但在中醫領域,感冒泛指所謂「外邪」入侵人體,人體抵抗能力不足,隨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。

上述患者出現全身發冷,強烈疲倦想睡,甚至得立刻找地方躺下,基本符合外感分型中,外寒影響到「少陰」一類的情況。

用真武湯的原因,是其身冷故以附子溫軀體陽氣,苔厚齒痕顯示濕邪重故用苓、朮,脈浮疑其陰盛有陽反被拒於外之勢,一方面又仍有外邪,故以白芍引陽入陰並以生薑祛邪。補中益氣湯則因有吸不到氣的胸悶症狀,追加助益中上焦之氣故用之。

總的來說,只要能對應到外感類型,並依不同人的情況稍加調整,中藥改善症狀的速度其實也是很快的。

本人為此患者看診時正值十月初,已過中秋;現今台灣的季節也已入冬。因天氣快速轉冷,這種「少陰」「外感」的情況,很常在體質本就偏虛偏寒的朋友們身上出現。

若有類似症狀,切記不要慌張,中醫的用藥或針灸,往往能發揮良好效果。最後仍叮囑,用藥針灸為醫療行為,有需要時找合格中醫師看診才是上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