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主強中醫師: 2022

2022年12月26日 星期一

從完全聞不到,到嗅覺完全恢復!






嗅覺喪失恢復案例


一位約 30 歲女性,新冠肺炎確診後嗅覺完全消失,無論香臭都聞不到!雖然味覺正常,但少了嗅覺,口味也大受影響。

第一次來中醫門診看診時,沒有嗅覺已持續了半個月。同時有睡醒後仍疲倦,舌苔白而偏厚,兩側脈都偏細,尤其尺脈還有沉的情況。

當時開給一天藥量:蒼耳散 6.5g、還少丹 3g、細辛 1.5g、石菖蒲 1g、黃耆 0.5g、五味子 0.5g。每日三次,共服用十四天。

患者服藥四天之後,開始短暫聞得到東西,但只有瞬間,之後用力聞還是聞不到。而第五天開始,嗅覺變得更靈敏,有比較明顯的改善。

大約一週之後,「比較重的味道都聞得到。」但仍無法聞到煙味、汗味、垃圾味等臭味。

而距離第一次看診約三週後再來就診時,臭味已能聞到一些,只是對於本來很敏感的煙味仍聞不到,對香味也有比較遲鈍的感覺。當時患者伴隨身體發冷、怕冷,一直想吃零食,以及左側尺脈仍較沉細的現象。

於是開給:濟生腎氣丸 6g、細辛 2g、石菖蒲 1.5g、蒼耳子 1g、桂枝 1g、桔梗 0.5g。日三次服十四天。

服藥約兩天後,患者終於開始聞得到煙味。

兩週後回診時,嗅覺已經完全恢復,兩側尺脈的沉細脈象也已消失。


新冠後遺症—嗅味覺異常


新冠後遺症的症狀千奇百怪,而其中「嗅味覺異常」算是發生比率較高的一種後遺症,在目前流行的 Omicron 病毒株感染,大約每五人就有一人會出現這種困擾。

這種異常與神經細胞受到病毒攻擊而失去功能有關。有些嗅味覺錯亂的例子(把香聞成臭、臭聞成香),則認為與神經恢復時「接錯線」有關。

其實,按照目前統計,大概有 90% 的人到最後這種狀況都會恢復,有 70% 的人在三週內就會自動恢復。

不過,也有約十分之一的患者,嗅味覺異常是永久性的,目前西醫的治療是以嗅覺訓練——一種復健方式為主要策略,但也有無效的案例。


中醫治療思路


就上面的病例來說,從患者尺脈沉細、舌苔稍厚、容易倦怠的情況,能得到腎氣不足的印象。

而既然嗅覺喪失與神經有關,那麼根據中醫典籍《素問.陰陽應象大論》》:「腎生骨髓。」《素問.逆調論》:「腎不生則髓不能滿。」《素問.五臟生成篇》:「諸髓者,皆屬於腦。」與《靈樞.海論》:「腦為髓之海。」,則能整理出一個概念,就是腦部、骨髓——神經系統中樞,與中醫談及的「腎」密切相關。

因此一開始的藥方,使用滋補腎陰腎陽的還少丹,以期恢復神經功能。

使用較大量的蒼耳散,則是因為這個方是中醫治療「鼻竅不通」——也就是鼻子「失去功能」的重要方劑,尤其對「不聞香臭」的症狀有用。

雖然蒼耳散在現代大多用來治療鼻竇炎、過敏性鼻炎,但仍可取這個方子的一部份功效,針對嗅覺喪失進行治療。同時因患者舌苔偏厚,便輔以去濕開竅的石菖蒲。

藥物中使用細辛,不只因為細辛有通鼻竅——恢復鼻功能的效果,也因為有一說認為細辛「乃足少陰(腎)本藥」,與腎有關,在功效上,就很可能與神經恢復有關!

果然,患者用藥後嗅覺便持續恢復。

註:細辛在傳統上認為「有小毒」,用量大時可能產生呼吸抑制的問題;現代研究則發現其中含有「黃樟醚」,可能影響肝細胞造成癌變,因此用量上不宜多用,也不適合長久服用,例如連續多月。然而短期的服用是沒問題的,此一患者痊癒也就立即停用細辛。

第二次就診時,因怕冷的情況變得明顯,並且想吃零食——可視為身體持續釋出需要熱量的訊號,於是加重了補腎、助陽的藥物,並稍微加重細辛的用量,配以原來的一些開竅藥物,與具有溫通經絡效果(一樣是補充能量的概念)的桂枝。

簡言之,是使用補腎、溫陽、通鼻竅的概念治療,最後收到良好效果,患者嗅覺喪失的問題消失,恢復到確診前的情況。

神經受損,在醫學上一直都是較難處理的問題,中醫在這部分能夠扮演的角色,是解決這類問題的一條出路。




門診資訊