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: 2月 2023

2023年2月15日 星期三

按對穴位,嫩嬰秒入睡




實際案例


一個未滿一歲的嫩嬰,一直有入睡困難問題,常因無法入睡而在睡前哭鬧不停。

後來我自己有機會親眼見證那個入睡困難當下,除了哭鬧外,還不斷發出「嗚~」的聲音(對旁觀者來說有點可愛)。

一開始我還沒意識到要用中醫方法處理,是被家長問了之後,才想那就用手腳常用的助眠穴位。沒想到示範時輕按穴位,嫩嬰當下立馬睡著,「嗚~」的聲音即刻停止,反應之快,連我自己也嚇到!

睡一陣後他又醒來,我們故技重施效果卻大不如前,個人推測是他清醒到一個地步,抗拒有人摸他,也就沒效了(反而會不開心哭起來)。

但若能在嫩嬰不防衛的情況下,作快、柔、準(也是為了不引起抗拒)的穴位按摩,就有很高機率達到第一次按穴位的奇效,對入睡起關鍵作用!

以下介紹中醫理論和推薦穴位,辛苦的爸媽們可以先在自己身上練習、熟悉,在嫩嬰沒有防衛時快、柔、準的幫忙他們入睡,甚至也可以靈活運用在自己身上!


中醫睡眠理論


明代醫家薛鎧所寫的中醫兒科專著《保嬰撮要》提到,初生嬰兒的睡眠問題,主要源自「脾寒」、「心熱」兩類。

意思是胎兒出生後,因為「脾系統」—消化系統發育還不完全,以及體內「熱調控系統」太稚嫩,容易出現干擾睡眠中樞的「心火」,就會在該睡覺時,因為肚子不舒服、異常燥熱或亢奮而睡不安穩、煩躁啼哭。

若能透過穴位強化嬰兒消化系統、消除「心熱」火氣,就能助嬰兒順利入眠。

另外,中醫認為人體能順利切換清醒、睡眠,與所謂的「衛氣」順利從清醒時行走的陽蹻(ㄑㄧㄠˊ)脈,轉換到睡眠時行走的陰蹻脈,有重大關聯。當這種循環遇到阻礙,就會讓人體該睡不睡、該醒不醒。

所以,用穴位促進陰陽蹻脈的循環,就能改善睡眠,無論大人小孩都適用。


降火用手腕,消化三陰交





常用來降心火的穴位,就位於手腕腹側(比較不會被太陽曬到、皮膚比較白的那一面)的橫紋(手腕彎曲時的橫向皺摺)上,靠近小指頭的方向。

如果我們從手腕腹側橫紋的中間點,沿著橫紋往小指方向摸,最後會摸到一條凸出來的肌腱(筋),那就是「尺側腕屈肌腱」。這時讓拇指蓋在橫紋上、肌腱朝拇指方向的那個邊緣,就會蓋住「通裡、陰郄、神門」三個穴道。

這三個穴道都有安神、降心火的作用,很適合揉按來治療「心熱」造成的難入睡。嫩嬰由於手小,大人一拇指按上去就能覆蓋三穴位,當時我摸一下姪女就入睡的,就是這三個穴。

而強健消化系統助眠的(治脾寒),可以選「三陰交」穴。




位置在小腿內側(一樣是太陽曬不到、比較白的那一面)小腿骨(脛骨)的後緣,往膝蓋方向摸,感覺到骨頭突出的地方作為一點,再以內側腳踝最高點作一點,兩點連線的一半再一半,也就是腳踝往上的 1/4 距離,骨頭與肉軟硬交界的地方就是穴位處。

