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: 6月 2024

2024年6月25日 星期二

服中藥三天高血壓即顯著改善案例






服藥三天血壓改善案例


約五十歲男性,因最近半年血壓偏高而來就診,近日血壓常徘徊於 130/90,且偶而伴隨後頸牽延至後頭部疼痛。(半年前患者血壓基本維持在 110/70。)

就診時面色偏紅,喜飲冰冷,常有夜尿。若進食青菜量少,則有解便不成形之情況。

脈診發現左脈偏大,左尺脈細,右側脈弦。舌診則舌質偏紅,苔白偏厚。

綜合來看,因左脈較顯,且有夜尿、大便不成形情況,判斷其輪廓偏於虛證,同時伴隨熱象(應為虛熱),因此開給:

加味逍遙散 3.5 g,六味地黃丸 2.5 g,牡丹皮 1.5 g,赤芍 1 g,地龍 0.3 g,葛根 1 g,益智仁 1 g(一日份量)。每日兩次服用一週。

患者一週後回診告知,服上方三日後,血壓(SBP)便回復至原來的 110/70,且可一覺到天亮,夜尿情況消失。


固下,補中兼疏上


以左脈較顯來判斷其整體偏虛,是用「圓運動」理論作出的延伸,認為身體趨勢想將氣血往上輸送,卻力量不足,因此適合補藥。

但這只是最概略的歸納。

左脈較大,也顯示人體的循環卡在「上焦」(將人體分上中下看的概念),氣血因難以通過,就堆積在上升的途徑之中。

針對這種鬱積,我選用逍遙散為主方。方中柴胡、當歸、芍藥加上薄荷,可疏通氣血,且作用於上焦。而生薑、白朮、茯苓則可健脾祛濕,使全方偏補,呼應虛證的輪廓。

同時患者面紅表示有熱象,故採用外加丹皮、梔子的加味逍遙散,且再增加丹皮、赤芍、地龍,加強清心肝熱之效果,又同時能暢通血行。

至於六味地黃丸,是因患者左尺脈細,判斷為腎陰虛證(往往也間接引起腎陽虛,造成夜尿),故選用來補肝腎陰,也滋肝陰以降火。

在補腎陰前提下,加益智仁則能腎陰腎陽兼顧,且有收澀止夜尿之效。

患者服用後果真夜尿消失,睡眠品質改善則血壓更容易恢復正常。

至於葛根則能退熱且改善頸部僵硬。

全方固下焦、疏上焦、平補中焦,對因虛熱上湧而造成的血壓問題,能產生良效。

2024年6月17日 星期一

服一包藥反覆喉痛隔天即癒案例






喉痛一包藥即癒案例


一位約三十歲女性,因近一個月反覆感冒、喉痛,且近日喉痛又作,故來就診。

患者同時有口乾、飲水不解渴,口破情況,結合雙側脈浮,右側脈浮弦數偏大,判斷正處於急性感冒狀況。

開給銀翹散為主,伴少量普濟消毒飲的藥方,一日兩次,共服五日。

患者一週後回診表示,當天晚上服一包藥,隔天喉痛即消失痊癒,但依然把五天份藥量服盡,現已開始針對增強免疫力、減低其反覆感冒頻率開藥。


喉嚨痛該選什麼藥?


針對喉嚨痛,中醫最有名的方子,應該非「普濟消毒飲」莫屬。

普濟消毒飲內含板藍根、馬勃、玄參、桔梗,都有「利咽」效果,能治喉痛。加上又有強力清熱藥黃芩、黃連,更能有效壓制喉炎腫痛。

然而,在這個例子裡,使用的主方卻是「銀翹散」而非普濟消毒飲,原因在於患者有明顯的「熱象」(中醫由一大類徵象歸納出的身體狀態),且過去喉痛就常反覆發作。

普濟消毒飲的作用位置局限於身體上半,恐怕只能對喉痛「暫時鎮壓」,無法將病理的「熱」徹底清除。

而銀翹散除了也有「發散」作用,能治急性感冒;其中還有一個桔梗、蘆根、竹葉三藥搭配,能將熱從身體「上、中、下範疇」完整驅除的奧妙結構。

原來,桔梗能發散邪熱,蘆根能清困在身體中央的熱,兩者作用於身體的上、中,與普濟消毒飲的作用範疇相似。

但「竹葉」卻能使熱從尿排除,有「清熱利尿」效果,比起普濟,增加從身體下方排熱的作用,清熱作用更完善。

這也是為何熱象明顯的感冒喉痛,可以在短時間內解除,後面並不再發。

這個上、中、下結構,也呈現出中醫全人整體的思考模式,對於久病、反覆發作的病症,可說是重要的治療模式,僅供大家參考。

2024年6月8日 星期六

持續一個月手臂痛當下完全改善案例






手痛治腳,奇妙的三重穴


一位約莫四十歲男性,一個月前因運動拉傷,造成左上臂疼痛。本以為會自行好轉,但過了一個月卻無任何改善,遂來求診。

請他先維持坐姿,針右小腿外側董氏奇穴一重、二重穴,並請活動左上臂,兩三分鐘後疼痛感減至四分(治療前十分)。

董氏三重穴治肩關節、上下臂痛及手腕痛、小兒睡中咬牙效果佳,且為活血化瘀要穴,因患者疼痛一個月都未改善,考慮久病多瘀,因此首選三重穴為其施治,果然獲效。


左病右治,循經絡位置選穴


因當下未完全改善,觀察其疼痛處為手太陰肺經與手厥陰心包經之間,故選針右手地士、天士穴,配合觸摸有緊繃處,稍調整下針位置,並請患者活動左臂。

約莫一分鐘內,其左上臂疼痛即消失,讓患者感到非常驚訝。

地士、天士穴屬於董氏三士穴,常用治心律不整、心臟無力、心跳過速等心臟問題,本次治療是以病灶位置為考量,再配合動氣療法,因三士穴就位於肺經與心包經之間。


心門穴針感強效力大


在左上臂疼痛消失後,患者仍感到左上臂後側稍有緊僵感,判斷其病位與手太陽小腸經循行一致,故請患者右手置於胸口,針心門穴,配合動氣療法,緊僵感便完全消失。

心門穴亦為董氏奇穴,與腸門、肝門穴並列,都位於小腸經上,對應上焦,常用治膝內側痛。本次取心門穴是因病灶位置之對應。

而心門穴亦具有針感強,故效力大的特性,氣血旺盛的中壯年人適合選用。

另外亦考慮患者一個月疼痛持續未癒,與血瘀有關,而心主血脈,此觀點可解釋選用治心病穴位,為何能在此病例起到如此顯著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