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: 10月 2025 WFU

2025年10月4日 星期六

夜間發作的嚴重牙痛,服中藥當天即改善九成案例




案例


一位約六十歲、長期給我治療的患者,近一個月開始出現左側特定牙齒疼痛,尤其前兩週更加嚴重。

特別的是,牙痛白天並不明顯,但晚上睡覺會突然痛醒,醒來後疼痛感會慢慢降低,再睡著後又會痛醒,一個晚上反覆 3-4 次,相當困擾。而患者有習慣看的牙醫師,目前正在排隊,希望能先用中醫方式改善這一問題。

觀其舌:舌淡紅,苔白偏厚,稍胖大,有齒痕。脈診:右側較顯,寸關浮弦,尺弦。

這個患者的情況比較複雜,這裡難作完整記錄,但綜合過去長期治療的經驗與近期的牙痛表現,判斷為虛火牙痛,開給:甘露飲 4 g、半夏瀉心湯 2.1 g、消風散 2 g、連翹 0.3 g、淡竹葉 0.4 g、金銀花 0.3 g、澤瀉 0.4 g,一天兩次,服藥兩週。

隔天家屬便傳來訊息,告知當天患者服了兩包藥後,晚上就一夜安睡,不再因牙痛醒來。

兩週後患者回診表示,服藥後牙痛減至原來的一成左右,不再影響睡眠,持續至今。後來回牙科看診,牙醫認為是牙神經壞死進入休眠期,所以疼痛感降低,我告知繼續給牙醫追蹤治療。


關於那些白天沒事,晚上就有事的問題


上述患者的情況有很多可以討論,以下針對牙痛狀況作分享。

就最粗略來說,如果是白天都沒事,一到夜間就出現的各種症狀,在中醫領域裡可以考慮是所謂的「陰分」出了問題。

這種觀點基本源自溫病學派的理論,是一種將人體作「陰陽」兩「分」的概念:陽屬於淺表,陰屬於裡層;陽對應白天,陰對應晚上;陽對應清醒,陰對應入睡......。在這一視角下,如果這個病「位」處於「陽」,那清醒的時候症狀就會明顯,若位置在「陰」,則是睡著後才發作。

這也就能解釋上述患者為何白天牙齒都不太痛,晚上卻嚴重得痛到醒來,因此成為我選用的治療視角。

患者脈為右側較明顯,為下降趨勢,是有多餘能量的火象,而這火看來就在「陰分」,入睡後中醫所謂人體的「衛陽」或「衛氣」進入陰分,與火衝突進而引發症狀。

這裡還有個更進一步的理論,認為人眼睜開衛氣就出表,眼睛閉起則衛氣入裡,可以解釋患者半夜醒來疼痛就漸漸緩解,因為衛氣不再與陰分的火衝突,但睡著後衛氣入裡,與火相搏,牙痛就又變嚴重,直到再次痛醒。


溫病理論中的不同層次與處方應用


存在陰分的火,是所謂陰虛造成的火,在溫病理論中,屬於「衛、氣、營、血」四個層次中的「營、血」層次;而患者沒有明顯出血或皮膚紅斑等症狀,暗示火在「營」的層次居多。

營、血層次又對應到三焦理論的肝、腎區位,因此我選用能同時養肝腎陰與清熱解毒的甘露飲為主方,再配上清營湯內,能將熱毒從營分透出的藥組:金銀花、連翹、淡竹葉。

果真在服藥之後,患者牙痛當晚便明顯改善,兩週以來也未再如之前影響睡眠。

有趣的是,患者牙痛加重前的兩週,有在服用沙參麥冬湯。沙參麥冬湯是養陰潤燥的代表方,但作用部位偏重肺、胃,最多到心。

如沙參歸肺、胃兩經;麥冬、玉竹再加上心經;天花粉清肺、胃熱;白扁豆化濕,避免其他藥過度滋膩、作用於脾;桑葉則將熱從肺透散;肺、胃經基本對應到「衛、氣」兩層面,相對「營、血」屬陽,對陰分之火影響力不足。

甘露飲因內含生地、熟地、天門冬、石斛,皆入腎經;茵陳、黃芩可入肝、膽清濕熱;枳殼、枇杷葉降氣、行氣、化痰濕;肝、腎經大致對應「營、血」層面,比起沙參麥冬湯,甘露飲更能深入營分滋陰清熱。

而金銀花、連翹是「衛、氣、營、血」之熱都能清解的藥物,兩者與淡竹葉都入心經,心經區位基本對應到「氣、營」之間,這三者可說都作用於上述理論的陰、陽之間,可將陰分之熱透散而出,與甘露飲搭配,便能更有效的清解陰分之火。

這裡再統整一下:肺、胃區位大致對應「衛、氣」層面,肝、腎對應「營、血」層面,而心則介於「氣、營」之間。這是一個大略歸納,並非絕對,但或許可作為延伸應用的參考。

對中醫來說,陰陽兩分的觀點能用來解釋一些特殊症狀,例如上述清醒時正常、入睡就發作,或白天正常、入夜就發作的問題,給一些「怪症」提供解套方法,有需要的朋友們可參考選用,當然務必給合格中醫師診治就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