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: 5月 2023

2023年5月22日 星期一

吃太飽小心睡不好!?



作者:李主強


中醫的消化與睡眠


最近有個機會受邀去錄podcast,聊到睡眠主題,發現大家對於「消化系統狀況影響睡眠狀況」這個概念,似乎並不熟悉,所以在這裡分享一下。

中醫古老的經典「素問」(大約在戰國到秦漢時期寫成)裡,曾經記載了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」這句話,原文指「胃氣上逆」造成睡眠困擾,大概是胃食道逆流引起睡眠障礙的最早記錄。

而後代中醫醫家引用這句話,解釋脾胃出問題的內傷病影響睡眠品質的情況,反映了消化系統與睡眠之間的密切關聯。

明代醫家張景岳認為,睡眠與「陰」(常與營氣、血相關)和「神」有關,失眠的根本原因在於「邪氣」干擾以及「營氣、陰血」的不足。而陰血便與中醫的心、肝、脾(張氏特別提及「脾血」)這三個領域有關,其中又以脾這一領域,不但有可能缺乏「陰血」,還可能被宿食(堆積未消化的飲食)、痰、火這幾類「邪氣」所干擾。

這是為何「脾」(消化系統)的狀況,是中醫治療失眠必須考慮的原因之一,也是為何許多中醫相關的網路文章,都會提到「胃」的狀況會影響睡眠。


西醫的消化與睡眠研究


有趣的是,近年的西方研究,也出現關於腸道情況影響睡眠品質的主題,認為腸道菌的代謝產物,會影響到人體的睡眠調節,特定腸道菌種的比例變化,與睡眠失調有關。(1)

另外,由於血清素(Serotonin)也會影響睡眠週期,而 90% 的血清素,是在腸道的嗜鉻細胞中製造,10%則在神經元中合成。因此,有人將血清素與中醫「消化系統影響睡眠」的理論作聯想。

然而,血清素其實無法通過「血腦障壁」,也就是腸道合成的血清素,與神經中合成、會影響睡眠週期的血清素其實無法互通。

雖然都是血清素,但分別屬於兩個系統,腸道的血清素主要在調節腸蠕動,應該無法影響到睡眠。


消化與睡眠的日常保健


至於知道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」後,平時可以注意什麼來增進睡眠品質?簡單來說,就是睡前不要吃太飽,或睡前以不吃東西為原則。

在西醫的觀念裡,腸胃消化食物,等於是一種要身體「繼續工作」的訊號,所以若睡前胃裡還有食物,就是在告訴身體「還不到休息的時候」,也就會影響睡眠。

對中醫來說,晚餐時間距離就寢時間太近,則容易在脾胃裡形成「食積」。食積又可能生「痰」化「熱」,這些因素都不利於睡眠。另外,平時對於脾胃(消化系統)的保養也很重要,常吃辛辣刺激、生冷黏滑的食物,都可能造成脾胃偏熱或偏寒,最終一樣會對睡眠產生負面影響。

我看診時,大多建議晚餐至少在就寢前四個小時吃,主因是蛋白質、脂肪(油)的消化一般需要 4-5 個小時,若真要在睡前吃東西,則建議以蔬菜水果和澱粉類為主,蔬菜水果消化約 1-2 小時,澱粉類一般是 3 小時。但在晚餐後到睡前的四小時之間,我還是支持不吃東西是最好的。

消化系統是處理睡眠問題的重要切入點,若發現自己有睡眠上的困擾,可以往這個方向進行調整,若有嚴重困擾,也請務必就醫治療了。


Reference:

1. Bruna Neroni,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disorders and gut dysbiosis: what affects what? Sleep Medicine, 2021 Nov. V.87, pp.1-7

2023年5月15日 星期一

新冠確診有感:寒熱領域大不同



作者:李主強


隨著2023四月底宣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解編,COVID-19從第5類法定傳染病降為第4類,新冠對台灣人民的影響,似乎也終於告一段落。

這段時間本人也「有幸」確診,感染期間雖然身體非常不舒服,也曾經體會喉嚨痛到難入睡的痛苦,但確診經驗,也確實讓自己對中醫的體悟有些進展。

其中就包含對中醫「傷寒」與「溫病」區別的體會。所謂「傷寒」,以簡單粗糙的分類來說,就類似「寒性」感冒,而「溫病」類似「熱性」感冒。而新冠基本上屬於「溫病」領域(在經驗上至少絕大部分)的傳染病。


「傷寒」理論對中醫的影響


「傷寒」的觀念對中醫歷史影響非常大,因為漢代有個很厲害的醫家張仲景,系統性的整理過去醫生的診療經驗,還歸納出疾病診斷、治療、開藥的統一脈絡,讓中醫從「A藥治鼻涕、B藥治便秘…」的「經驗」主導模式,發展成「符合X原則開A藥、符合Y原則開B藥」的「原則」主導模式。

原則主導模式因為經過整理歸納,效果基本上比較穩定、比較容易掌握;經驗主導模式因為個人經驗差異大,又欠缺歸納,應用起來效果就比較混亂,很容易對張三有效卻對李四無效,簡單說就是民間秘方的層級,比較難穩定發揮療效。

另外,張仲景寫出這本統合性專書「傷寒論」的背景,就是為了處理傷寒這種流行病。新冠疫情剛開始時我去看傷寒論的序,真是滿滿的既視感,很期待把「傷寒理論」直接應用在治療新冠肺炎上。


時代背景的重要性


然而張仲景是漢代人,據考古,漢代氣候其實比現在冷很多,這套理論要用在現代,其實需要花精力去深入了解再轉換出來才有用。

這次我自己確診時,因為太不舒服怕影響判斷,就讓其他醫師開中藥治療,當時對方使用了傷寒論的模式,結果藥吃了一兩包,本來開藥的判斷標準(一些身體症狀)就消失了,變成其他情況,不再適合當時開藥的診斷脈絡,如果繼續吃原來的藥,會越吃越不舒服。結果還是吃了清冠才「有感」的好轉。

原來,「熱性」溫病與漢代流行的傷寒的最大差別之一,就是溫病的變化快很多,也算符合中醫理論對「熱」的性質的認識。

這也是為何明清時期,有些厲害的醫家發展出「溫病」理論來處理熱性感冒、熱性流行病,顯然過去的「傷寒」理論還是有限制。

當然,在廣大的中醫派別裡,也有醫師支持傷寒理論可以處理所有問題,對這點我個人並不反對,如果有效,我也有興趣了解他們如何把傷寒理論應用在新冠疫情中。

而就我個人來說,會認為確診後吃清冠一號喉嚨痛、發燒才明顯緩解,是因為清冠的組成符合「溫病」理論,才能這麼快發揮效用。

我想,如果迷信清冠一號,就會落入民間秘方X病用A藥的那種窠臼,結果還是會發現同一個藥或方子,就是無法適用於每一個人;然而,若多了解溫病理論,以致掌握了它的脈絡與原則,未來遇到類似的疾病或流行病,就可以有效的應對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