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的消化與睡眠
最近有個機會受邀去錄podcast,聊到睡眠主題,發現大家對於「消化系統狀況影響睡眠狀況」這個概念,似乎並不熟悉,所以在這裡分享一下。
中醫古老的經典「素問」(大約在戰國到秦漢時期寫成)裡,曾經記載了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」這句話,原文指「胃氣上逆」造成睡眠困擾,大概是胃食道逆流引起睡眠障礙的最早記錄。
而後代中醫醫家引用這句話,解釋脾胃出問題的內傷病影響睡眠品質的情況,反映了消化系統與睡眠之間的密切關聯。
明代醫家張景岳認為,睡眠與「陰」(常與營氣、血相關)和「神」有關,失眠的根本原因在於「邪氣」干擾以及「營氣、陰血」的不足。而陰血便與中醫的心、肝、脾(張氏特別提及「脾血」)這三個領域有關,其中又以脾這一領域,不但有可能缺乏「陰血」,還可能被宿食(堆積未消化的飲食)、痰、火這幾類「邪氣」所干擾。
這是為何「脾」(消化系統)的狀況,是中醫治療失眠必須考慮的原因之一,也是為何許多中醫相關的網路文章,都會提到「胃」的狀況會影響睡眠。
西醫的消化與睡眠研究
有趣的是,近年的西方研究,也出現關於腸道情況影響睡眠品質的主題,認為腸道菌的代謝產物,會影響到人體的睡眠調節,特定腸道菌種的比例變化,與睡眠失調有關。(1)
另外,由於血清素(Serotonin)也會影響睡眠週期,而 90% 的血清素,是在腸道的嗜鉻細胞中製造,10%則在神經元中合成。因此,有人將血清素與中醫「消化系統影響睡眠」的理論作聯想。
然而,血清素其實無法通過「血腦障壁」,也就是腸道合成的血清素,與神經中合成、會影響睡眠週期的血清素其實無法互通。
雖然都是血清素,但分別屬於兩個系統,腸道的血清素主要在調節腸蠕動,應該無法影響到睡眠。
消化與睡眠的日常保健
至於知道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」後,平時可以注意什麼來增進睡眠品質?簡單來說,就是睡前不要吃太飽,或睡前以不吃東西為原則。
在西醫的觀念裡,腸胃消化食物,等於是一種要身體「繼續工作」的訊號,所以若睡前胃裡還有食物,就是在告訴身體「還不到休息的時候」,也就會影響睡眠。
對中醫來說,晚餐時間距離就寢時間太近,則容易在脾胃裡形成「食積」。食積又可能生「痰」化「熱」,這些因素都不利於睡眠。另外,平時對於脾胃(消化系統)的保養也很重要,常吃辛辣刺激、生冷黏滑的食物,都可能造成脾胃偏熱或偏寒,最終一樣會對睡眠產生負面影響。
我看診時,大多建議晚餐至少在就寢前四個小時吃,主因是蛋白質、脂肪(油)的消化一般需要 4-5 個小時,若真要在睡前吃東西,則建議以蔬菜水果和澱粉類為主,蔬菜水果消化約 1-2 小時,澱粉類一般是 3 小時。但在晚餐後到睡前的四小時之間,我還是支持不吃東西是最好的。
消化系統是處理睡眠問題的重要切入點,若發現自己有睡眠上的困擾,可以往這個方向進行調整,若有嚴重困擾,也請務必就醫治療了。
Reference:
1. Bruna Neroni,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disorders and gut dysbiosis: what affects what? Sleep Medicine, 2021 Nov. V.87, pp.1-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