三陰交除了是婦科重要的穴位,也有補脾、強健消化系統的效果,只是按起來比較「有感」,可能吵醒入睡前的嬰兒,所以在他清醒的時候按會更適合。

執行上可以用拇指輕按,每次按三十秒停一下,按五次,每天按 2-3 輪(五次一輪)。


促循環照海、申脈也可用


而促進陰陽蹻脈循環幫助入睡,可以選用陰蹻脈與十二正經交會的照海穴,與陽蹻脈與十二正經交會的申脈穴。






這兩個穴要找就更簡單了。照海在內側腳踝高點下方凹陷處,申脈在外側腳踝高點下方凹陷處,壓了會有點酸的地方就是,父母們可以自己先按按看。

這兩個穴在推動陰陽蹻脈的氣血循環上,都扮演重要角色,是針灸常用來治失眠的穴位。

事實上,嫩嬰入睡前發出的「嗚~」聲,就可能是人體推動循環向前,遇到阻礙時,自然會發出的呻吟聲。這時若能透過按壓穴位助他一臂之力,自然就瞬間入睡。

最後提醒穴位按摩的小技巧,就是按摩時,拇指不要在皮膚上滑動,以免浪費力氣,反而要像手指黏著皮膚般揉按,才最有效率。

歡迎轉發這篇文章給有需要的父母們,也祝嫩嬰們能快速通過入睡困難期,讓一家子都能好睡!

2023年2月8日 星期三

味覺異常服藥三天即恢復案例





案例


一位約三十歲的女士,近日確診,確診後一週嗅味覺皆正常,但在確診約十天之後,開始出現味覺異常,不管吃什麼東西,都常有苦味,難吃出食物的原本味道。

另外,患者之前即有蕁麻疹病史,確診後蕁麻疹變得更常發作,不怕冷,常有口乾感覺,甚至飲水仍不解渴,喉嚨乾明顯,呼吸用力時胸口疼痛,咳嗽減少但仍有,且傍晚時會有頭痛情況。

舌淡紅,苔白厚,有齒痕。

左脈寸細,關尺沉細;右脈浮弦,尺細,稍數。

開給:補中益氣湯 5.5g,還少丹 2g,麻杏甘石湯 2g,血府逐瘀湯 2g,貝母 0.5g,龍膽 0.5g,栝樓實 0.5g。

患者服兩三天藥之後,味覺就恢復到約 8-9 成,在一週後回診時,味覺異常與呼吸胸痛感都消失,不再覺得有苦味,口乾消失,咳嗽已無,下午頭痛也已改善不再出現。


中醫治療思路




之前在嗅味覺異常懶人包裡曾提到,味覺的問題,中醫會以「脾」系統的狀況為主要評估、治療的方向,這個案例是個不錯的範例。

雖然患者具有多種問題,但因為味覺異常與神經破壞有關,而神經的恢復需時較長,因此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方;而神經功能與中醫「腎」系統有關,因此輔以多方益腎的還少丹。

補中益氣湯是名家李東垣「甘溫除熱」的名方。患者擁有的一些火氣徵象(熱象),如口乾、飲不解渴、皮膚癢疹、不怕冷.....,配合脈細所提示的「氣血兩虛、諸虛勞損」,以及舌苔白厚的濕象,可使我們得到氣虛發熱,應以甘溫除熱的印象。

因此患者的味覺異常,便判斷為脾虛清陽不升的結果。






後來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方後,果然收到服藥三天,味覺就基本恢復正常的良好效果!

而麻杏甘石湯,是用來治療患者未痊癒的咳嗽。

麻杏甘石湯中的麻黃、杏仁都有止咳效果,石膏可以清肺熱,對新冠感染後期的發炎症狀有益。此方中較大量的石膏,配合少量龍膽,則可減輕虛火的症狀本身。

血府逐瘀湯是依「不通則痛」的概念,透過活血行氣,來緩解患者的咳嗽胸痛。此方中除活血藥外也有行氣藥,比單純的活血更適合呼吸「氣不順」相關的胸痛症狀。

綜合上述方劑與藥物共同奏效,便能取得純服用中藥粉一週後,八、九成症狀都得到明顯改善的良效!

有趣的是,患者看診時適逢過年前,本來還想若恢復速度慢,味覺異常可讓人食慾不佳,剛好避免過年大吃大喝、體重增加............但因為吃藥兩三天味覺就恢復,這個計畫就無法執行了😆,稍覺扼腕!但我想,這應該算是頗正面的遺憾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