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: 8月 2024

2024年8月14日 星期三

胸口悶熱,針灸當下即改善大半案例



案例


患者為約三十歲女性,因膝上方股四頭肌處緊僵不適就診。

問診時,患者亦提到胸口會有莫名的熱感,充斥在上胸至上腹間,且問診當下就有此不適感,非因月經將至或飲食不當等其他因素引起。

診其脈,右脈寸關稍浮而弦,左脈弦。判斷其胸口至上腹之悶感與瘀熱有關,為其針灸。

針對其膝上方肌肉不適,以對側上肢心門穴、肩中穴為主,配合動氣療法,針刺後不適感即明顯改善。

較有趣的是,當我請患者躺下,針對胸中熱感針刺行間穴、太衝穴,剛下完針,患者便表示熱感減至一半,感到非常神奇。

後再配合陷谷穴透湧泉、大白穴以及曲池等穴瀉熱通氣,留針十五分鐘後,患者胸中熱感便完全消失。


行間、太衝穴的臨床應用


行間穴位於大趾及次趾分開的連接處,是肝經「滎火」穴,因肝經在五行中屬木,陰經滎穴屬火,依照「實則瀉其子」原則,以及「滎主身熱」概念,行間可說是瀉肝熱、血熱的首選穴位。

考量患者胸中悶熱已經一個月左右,熱應已進入深層;以及熱感向下延伸至上腹,雖非典型的兩肋之下,但用功能強大的行間穴瀉熱仍屬可行。

太衝穴則與行間穴作倒馬針法,來加強行間穴的效用。且太衝穴也常用於瀉肝熱,且是「原穴」,有較強的疏肝理氣效果,可促全身氣血循環,使卡悶於胸腹的病理之熱得以疏通,可以更根本的改善體內的瘀熱。


針灸治內科疾患也很厲害


過去我較常用針灸治療痛症,但其實不限於身體、肌肉、骨骼或軟組織的疼痛,針灸對於許多內臟疾病、睡眠障礙、耳鳴、新陳代謝問題、鼻過敏、甚至內分泌疾患也常有良好效果。

像以上的案例,就是分佈於體內的熱感,在針刺當下立即產生緩解的例子,這種改善的速度甚至更甚於服用中藥,確實令人印象深刻。

2024年8月12日 星期一

右臀嚴重疼痛,針半小時後顯著改善案例






右臀部嚴重疼痛案例


約七十歲女性,因右臀部外下方疼痛就診,疼痛嚴重,影響睡眠,且不動疼痛即發,按壓痛處則疼痛加重。

脈診:右脈寸關浮弦偏細,左脈沉弦偏細。

判斷是膽經疼痛且以瘀為主,先針三叉三穴、肩中穴,配合走路作動氣療法,患者當下即感覺疼痛範圍縮小,但疼痛仍集中於一點且明顯。

於是再針火串、火陵、火山三穴,以及靈骨穴加強通一身之氣、補氣以治氣血不足,患者便感到疼痛繼續改善。

後以這幾處穴位拔針並再針入,留針半小時,並囑偶爾走動。拔針後,右臀疼痛感減至原本的八分之一,並在拔針約半小時後疼痛感消失。


火串、火陵、火山三穴位的應用


火串、火陵、火山三穴位於手少陽三焦經上,依少陽經相連的概念,是治療少陽(膽)經坐骨神經痛的有效穴位。

而這三個穴位針刺較深,即可透到手厥陰心包經,因此也常用作心、胸、腹脹痛的治療穴位。

在許多醫師的經驗中,年齡較長者的筋骨疼痛、無力等問題,往往與心氣不足有關,因此這幾個貫通心包經的穴位,也成為長輩腰臀腿膝痛時,值得優先考慮的穴位。

同樣都是下肢疼痛,辨別痛處在哪一條經絡的範圍上,在治療上更容易收到效果;若再結合辨證施針,則能讓效果更加明顯且持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